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5&A=1&rec=515&run=13

苏兆登苏敬衡
苏兆登(1768~1847),字宴林,号朴园。今古城镇王见南村人。兆登幼时家境已
贫, 当地范氏塾师怜其聪敏,收养读书。兆登刻苦自砺,学业优异,每试皆冠。178
9年(清乾隆五十四年)拔贡,入太学肄业;1795年(乾隆六十年)举人;1799年(嘉庆四
年) 第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历任翰林院编修、浙江道监察御史、京畿道兼巡视通
州漕务、江西南安府知府、户部员外郎、军机章京、户部郎中、陕甘学政、永平府知
府、淮阳河务兵备道等职。并曾出任云南乡试正考官,会试及顺天乡试同考官。
苏任知府,重国计民生,整饬吏治;县民赴诉,必亲自处理,不留积案。离任时
“泣送者填路”。任学政和考官时,重真才寒士,清除考场积弊,为诸生所拥戴。管
理漕务,从不收受馈赠,以清廉闻名。
1821年(道光元年),擢升福建按察使,因奔父丧未赴任。后乞告归里,奉母10余
年,不复出,卒于家。诰授通议大夫。著有《寄生偶存》、《睡余吟》、《诗稿平心
集》等。
其子敬衡(1801~1867) ,字心舆,号蕉林。1834年(道光十四年) 举人,1836年
(道光十六年)第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曾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陕甘副主考,
直隶天津府、宣化府知府,广东雷琼兵备道,甘肃、四川按察使等职。
敬衡秉承父训“竭忠勤事”。在天津、宣化任知府时,“刁徒畏其明威俱敛迹”。
在广东时,有海盗郭某于海岛聚众万余,抢掠商旅。敬衡训练兵勇,传授机略,擒其
首依法处之,地方遂治。
1853年(咸丰三年),敬衡由四川调任福建按察使,被狡吏杨得质、盛朝辅诬告,
未赴任。后真相大白,杨、盛等褫职。敬衡因继母年迈,请假归里,终老于家乡。诰
授通议大夫。
苏氏以“父子二鼎甲”闻名于世。

张衍鲁张衍熙
张衍鲁(1797~1867) ,字步曾,1829年(清道光九年)武进士;张衍熙(1808~18
67) ,字如,1840年(道光二十年)武进士。衍鲁、衍熙系同胞兄弟,今大高乡河沟
张村人。
张氏兄弟出生于普通农家。其父嗜读书,但屡试不中,改习医方便乡里。其两位
叔父皆为武庠生。时河沟张村开设拳房。农家子弟多习武,兄弟皆受影响,先后弃文
就武。
衍鲁身魁伟,性豁达,勇力过人。会试中,以拉硬弓为众人惊叹,官至湖北都司,
封昭武都尉(正四品)。
衍熙身伟貌秀。会试中,射箭,三牌皆穿靶心,为各省武举叹服。曾任济南提塘、
徐州营守备。诰封武德骑尉(正五品)。

王金奎
王金奎(生卒年不详) ,字文甫,号石农。今齐乡杏行村人。1903年(清光绪二
十九年)恩科举人。参加朝考,名列二等,授任广东盐课大使。奔走仕途,非其素志。
到粤后,不惯于地方习俗,乃应邀回省任《山东通志》采访,经常与文化名人探讨学
问,颇受敬重。
金奎一生嗜书成癖,凡中意之书必定买下,有时钱不凑手便以衣服抵押,家藏书
不下万卷。深通金石学,常给人品鉴古玩,并多次参加古玩展览会,以考据精详,品
鉴无讹,著称于世。1915年返故里闲居。年逾六旬,病卒于家。

王鸿文
王鸿文(1888~1922),字恩甫,今黄升乡黄升店人。山东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在
校时即笃信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加入同盟会,踊跃投身推翻封建王朝,建立中华共和
的革命活动。1912年秋,鸿文加入国民党,并受国民党鲁支部副部长王炳委派由济
南来沾化县创建国民党组织。1913年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鸿文遭通缉,投亲避难,
得脱。从此,鸿文矢志革新教育,倡办黄升店小学,募集捐款,筹建校舍,一年小学
落成。
1914年鸿文应邀去惠民县城山东省立第四中学任教师兼附小主任。积极推行新教
育,鲁北地区直接受其教诲者数以千计。冯培元、熊香山皆在其中。为进一步办好教
育,偕同仁赴江苏、浙江等地参观学习,与教育名流悉心研究,虚心探索,多有收获。
返校后,对学校制度、教学措施多有革新。1922年春,因割治痔疮失血过多不幸去世,
全校师生极为哀痛。
山东省长公署特给抚恤金,在校师生也自动募捐以作遗孤实民(王建华)求学基金,
并在校园立碑以志纪念。

