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抓沾化冬枣资源开发 加快致富奔小康步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5&A=2&rec=200&run=13

沾化县县长刘鲁生
沾化县位于我省东北部,北濒渤海,处于黄河三角洲开发和环渤海经济开发的中
心地带。现辖15个乡镇(场)、1个办事处,443个行政村,总人口38.4万人。是一个典
型的农业县。多年来,我们在逐步实现平原绿化达标、努力搞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和经济林建设的基础上,把狠抓珍稀果品生产,特别是突出抓好沾化冬枣生产,作为
富民强县、振兴农村经济、加快奔小康步伐的重要工作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1996
年, 全县拥有冬枣园1万亩,间作和庭院栽植50万株,产量达到10万公斤,实现产值
500万元。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加大科技投入,扩大开发规模。沾化冬枣在我县的栽培历史久远,现存百年
以上古树50余株。相传,沾化冬枣是进贡食品。十多年前,冬枣树只是散见于部分农
户的庭院中。为把沾化冬枣推广到大田,使之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我们一是利
用现代农业技术狠抓资源的开发。1988年,在省科委的大力支持下,于下洼镇创立了
沾化县农村实用技术学校,聘请中科院、省、地专家和当地有冬枣嫁接经验的土专家,
进行嫁接试验,同时,以此为基地,逐步向沾化冬枣开发的深度进军。1989年,完成
了冬枣高接换头试验;1992年,完成了省科委下达的《冬枣苗木繁育及栽培技术研究》。
全县的冬枣嫁接经验日益丰富,嫁接技术日臻完善。但是,用嫁接的办法开发和发展
沾化冬枣,由于受接穗和季节的限制,速度缓慢。为了攻克这一难关,加快发展步伐,
1994年在省、 地的大力支持下,投资150万元建成了中国渤海高新技术苗木繁育场,
从根本上解决了苗木短缺的问题;二是狠抓生产技术的推广。以县林业局林果技术服
务站为龙头,健全县、乡、村生产技术服务网络,从栽植、病虫害防治到果树的常规
管理等方面,为群众提供系列化科技服务。鉴于沾化冬枣的生产管理技术含量较高,
我们在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生产技术水平方面狠下功夫。多年来,先后从北京中科院、
林科院、山农大、省农科院、省林科所等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聘请专家教授,通过举
办培训班的形式,培育技术骨干。近几年的时间,全县举办生产技术培训班200多期,
受训人员达2.5万人次, 培训科技骨干1523人。这些人员为沾化冬枣的栽培和开发作
出了积极贡献。
二、发展规模生产,实现一体化经营。规模就是效益。为了迅速壮大生产规模,
使其尽快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狠抓了沾化冬
枣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一是以渤海高新技术苗木繁育场为中心,搞好冬枣苗木繁
育,满足全县生产的需要;二是抓好贮存保鲜。沾化冬枣由于含水份较高难以保存,
为了解决保鲜难的问题, 保护群众经济利益,满足市场需求,我们投资300万元,建
起了3座共600吨的恒温库,在冬枣收获季节,以最低保护价进行收购,把不拟立即进
入市场销售的冬枣全部贮存起来。同时,还成立了沾化县冬枣保鲜研究中心,在冬枣
的贮存保鲜上进行科技攻关;三是抓好基地建设。以下洼镇为中心,建立冬枣园示范
区,向全县各乡镇辐射。针对冬枣对水、土、肥要求较高的实际,我们抓住黄河三角
洲农业综合开发的机遇, 利用三年的时间,把冬枣园示范区下洼镇的6万亩耕地全部
建成了沟、渠、路、林、桥、涵、闸全面配套,库井结合,旱涝保丰收的高产稳产田。
同时,各乡镇也都开展了以蓄水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目前,全县方田面积已
达到40多万亩,为沾化冬枣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保障;四是抓好庭院开发。沾化冬枣
的经济效益比较高,每公斤平均50元,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好项目。为此,县委、县政
府号召全县每个农户,到本世纪末,要户均栽好两棵冬枣树。目前,在冬枣生产上,
全县已初步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枣苗繁育、栽植、管理,冬枣贮存保鲜、
销售一体化开发、生产、经营的格局,为全县的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三、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为加快沾化冬枣生产步伐,我们采取
了政策诱导和行政推动相结合的手段。 一是制定扶持政策。群众每购买1棵冬枣苗,
政府为其解决三分之二的资金,并无偿提供技术服务。二是认真落实产业政策,不断
深化林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林地拍卖的新路子。把全县1万亩冬枣园全部拍卖到户,
明确了树权归属问题,林地合一,所有权30年不变,在承包期内可以继承和转让。三
是行政推动。 1995年2月,沾化县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作出决议,将冬枣
树确定为沾化县树;林业、农业、科技等部门联合向群众宣传市场供求形势和依靠冬
枣发家致富的典型,提高了群众搞好冬枣生产的能动性;县政府还把冬枣生产作为硬
指标、硬任务,纳入县、乡、村三级干部的经济目标考核之中,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镇、
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包地块的层层目标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在
县、乡、村干部中,开展县级干部抓一个典型乡镇,乡镇干部抓一个示范园,村干部
抓一个典型户为主要内容的“三个一”活动,督促冬枣生产任务的落实。以上措施,
推动了全县冬枣的快速、健康发展。自1994年以来,我县的冬枣栽植连年递增。
四、增强名牌意识,拓展销售市场。创造名牌就是创造效益。沾化冬枣是我县独
具开发价值的名贵特产,为了扩大冬枣的知名度,提高其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我
们抓住一切机会进行宣传,树立自己的名牌形象。1989年,在山东省“星火计划”成
果展交会上, 沾化冬枣一举获得金奖;1995年,国家农业部、中国特产报社等7个单
位联合举办中国首届百家特产之乡命名活动,我县积极参与竞争,被命名为“中国冬
枣之乡”;同年,在三省(鲁、冀、辽)、两市(京、津)联合举办的环渤海科技博览会
上,又获金奖。通过努力,沾化冬枣知名度大大提高,自1994年以来,中央、省、地
电视台等新闻单位,连续作了专题采访报道。目前,沾化冬枣已销往北京、上海、天
津、深圳等大中城市,并在香港、台湾地区站稳了脚跟。今后将通过各种渠道,把销
售触角伸向海外市场。
创名牌难, 保名牌更难。为此,我们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提高产量和质
量的前提下,正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依法保名牌。目前,“黄河三角洲”牌沾化冬枣
已正式在工商部门注册,并正在积极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和装潢设计专利。
我县冬枣生产虽尚处起步阶段,生产规模较小,产量较低,但广大干部群众生产
积极性很高。计划到本世纪末,全县冬枣园达到10万亩,庭院栽植户均两棵冬枣树,
总产量达到2000万公斤, 实现产值2亿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突出重点,强化
措施。一是进一步扩大苗木开发基地建设,为规模化生产提供充足的苗源;二是搞好
保鲜技术的科技攻关,在超低温速冻、微波解冻保鲜技术上实现突破;三是抓好系列
产品开发、生产,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四是制定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广泛招
商引资加大沾化冬枣开发力度,加快产业化生产步伐。
(原载《山东绿化》199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