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办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5&A=3&rec=393&run=13

沾化县第一油棉加工厂沾化县第一油棉加工厂位于县城中心商场路以西,占地面
积6.8万平方米。1997年有职工310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经济管理和工程技术
人员11人, 初级职称的93人,大专以上学历的27人,中专、高中学历的108人。拥有
固定资产788万元, 年加工皮棉能力5000吨,主要设备有:90片锯齿轧花机4台,141
剥绒机15台, 200型打包机3台,400型皮棉清理机2台,200型榨油机4台,毛巾织机2
0台, 还有生产羧甲基纤维素和精制棉车间2个,一千吨储存能力的恒温库1个。从19
88年前的单一型棉花加工企业发展成为集棉花加工、纺织、化工、蔬菜、水果保鲜贮
藏和食用菌养殖等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中二型企业。主要产品有:皮棉、短绒、卫
生油、棉饼、毛巾、精制棉、羧甲基纤维素及食用菌。
十年来,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品质量为生命,一业为主,
多种经营,不断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企业得到长足发展。
十年间,共收购籽棉折皮棉24138吨,加工皮棉23221吨,生产短绒4156吨、卫生
油5452吨、 棉饼24075吨、羧甲基纤维素1112吨、精质棉1596吨、食用菌10万公斤、
毛巾151万条、毛巾被6万床,完成工业总产值26114万元,实现销售收入27489万元,
实现利润690万元,缴纳税金422万元。十年中,企业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棉花政策,抓
好收购范围棉花的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在收购中,坚持以质论价和“一试
五定”检验制度。加工生产中,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赢得棉纺企业的好评。
1988年被省商检局定为“棉花定点出口厂”。1991年被省棉麻公司所属二级站定为产
品质量免检单位,地区供销社组织全区棉花加工企业在该厂召开加工生产现场会,推
广该厂搞好棉花加工质量的典型经验。
为发挥好企业自身的资源优势,1988年在胜利油田石油学院技术咨询处的帮助下,
投资30万元上精制棉和羧甲基纤维素生产项目,同平邑和淄博市毛巾厂联合上毛巾织
机项目(主要生产毛巾、毛巾提花被),两个项目均是当年投产,并共创效益25.5万元。
1992年后棉花生产出现较大幅度滑坡, 棉花资源大幅度减少,1994年仅收购140
0吨。 企业面对新的形势,采取诸项措施:新上食用菌项目;对原有的项目进行较大
的技术改造,上规模,上档次,形成规模效益;组织人员多渠道收购油料籽,搞榨油
生产;强化企业内部管理,节约挖潜,实现成本目标化;向强化财务管理,向盘活资
金要效益,提高资金利用率;严格现场管理,向提高产品质量要效益。虽然棉花资源
大幅度减少,但由于“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和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企业仍然实现销
售收入2930万元,创利税87.5万元。厂长陈延廷被省工会授予“富民兴鲁劳动模范”
称号。 1997年,投资250万元新上一千吨储存能力的水果、蔬菜保鲜恒温库,预计可
实现销售收入500万元,创利80万元。
为改善职工住房,1993年、1996年新建两幢宿舍楼,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并对
原有的小楼和平房进行改修,使职工人人有房住,安居乐业。
沾化县第二油棉厂1997年沾化县第二油棉厂有职工186人, 其中有高中以上学历
的136人, 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41人,为中型二级企业。有轧花、脱绒、榨油、50
吨浸出制油、 100吨浸出制油五大生产主车间,固定资产达1000万元,年皮棉加工能
力5000吨,加工大豆3万吨。