徐之薰
徐之薰(1839~1925),字友琴,今古城镇郝家沟村人。家庭贫寒,敏而好学,少
年入县学。1864年(清同治三年)乡试举人。1880年(光绪六年)大挑选拔官吏,名列二
等。1889年(光绪十五年)选授曲阜县学训导,在任10年。因奔母丧去职。事毕,仍回
曲阜,先后在昌平书院、校士馆、高等学堂、四氏师范学堂任事。1914年告老辞职,
寄居曲阜至终。葬于城郭北阡。
之薰平生博览群书,孜孜不倦,既晓儒学、史学之奥,又精医术之道,故著书立
说颇丰。撰有《游龙暇录》12卷、《吾学检编》14卷、《史鉴录略》14卷、《西史录
略》 2卷、《山居丛书》13卷、《治兵简要》2卷。其医集有《医方简明》5卷,1883
年6月成书,1886年(光绪十二年) 印行,约13万字。1905年前后(光绪末叶),又对其
增删补遗, 写成《医方简明续编》5卷,约10万多字。晚年又著《医方集成》10卷。
现仅存《医方简明》和《医方简明续编》(“昆玉堂”手抄本)。
之薰对医学有远见卓识,在《医方简明》中开宗明义,批驳重儒轻艺的偏见,阐
述历代医学家之重大贡献和辩证论治的重要。提倡遵古而不要泥古,因为“唯以古人
立方,治后人之病,未必若合符节也。”对著书立说主张“由博返约,以简驭繁,讲
求实效。”因而其著作实用价值较高,对中医工作者颇多教益。

吴瑞洪
吴瑞洪(1878~1932),字儒范。今大高乡烽台李村人。12岁能属文为诗,为优廪
生,进北平国子监肄业,议叙候补知府。1912年因公务到上海,与孙中山相识,论及
三民主义,极蒙中山先生赏识。1919年当选山东省议员,在会数年,尽职尽责,忠于
任事。1922年,随省长熊炳琪办理青岛接收事宜。参赞帷幄,勤于政事,急密文电多
亲手撰写,深得熊之赏识,遂被委任胶澳督办署秘书长。后历任山东工电局局长、山
东教养局局长等职。晚年寓居济南,讲演经传。卒于济南,葬于故里。

高汝翼
高汝翼(1843~1933),今大高乡八里庄人。为清末贡生。由于亲身感受科举教育
制度之弊端,拥护戊戌变法,赞赏“废科举、兴学堂”的主张。1905年 (清光绪三十
一年)邀集开明士绅,倡导捐资创建高等学堂。亲自筹集资金、选择校址、设计校舍。
学堂建成定名沾化县高等小学堂, 汝翼被委任为学监。在任数年,亲自兼课。191 3
年,高汝翼年届七旬被国民政府委任为沾化县教育会第一任会长,仍兼任学堂国文课。
1917年因年迈体衰卸任。1933年病逝,享年90岁。

张培之
张培之(1907~1940),字栽云,化名李杰。今泊头乡官庄村人。革命烈士。
培之少年家贫,靠外祖供养上学,1929年山东省立第四中学毕业又考入曲阜山东
省第二师范。当时二师师生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潮高涨,主张实行民主政治,要求改
革社会制度。培之是学生骨干,积极参与反帝反封建活动。1931年毕业回到家乡,先
后在泊头高小和黄升小学任教师。1936年去商河县龙桑寺乡农学校任教。1936年12月
发生“西安事变” ,培之受到鼓舞,翌年初,辞教返回家乡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3
7年冬, 经石清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秋,中共沾化县工委成立,培之任组
织委员。不仅主动担负秘密传递情报、运送枪支等工作,并主持举办“抗日救国读书
会”,广泛结交知识分子,宣传党的抗日纲领,发展党的组织。1939年秋,培之调任
鲁北地委秘书长。带领地委机关工作人员活动于商河、阳信、乐陵等地,主持开办多
次“党训班”,为革命培养骨干力量。
1940年2月培之在乐陵县五区花园街东张家店开办党训班时, 被日伪军包围,不
幸被俘。敌人知道培之是共产党的领导骨干,用尽酷刑,妄图迫其屈服。培之坚贞不
屈,在狱中,团结难友和敌人进行斗争,带头抗拒审训;在刑场,大义凛然,高呼:
共产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慷慨就义。

宋清元
宋清元(1913~1940),今富国镇大李村人。出身贫农家庭。自幼深受地主剥削与
压迫。
1937年秋,结识共产党员张培之,受到党的教育,遂秘密跟随共产党人石清玉、
张培之等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9年上半年经张培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负
责领导大李村党小组进行革命活动。在日、伪、匪、特猖獗的白色恐怖下,清元不怕
危险,主动承担秘密联络任务,他的家庭也成了共产党组织的秘密联络点。
1939年秋,清元被党组织派到武装部队工作,任乐陵县大队指导员。1940年渤海
区党组织争取驻商河县蒿子村日伪据点的伪军反正。该据点伪军头目已表示愿在其据
点内与八路军代表接洽。为安全起见,组织上派在八路军中当队长的该伪军头目的姑
表兄陪同清元前往。可是当他二人进入据点后,伪军头目竟以武力要挟答应他的苛刻
条件,清元严辞拒绝,埋伏在屋内外的伪军蜂拥而上,意欲强行扣押。清元遂拔枪拼
杀,击毙伪军数名,但寡不敌众,清元身中数弹,壮烈牺牲。

