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故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5&A=1&rec=6&run=13

名称故城,自1042年至1957年,相继为招安县、沾化县治所。名称随县名变更,
先为招安,后为沾化,简称沾城。1982年更名古城。
城池招安县时无城池,金代更名沾化县始筑城,周长“五里十步”。经元、明、
清、民国各代修葺扩展。据记载:1466年(明成化二年)重葺。1515年(明正德十年)再
次缮修:“延袤二里三百步,高三丈,上广六尺,下一仞有半,堞一千二百五十”,
至此初具规模。后又经多次复修。1754年(清乾隆十九年),修建工程最大,化费“帑
银一万七千三百八十两三钱四分六厘五毫一丝。除城门,城围共长六百二十一丈九尺
,高二丈,顶宽八尺,底宽一丈四尺”。1931年,又拨地方款修整,面目大为改观。
城具四门,东曰崇礼,南曰由义,西曰砺廉,北曰明耻。门洞均呈拱形,顶上各建望
楼,绕以女墙。
1939年,日本侵略军陷城后,以此为据点,城池遭受严重破坏。仅城东北角尚残
存一段墙基。
县署官署座落于城北部,宋代置县之初创建,元代毁于兵燹,明代修葺7次。建
有大门、治堂、幕厅、县库、架阁库、吏廊、迎宾馆、申明亭、预备仓、狱官城、旌
善亭、谯楼、牧爱坊、内宅,后有危楼3间,额曰:“海天雄镇”。
据清光绪《沾化县志》载:17世纪40年代(清顺治初年)大水,廨宇倾圮,又历经
12次修缮,增筑障渤楼、官箴坊。民国间亦有多次修葺。1913年葺治署舍;1923年重
修大堂;1931年建修大门及其两侧南屋;1933年建修大礼堂前东西庑24间;1934年建
二堂前东西庑9间;1935年又增修房屋15间。此时,新旧建筑共计房屋100间,大礼堂
3间。第一、二两科及司法处设于县府内,第三、四、五科及公安局分设县府以外。
署内前后两个院落,府门为拱形,向南,上额书:“沾化县政府”。在两侧的高垣垩
粉面上,右标“博爱自由平等俭朴公正廉洁”,左标“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精诚团结”

1939年,日军侵入县城,县署成为据点,在四角筑起碉堡,署内设日军宪兵队部
和监狱,房舍建筑严遭破坏。1945年解放后,铲除残存破屋,成为平地。
学宫俗称文庙,位于城东南隅,14世纪70年代(明洪武初年)创建,以后经不断扩
建修葺,形成建筑群。有大成殿、东西庑、崇圣祠、名宦祠、名贤祠、忠义祠、文昌
阁、戟门、棂星门、内外泮地。解放后均逐渐拆除。
书院明末知县宋一贞倡建南湖书院,位于城南齐云湖中的文峰古台西边。其台基
巍然,规模宏大,有堂、阁、中门、大门,绕以湖水,造6桥于左右。因年久失修逐
渐倾废。至19世纪40年代(清道光年间),知县陈文英又倡建将陵书院,座落于学宫西
侧。书院建有讲堂5间,东西号舍各8间,屏门1间,院役房4间,东西耳房各1间,厨
房2间,周围垣墙,东西各设大门,门额题名“将陵书院”。废除科举后,书院北半
部为县教育科占用,南半部改为师范讲习所。解放后,在此建起酒厂。旧建筑已荡然
无存。
奎星楼1924年于城东南角依城墙高筑平台,新建奎星楼,周绕女墙,楼居其中。
楼三级六角,高20余米,内设木梯,可登极顶,凭窗眺望,四野尽收眼底。1935年以
奎星楼为背景建设公园。在东城墙下,以土石营造假山,山顶筑六角凉亭,内置石桌
石凳,雕梁朱栏,阶级曲回。公园未及竣工,逢“七七”事变而告终。奎星楼亦于1
945年毁坏。其它设置残迹无存,唯奎星楼尚存旧照。
寺庙以往城内庙宇众多,有妙相寺、天齐庙、观音庙、关帝庙、城隍庙等,今已
无存。
直谏坊昔日城内牌坊多处。清朝直谏坊最雄伟,横跨南北大街北段,17世纪20年
代(明天启年间)建造,石基、石柱、石梁、上额镌有斗大的“清朝直谏坊”字样,坊
高10米左右,1946年拆除。唯清朝直谏坊存有旧照,其它牌坊均倾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