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中华红玛瑙—沾化冬枣之歌》诗集诞生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5&A=4&rec=313&run=13

李国华

2003年,沾化的金秋,天高气爽,惠风和畅。40多万亩冬枣园绿叶红果,怡人眼
目;枣香馥郁,沁人心脾。在这收获喜悦,收获希望,收获憧憬,收获豪情的季节里,
38万沾化人民迎来了亘古未有的文化盛事—由12名蜚声当今中国诗坛的著名诗人合写
的歌颂沾化、赞美沾化冬枣的一部诗歌专集《中华红玛瑙—沾化冬枣之歌》诞生了。
当手捧这部散发着淡淡墨香、饱含诗人情愫的诗集,细细拜读时,我们怎能不寻
觅她诞生的轨迹。
2002年,时任沾化县人民政府县长的韩增金,面对沾化冬枣产业蓬勃发展的大好
形势,高瞻远瞩,提出“沾化冬枣人格化”构想。他认为,稀世珍果——沾化冬枣不
仅仅是大自然造化之物,而且象征着沾化人民不畏艰险、艰苦创业的高贵品格;沾化
冬枣的伟大奉献精神和沾化人民的高贵品格,融合铸造出一种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
沾化精神;我们理应借助国内文坛巨擘之笔,对沾化冬枣实施人格化运作,使沾化冬
枣插上腾飞的翅膀,飞向五洲四海。
时任县政府副县长卢文芝的构思是:邀请全国著名诗人、作家来沾化游览采风,
创作出如咏梅、兰、竹、菊四君子那样的诗词佳作,《岳阳楼记》《荔枝蜜》那样脍
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进而争取纳入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使沾化精神、沾化冬枣妇孺
皆知;即使人们吃不到沾化冬枣,却胜似吃过沾化冬枣,犹如我们虽然没有尝过荔枝
蜜,但通过读散文家杨朔的大作《荔枝蜜》,却领略到荔枝蜜的味道一样。
领导们不谋而合,县委、县政府作出决定,于是,一场沾化冬枣人格化运作的壮
举,庄严地拉开了序幕,而副县长卢文芝则受命担当这一壮举的主角。
经过一番努力,2002年9月22~23日,中国诗歌协会秘书长、中国诗歌首席评论家
张同吾,《人民文学》常务副主编韩作荣应邀来沾化采风。沾化千年文明史引发起作
家的悠悠遐想,沾化欣欣向荣的发展形势撩拨着作家的创作激情,沾化冬枣的独特魅
力激发出作家的创作灵感。采风结束后,韩作荣先生作散文《百果之王——沾化冬枣
小记》,刊载《解放军文艺》2003年第二期;张同吾先生创作出诗篇《秋天的预言》,
登载《人民日报》海外版。嗣后,国内许多有影响的报刊杂志相继转载。
这次成功的运作,使沾化冬枣人格化构想初步变成现实;同时,更激发了卢文芝
继续运作沾化冬枣人格化的热情,坚定了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壮志;决意再吸引当今
中国诗坛著名诗人,专题创作关于沾化冬枣的诗篇。这不仅是沾化前无古人的盛事,
也是中国当今诗坛与时俱进的重大举措;既可为沾化历史增添绚丽的一笔,又可为中
国古老灿烂的文学史锦上添花。沾化、沾化冬枣也将借助诗坛巨匠神笔点化,而拥有
“诗的血肉,诗的魂骨,诗的风采,诗的魅力”,从而变得更加靓丽多姿,更加引人
瞩目。卢文芝的想法得到已任县委书记韩增金及县委、县政府其他领导同志的赞同和
支持。
2003年1月,卢文芝当选政协第六届沾化县委员会主席。上任伊始,他就把沾化
冬枣人格化的深入运作,作为县政协与时俱进、服务中心的大事来办。多次赴省进京,
加强与诗坛人士的联络沟通,增进与诗人的感情。
7月5日~6日,中国诗坛12名巨匠应卢文芝主席之邀来沾化采风,他们是:中国
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青联副主席、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一级作家吉狄马加;
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教授雷
抒雁;
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诗刊》常务副主编、中国诗歌学会理事、编审叶延
滨;
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人民文学》常务副主编、中国诗歌学会理事、编审
韩作荣;
中国诗歌学会秘书长、研究员张同吾;
中国诗歌学会理事、《诗刊》编委、编审、画家寇宗鄂;
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民族文学》编委、编审查干;
中国诗歌学会理事、长征出版社总编、大校军衔、编审曾凡华;
中国诗歌学会理事、《诗刊》编审周所同;
