外事 侨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5&A=5&rec=121&run=13

第二节 外事 侨务

一、外事
1984年4月,成立县政府侨务办公室,为股级行政单位,隶属县政府办公室。负责外事、侨务、民族和宗教工作。此前,全县外事工作由县委办公室和县政府办公室直接负责,未设专门工作机构。外宾到访,自上而下逐级安排,严格依据有关规定和计划到预定地点或单位参观考察。1990年9月,县政府侨务办公室更名为县政府侨务民族宗教办公室,升格为副科级行政单位,隶属县政府办公室。1991年10月,县政府侨务民族宗教办公室更名为县政府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办公室,隶属县政府办公室。1993年11月,县级机构改革,撤销县政府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办公室,成立县政府办公室外事侨务法制室,为股级行政单位,民族、宗教业务划归县委统战部管理。1996年5月,澳大利亚开发商到县内考察合资经营1万公顷土地的农牧综合开发项目,这是县内首次接洽的大型外商投资项目,共接待澳大利亚南澳洲访问团8批30人次。1999年起,每年沾化冬枣节期间,县内客商云集,或观光旅游,或商贸洽谈,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许多外宾也纷纷前来参加盛会,外事接待逐渐增多。2001年起,沾化县与韩国高阳市德阳区结成友好县区,双方高层互访不断,经贸洽谈日益频繁。2003年2月,撤销县政府办公室外事侨务法制室,成立县政府办公室外事侨务室,为股级行政单位,负责外事、侨务工作。2006年,外事侨务工作由县政府办公室移交县对外经济贸易局。至2007年,接待的境外团体、使节主要来自日本、加拿大、美国、韩国、以色列、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东南亚和香港,县内因公派出代表团到境外参观考察、经贸洽谈的目的地大多在美国、韩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东南亚和香港。

二、侨务
基本侨情 1988年,移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共有31户;香港同胞4户。解放前夕辗转到国外定居的华人、华侨,已部分去世,但是他们的子女仍然延续着与国内眷属的联系。老华侨中有博士4人,供职于当地政府、科研、文教、医疗等部门。多数华侨从事工商业。
改革开放后,莘莘学子走出国门留学深造,学成后有的回国创业,有的则留居国外,成为新一代华侨、华人。这些新华侨、华人所学习和研究的学科,涉及经济学、生物科学、生物化学、医学等方面,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有17人,占新华侨总数的70%。由于他们大多学业有成,找到了良好的工作,所以收入较高,生活条件较好,社会影响较大,已逐渐成为沾化县海外华侨的中坚。
至2007年底,全县华侨、华人、香港同胞共计51户,分别居住在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35户,加拿大1户,日本3户,德国1户,新加坡4户,新西兰1户,马来西亚2户,印度尼西亚1户,香港3户。同年,在海外的留学生8人,分别在美国、英国、俄罗斯、荷兰、马来西亚留学。
侨务活动 1988年起,县侨务办公室广泛联系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每年春节,都给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寄去挂历、贺年卡、慰问信,介绍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邀请他们回乡探亲,旅游观光。
199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施行,侨务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成为新时期侨务工作的开端。2000年起,县侨办通过书信、互联网等形式加强与华人、华侨、港澳同胞的联系,为招商引资牵线搭桥。在国侨办、省侨办网站的招商平台上发布招商项目12项。
至2007年底,共接待回乡探亲、访问的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500余人次,其中有美国蒙大那州州立大学教授王荣勤博士、美国贝卡罗来那州州立大学教授赵家珍博士、美国商人王康生、德国著名华侨王学曾等人和改革开放后出国留学并留居海外的新华侨许树湛、丁泽学、张如胜等人;优先安排侨属子女就业8户,解决侨属夫妻两地分居问题2户,优先照顾侨属子弟参军3人、升学5户。
华侨捐赠 1988年、1993年、1997年,美国华侨王荣勤分别向沾化一中捐赠百科生物大辞典一部,向县图书馆捐赠自己多年来在美国珍藏的珍贵文学图书1200册,向古城镇大王小学捐赠1万元。1990年、1994年,德国华侨王学曾分别捐赠1000元和500美元,用于教育经费和编修《沾化县志》。1995年8月,香港沈炳麟捐赠13.5万元,用于下洼镇中心小学教学楼(恩美楼)建设。2002年4月,沈炳麟再次捐赠21.87万元,用于黄升乡第二中心小学教学楼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