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冬枣繁育及栽培技术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5&A=2&rec=151&run=13

1990年5月30日,惠民地区科委、惠民地区财政局以(90) 惠科字23号文件,批准
下达沾化冬枣第一个省级研究项目《冬枣苗木繁育及栽培技术研究》。6月1日县科委
立即主持成立全省第一个对冬枣进行专题研究的课题组,组长:孙殿奎、陈曰斌;成
员:杨振国、于洪长、张秀云。课题组确定研究目的为:改进传统的冬枣树栽培方式,
探索园林化栽培及早期丰产栽培等技术,以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冬枣苗木繁育及
栽培技术研究》 课题由3个子项目构成,即:生物学特性观察研究、丰产栽培技术研
究、苗木繁育技术研究。生物学特性观察研究,安排在下洼镇平家村、前下洼村;丰
产栽培技术研究,安排在下洼镇于一村,永丰乡韩家村,富国镇樊桥村,下河乡大邵
村、东张村,齐瞿阝乡大王村等;苗木繁育技术研究,安排在下洼镇于一、马武等村,
流钟乡楼子村,富国镇井王村、苏王村等。
生物学特性观察研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观察项目均是第一年观察,
第二年补充观察、核实,第三年整理材料。为提高课题组人员水平,曾到省果树研究
所、山西交城县林科所等科研部门请教学习。根据观察的重点任务,结合沾化冬枣树
的物候期,以老、中、幼树为对象,分阶段实施。课题组定点定期观察和试验户长期
观察相结合。如冬枣花期,课题组人员分别在定点树下观察,不分昼夜,连续观察、
记录。查清了冬枣树花期的8个阶段和枣花开放规律,以及温度、湿度对冬枣树开花、
坐果的影响。 对需观察时间较长的观察项目,交给经过技术培训的试验户。通过3个
观察点3年的观察和校正, 课题组记录整理了11个方面的生物学特性和6534条数据。
基本查清了冬枣树全年生长规律和冬枣适宜的开花坐果的温度和湿度,以及冬枣树具
有早期丰产性等特点,为冬枣树集约化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丰产栽培技术研究,由课题组当天出苗,当天定植,及时浇水、覆膜,使定植的
1368株苗木成活1228株,成活率96.9%。为探索快速建园方法,根据冬枣树生物学特
性,又大胆地实行当年定植、当年嫁接的办法,即定植50天后实施皮下接,成活率达
89.2%。 为探索冬枣园栽培的适宜密度,安排4种密度的试验,即:株距2米,行距3
米,亩栽111株;株距1米,行距3米,亩栽222株;株距0.5米,行距3米,亩栽444株;
株距0.5米,行距2米,亩栽666株。对4种栽植密度的冬枣园,均进行拉刻、删头、清
干修剪,以培养与其密度相适宜的小冠形树。通过栽植密度不同,各试验园土、肥、
水条件不一样,管理水平有差异等多种因素,初步摸索了沾化冬枣丰产栽培密度、整
形修剪方法、 丰产措施和肥水管理原则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问题。在试验的3年,实
际是1年的苗期, 2年的幼树生长期。第三年20亩试验园平均亩产达561.7公斤,试区
内最高亩产为885.8公斤。 从试验得知:沾化冬枣幼树生长势较强,具有一定的早果
性,而且早期丰产性也较强。
冬枣苗木繁育技术研究,主要探索快速育苗方法。在当时的条件下,课题组实行
的是根繁圃、采穗圃、繁殖圃程序化快速育苗法。因成本太高,课题经费难以支付,
故而采取包嫁接、包成活率、包销的“三包”措施,动员利用群众的二级枣树苗嫁接。
在下洼镇的于一、马武村,富国镇的苏王村,下河乡的大邵、东张村,流钟乡楼子村
共有二级枣树苗8万株, 第二年以皮下接的方法实施嫁接,成活率平均为75%。程序
化快速育苗方法,为大力开发冬枣生产,提供了有效育苗途径。
此项研究课题,1992年10月由省科委组织专家进行鉴定,技术水平为国内先进,
经济效益显著。 1993年6月,在冬枣研究方面,获得第一个奖励:地级科技进步二等
奖。课题组成员孙殿奎、陈曰斌、杨振国撰写的《沾化冬枣结果习性的研究》被《山
东林业科技》和《中国林业文摘》相继选登。通过几年的观察、记录、研究分析,最
后得出结论: 沾化冬枣树具有早果性和早期丰产性。嫁接植株第二年即可结果。3年
生树果吊率平均为85.91%, 可以实行密植栽培,以达早期丰产目的。结论认为,冬
枣结果能力强的枣股稳定在2~6龄枝,因此要有计划地培养和更新结果枝组,严格调
整2~6龄枝所占比例,使结果枝系年年保持健壮状态,以实现高产优质。同时通过树
冠各方位结果数据雄辩地证明冬枣树喜光性强,应及早注意群体与个体结构的合理布
局,控制发育枝的数量和枝叶密度,增强立体结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