该厂1988年大搞技术改革,增设榨油车间,增置脱绒机附属设备,形成棉花收购
加工一条龙。1989年根据市场预测,投资80万元新上30吨浸出制油车间,搞棉饼深加
工,浸出制油,加工增值创利15万元。1990年由于洪涝灾害,棉花几乎绝产,共收购
籽棉不足1500吨,企业陷入困境。面对现实,企业一方面强化管理,压缩各项费用开
支;另一方面大搞技改,组织攻关研制榨油机满负荷计时器和定量卸料器,获地区科
技进步三等奖,为企业节约资金10万元。1991年企业投资10万元增建回收车间,回收
利用棉花下脚料,仅不孕籽回收一项为企业年增效益10万元。1992年11月份,经过市
场考察论证, 在30吨浸出制油车间的基础上,同地区棉麻公司联合投资150万元,筹
建富滨实业有限公司, 搞大豆浸出制油。1993年4月份,联营公司试车成功,年加工
大豆500吨, 创利21万元。1995年为加大日处理量,又与中棉公司三家联营,投资30
0万元增上50吨大豆浸出设备,年加工大豆能力达到1万吨,当年筹建当年投产,创利
200万元。同年,又与华泰地毯厂联营,增上地毯加工厂。
1994年棉纺织行业不景气,棉花调拨困难。为加快资金回笼,在稳定已有开发项
目的基础上,组织技术改造,攻克豆粕尿素酶含量过高的矛盾,为豆粕销售开拓了市
场。1994年创工业总产值4100万元,实现利税93万元。
1995年贯彻开拓经营的方针,加大棉籽跨省区外采力度,累计收购棉籽5000吨,
并利用生产淡季,搞科室小副业,建养鱼池3个,塑料大棚1处,开荒地0.33公顷,养
鹅100只、羊50只,1995年创综合产值4600万元,实现利税110万元。1996年棉花生产
再度滑坡,企业在抓好主业的同时,严格管理,向棉副产品的精细加工要效益;创工
业产值5300万元, 利税120万元,获得“山东省供销系统二十强工业企业”称号。19
97年根据市场考察,投资300万元,增上100吨浸出制油工艺,用以大豆、棉籽的浸出,
一面筹建, 一面采购原料,到年底加工棉籽8000吨,大豆1万吨;创产值6200万元,
利税130万元,在全县经济目标争名升位擂台赛中名列第四。
沾化县第三油棉厂沾化县第三油棉加工厂,1988年拥有固定资产228万元,占地7
万平方米, 职工120人,年加工皮棉能力5000吨,主要产品有皮棉、短绒、卫生油、
棉饼等。1995年下半年升格为中(二)型企业。
1994年后,棉花资源大幅度减少,企业的生存受到严峻挑战。要使企业尽快走出
困境, 必须瞄准市场,不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1996年5月,在县社党委和有关职
能部门的支持下,经过考察论证,投资70余万元,开发上马“聚乙烯网线加工”项目,
成立华丰网线厂, 主产各种规格的网线、网绳,年生产能力350吨。产品迅速打入市
场,远销寿光、临淄、江苏等地,供不应求,当年创利税30余万元。是年获省社“兴
农杯”服务竞赛先进单位称号。
1997年,立足巩固传统业务和开拓经营相结合,拓宽思路,积极发展。搞科技兴
棉,培植资源,做到收购中严格执行政策,加工中珍惜有限资源,向精、细要效益;
加大科技投入,压缩成本,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仅聚乙烯网线加工就创利税50万元;
开拓经营,外采棉籽1000余吨,利用自身技术优势,扩大榨油生产。1997年共实现工
业产值2000多万元, 利税90万元,综合经济效益108万元,职工人均收入6600元,为
建厂以来最高水平,成为无外债、无拖欠职工工资、无下岗职工的“三无”企业。
经过十年的发展,第三油棉厂现拥有固定资产327万元,职工135人,连续十年被
县委、县政府命名为优胜企业。
沾化县第四油棉厂沾化县第四油棉加工厂地处黄升乡、205国道以东3公里处,占
地面积9.8万平方米。年生产加工能力2500吨皮棉,固定资产507.3万元。1997年有职
工107人,工程技术人员20人,其中有中级职称的2人。该厂的主要产品有皮棉、短绒、
卫生油等6种。 1986年11月份被省商检局定为“原棉出口定点生产厂”。1988年,将
织布项目扩大规模建成准备、漂染、织造、整理四大生产车间,有40台织布机,填补
了县内空白, 并购进200型榨油机、 不孕籽回收机各1台。1989年购进皮棉清理机、
141型脱绒机各1台和250马力6160型发电机组1部,为满足实际生产需要和提高产品质
量奠定基础。1991年棉花大丰收,创建厂以来最高水平,累计收籽棉8500吨,折皮棉
2595.6吨,完成工业产值1500万元,实现利税55.9万元,其中甩包袱51.2万元。企业
经济实力得到增强。为改善劳动环境,确保安全生产,1992年购进轧花、脱绒机全套
