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统战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5&A=1&rec=83&run=13

抗战时期,1942年9月24日建立的县参议会实行“三三制”(共产党员、民主党派
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各占1/3),一届、二届,先后选举开明士绅刘风鳌、孙学文为参议
长,左派国民党员隆梦华、吕月如等为驻会委员,进步小学教师张仁斋兼任秘书工作。
1942年9月25日建立的县行政委员会的委员、 各科科长及各区抗日民主政府区长,亦
有相当数量的党外进步人士、开明士绅。沾境东部抗日根据地建立的各区、村民主政
权,普遍实行“三三制”。
1942年7月至1943年, 中共沾化县委十分重视在敌占区与社会上层爱国人士交朋
友,改造乡村伪政权,建立抗日两面政权,团结争取一切可以团结争取的力量,共同
抗日。许多伪乡村长、地方绅士和伪军伪属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
由为敌所用变为抗日工作服务。他们中的不少人,掩护地下工作干部和部队,为共产
党八路军传递情报,绘制日军据点军用地图,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43年,中共沾
化县委和沾化县抗日民主政府,为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同抗日,多次召开百余人参加的
“名流士绅座谈会”,宣传抗日形势和任务,宣传共产党的革命宗旨;揭露国民党政
府和日伪的欺骗宣传,密切党和各阶层人士的联系,扩大党的统一战线。
1945年沾化解放不久,为团结全县工商业者,发展沾化工商业,人民政府重新组
织商会, 1946年4月将商会改建为商民协会,使之成为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工
商业者的纽带。县城商业界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全城商民献金百余万元 (北海
币),支援解放战争。
建国后,中共沾化县委、沾化县政府重视团结党外人士。历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和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适当比例的党外人士参加。政府科局及教育、文化、卫生等
单位中, 党外人士担任领导职务的占12.21%。其中的知名人士有张秀峰、朱京生、
冯子彬等。
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使统战工作受到影响。十年“文化大革命”严重
破坏了党的统战工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统战工作得到加强,统战
政策得到落实。 1979年12月,县委对错划的84名右派分子全部改正。1981年6月,县
委建立统战部后,统战部会同有关单位,落实统战方面的政策,平反冤假错案401起。
1985年9月至12月,对18名国民党回归人员认定身份,颁发证书。1986年7月,对率部
起义投诚人员傅瑞五给予平反(因政治历史问题错误地被扣押和按战士待遇处理回家),
其家属子女在生活上给予适当安排。
1981年以来,县委统战部围绕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总目标,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
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统一战线工作。通过“三胞”眷属及与台湾有直接
间接关系的各界人士,向海外宣传“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和改革开放政策,介绍大
陆的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成就, 激发其爱国热情。全县去台人员263人,其在大陆的亲
属514户;港澳同胞4户;侨居美国、日本、西班牙、新加坡、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马
来西亚等国的侨胞31户。至1987年底,已有台胞4人回乡探亲,台属5人去香港与在台
湾的亲人会见,台胞89人与家人有信汇联系。他们为实现统一祖国大业做了力所能及
的工作。全县台属有9人被选为县政协委员,1人被选为县人大常委会委员,28户台属
专业户经济上受到优惠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