中国诗歌学会副秘书长、编审桑恒昌;
中国诗歌学会副秘书长、《诗刊》副主编李小雨(女);
中国诗歌协会副秘书长祁人。
政协主席卢文芝做向导,并与县委书记韩增金、县长杨玖庆等领导同志一道陪同
诗人游览采风。诗人们徜徉于枣香飘溢的冬枣园里,流连忘返;在波光涟滟清澈澄碧
的思源湖畔,诗坛巨子思绪万千;雪白的盐垛,翔集的沙鸥,引发了骚人墨客的诗兴。
县政府特意开辟一片诗人园林,赠给每位诗人一棵冬枣树,并郑重地举行了“中华人
民共和国林权证”授权仪式,使诗人与沾化的感情,更加贴近,更加融洽。短短两天
里,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沾化,以各自的艺术灵感领悟沾化,领悟沾化冬枣。他们
满怀一种“千载豪情”和“两地相思”,离沾返回后,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就各自
创作出近200行的长篇组诗, 并随之结集为《中华红玛瑙——沾化冬枣之歌》,由吉
狄马加、韩增金分别作序,长征出版社出版,装帧典雅,印制精美,从而描绘出一幅
幅充满沾化风情的时代画卷,谱写出一曲曲颂扬沾化冬枣的金歌。
2003年10月17日,中国诗歌学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华红玛瑙——沾化冬
枣之歌》诗集首发式,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诗歌学会领导陈建功、高洪波、吉狄马加、
李瑛、牛汉等,以及首都文化界、新闻界、经济界近百人出席。
《中华红玛瑙——沾化冬枣之歌》的诞生意义非凡。我国诗坛巨擘,联袂同绘一
地特产风采,这是开历史先河的壮举;也是当代艺术家走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
生活进行文学创作之路的成功尝试;必将铸成世代相传的诗坛佳话;也必将在中国文
学史上占有一席之位。
她是一部史诗。据《沾化冬枣志》记载,沾化冬枣已有千年历史,有“先有冬枣
树,后有沾化县”之说。但是沾化冬枣从庭院走向大田,由零星散生发展到40万亩,
并成为一县支柱产业,却经历过全县人民十多年的艰苦奋斗。“石头上栽葱你说有多
难,盐碱窝硬是变成冬枣园(周所同《信天游:枣乡谣》)。”今天,甜脆爽口,营
养丰富的沾化冬枣正是沾化人民血汗的结晶,也是沾化人民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对此,
诗人的描述字字珠矶,恰如其分。因此,《中华红玛瑙—沾化冬枣之歌》记载的是沾
化人民的创业史,是对人类的贡献史。
她是一个美丽的神话。通过诗人的笔锋,沾化冬枣变得有了灵性,成为“汇聚日
月精华,采撷天地灵韵”的一代天骄,其文化蕴意丰厚而悠长。从此,人们兴趣盎然
地品尝沾化冬枣的时候,不再是单纯吸吮她体内的汁液,而是同时品味一首美妙绝伦
的诗,咀嚼一部动人心魄的沾化文明史。
她是一个无形却具有巨大感召力的广告。从此,沾化冬枣插上腾飞的翅膀,越山
涉海,“与世界对话”。正如诗人叶延滨在诗中写的那样,“读者朋友看了以后,不
夸诗好只夸枣;各路的客商看了后,忙问沾化,走哪道。”
她是感情的纽带。有了她,沾化和冬枣变得神奇;有了她,诗人开启了灵感,丰
富了阅历;有了她,沾化和诗人的心紧贴在一起。当卢文芝主席赴京接诗人的时候,
诗人们从住所“打的”赶到集结地,有的年老体弱,需要老伴的搀扶,面对条件简陋
的大客车,他们毫无悔色怨言,只想快点到达千里之遥的沾化,场面感人至深。在诗
中,诗人对沾化的深情厚谊表达得淋漓尽致。张同吾的组诗《秋天的预言》,首篇的
题目是《我和我的冬枣树》;寇宗鄂的组诗《冬枣之乡纪行》,有一首《我的冬枣树》;
桑恒昌《枣林诗梦16首》之一《我的家园》题记中写到:“沾化县县长给笔者颁发了
林权证:12平方米土地,上植一棵冬枣树。首次拥有这样丰厚的财富,沾化怎不让我
视为亲亲的家园。”周所同在组诗《在枣乡的大地上行走》之一《听县委书记谈话》
中深情地写道:“第一次见面第一次握手/他,喊了我一声老兄/从北京到沾化少说也
有500里/我一下觉得不远了/不远就是很近,只一支烟的距离”。有的诗人把这种感
情表达得更加率直真挚。桑恒昌在《告别沾化》中写到:“一株有血有肉的/枣树/挥
挥手/走向天涯/我含泪的枝/向你的天空频频回顾/我移动的根/把你的土地深深牵挂”;
在“离开县境的那一刻/我在心中也喊了他一声老兄”(周所同《听县委书记谈话》)。
这些情真意切的诗句,充分体现了诗人对沾化的眷恋。这浓浓的真情,为我们进一步
唱响冬枣文化之歌,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中华红玛瑙—沾化冬枣之歌》是一座丰碑,她将永载沾化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