封闭设备装置,并对各车间安装节能电熔器,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效果,分别被省经委
和地区行署授予“省级节能企业”和“安全生产管理”先进单位称号。1993年由于棉
花资源减少,只靠单纯经营棉花,造成企业亏损。之后改变传统观念,开展多种经营,
1995、 1996年度连续被县社授予“扭亏增盈”和“技术改造”先进单位称号。199 7
年,各项经济指标考核达标,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经济目标管理争名升位擂台赛先进
单位。
沾化永和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沾化永和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原沾化县棉纺织厂) 于1
987年经省计委批准在原第一砖瓦窑厂改建。 占地面积62公顷,紧邻永馆路和十一万
变电站, 东有排污河,西邻洚河。公司迄今已形成31000纱锭、60台宽幅布机的生产
规模, 固定资产4500万元。拥有职工960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0%以
上, 有90年代先进的纺织设备,检测仪器齐全。年可生产45s棉纱3500吨,宽幅布1
00万米,棉纱全部达到国际乌斯特公报25~5%的水平,棉布一等品率100%,年创利
税逾百万,是县重点骨干企业。
该厂在1987年完成项目设计、 立项、定购设备、招工等筹建工作,1988年3月破
土动工兴建,11月一期土建工程竣工。当年安装调试,5000纱锭一次试车成功。本着
“边生产边安装”的原则。分3年安装调试1万纱锭,初步形成15000纱锭的生产规模。
1990年在省纺织厅组织的新棉纺企业达标升档活动中,直接达一档水平。1993年,企
业走向大市场,为适应品种对市场变化的需求,从邹平纺织厂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开
发出新产品--色纺纱,以独特工艺填补了滨州地区无色纺的空白,经济效益良好,使
企业一度兴旺,立即上马二期土建工程。1994年积极参加县国有企业改革试点,成为
全县第一个股份有限公司。由于企业规模小,机制转变不彻底,社会化大市场发育不
完善等原因,企业陷入资金紧张,产品积压的困境,1995年到1996年上半年濒临关停
边缘。下半年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公司组成以牛景信为董
事长的新的领导集体。经过改革、调整、整顿,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的种种
困难, 探索出“以质量争市场,以管理保效益,以技改图发展”的兴企之路。199 7
年加强基础管理,开展操作练兵,严格工艺上机和半成品控制,产品质量显著提高,
并建立灵活机动的营销策略,产品迅速被用户所青睐,在全国纺织品市场普遍不景气
的状况下, 一枝独秀,产销率100%。同时,积极进行“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
度改革,归并原11个科室为5个办公室,分流管理人员近1/3。各级管理人员实行定期
聘任制,一线生产人员按定额定员控制,富余人员组织多种经营,从事纸管制造、理
发、缝纫、门店服务等,分配与效益挂钩。为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与青岛大学、省纺
科院建立科研、 生产互助关系,投资500万元,增上12台套电子清纱器、两台管理微
机和对主机关键部件的改造, 使企业形成31000纱锭、60台布机的生产规模。1997年
完成工业总产值3651.72万元, 比1996年增加2456.72万元, 上交利税112万元, 比
1996年多交60万元。 获省、 地、县各主管部门的15个单项奖;被县委、县政府授予
“特殊贡献奖”和“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称号;被地区供销社授予“先进企业”称号;
被地区工会授予“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促进再就业先进单位”称号;被团省
委、团地委等授予“全省争创青年岗位能手活动优秀组织奖”;被行署授予“群众性
文化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