王家驹
王家驹(1908~1941),字伯昂,今齐乡杏行村人。少年入本村小学读书兼习武。
1925年济南正谊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朝阳大学,肄业半年,辍学家居,与地方武装时
有来往。1929年应民团王维亮邀请任手枪队队长,1930年王维亮被徐三打垮,家驹回
家住闲。1934年参加沾化民众学校自卫训练班。1936年任国民党海军刘耀亭部中队长。
“七七”事变后任山东水上保安第三团团副。1938年冬,水上保安第三团改编为山东
保安第三团(1940年改为第十九团),任上校团长。
日军侵华,家驹愤恨异常,决心抗战到底,曾写下“宁做刀下鬼,不做亡国奴”
的誓言,贴于家中正堂。任团长后,治军严明,教育士兵爱国爱民,亲自教唱《大刀
进行曲》、《流亡三部曲》等歌,激励士兵抗日情绪。1938年天灾兵祸交加,民不聊
生, 军饷不敷,家驹毅然卖地200亩,充当军饷。1939年,保安第三团驻防义和庄,
日伪军2000人进犯。家驹身先士卒,率部苦战,击溃进犯之敌,缴获一批枪支弹药和
战马,并将两名汉奸砍头示众。是年冬,日伪军将家驹的母亲、弟弟、妹妹和小女儿
掳至富国据点,妄图胁迫家驹投降。消息传至军营,部属哗然。然家驹毫不动摇,立
即召开全团军官会议,慷慨陈词:“我王家驹头可断,血可流,民族气节不可丢。就
是全家被杀,剩下我一个,也要和鬼子战斗到底! ”部属无不感慨。后经多方设法,
日伪慑于家驹袭击,遂将全家老小释放。1940年冬,家驹部在惠民县坡刘村与日伪鏖
战4昼夜, 官兵伤亡惨重,但抗日决心愈坚,斗志愈昂。此后,家驹率部1000余人,
转战于沾化、利津、滨县、蒲台、惠民、商河、临邑、齐东、青城、邹平等地,与日
军周旋。在沾化邵家、南望参(今属利津);惠民王肖家、堤子坝、大年陈;青城石家
井;蒲台十三图等战斗中,皆重创日军。国民党指使其反共,但王认为国难当头,岂
能自相残杀。遂屡屡拒绝国民党的指令,始终与八路军保持友军关系。
1940年,家驹团改为山东保安十九团奉调青城一带,为山东第十区专员兼保安司
令薛儒华所属。薛奉行国民党“曲线救国”政策,家驹与之不和。1941年家驹奉调阜
阳军校受训期间,薛已指使部属两个团降日。家驹军训结业归队时,薛派身着日伪军
装的官兵去接,家驹内心恼火。之后,薛又以“保存实力”为由劝说家驹降日,家驹
大怒,直言:“要降就降八路,我死也不当汉奸!”薛顿起杀心,遂设计将家驹杀害。
王遇难后,国民党鲁北行署主任何思源为其治丧,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旅敬送挽辞,上
书:“浴血奋斗,誓驱倭奴,惜壮志末酬。昔日之岳飞已死,今日秦桧犹生。然飞虽
死,博得芳名千古;桧犹生弗死,徒留认贼作父卖主求荣万世之骂名。伯昂团长千古!”

于慎德
于慎德(1907~1942),字静庵。今下洼镇于家村人。革命烈士。
慎德出身贫困农家, 8岁入本村私塾读书。1927年,考入无棣县立第一高小。教
师李济仓是共产党员,在学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的主张,鼓动学生罢课反抗
反动统治,慎德深受教诲。1929年和同学丁润生、石玉廷从家出走寻找共产党的组织,
奔走数月,历尽艰辛,无法取得联系,然此志末泯。1930年,考入山东省立第四中学,
阅读鲁迅的《呐喊》、《彷徨》等文艺作品,思路大开,精神振奋,遂积极兴办小报,
组织同学会,抨击时政,批判封建教育制度。1933年中学毕业,又考入北平师范学校。
在校期间刻苦学习, 积极探讨社会和人生问题,踊跃参加各种进步活动。1 935年毕
业后,先在家乡任教,后到无棣车镇高小任教导主任。
1937年“七七” 事变后,返回家乡投身抗日救亡运动。9月,经关星甫介绍加入
中国共产党。此后,以教学为掩护,向青年传播共产主义思想,揭露国民党的腐败和
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罪行,教育贫苦大众团结抗日,并和各种反动势力进行斗争。慎
德重视发展党的组织, 介绍王振民等多人入党。1938年3月,在于家村建立沾化县第
一个党支部, 任支部书记,同时担任沾化县二区区委书记。1939年7月,调任无棣县
府秘书。1941年调任庆云县县委书记,协同冀鲁边区一地委、一专署机关在庆云、宁
津、东光一带开展抗日斗争。
1942年慎德和地委、专署机关的同志们驻大单家村(现属东光县) 。是年5月,侵
华日军华北司令官冈村宁次亲率5万重兵“扫荡”冀中。6月19日,日军包围大单家一
带, 地委、专署100多名干部战士被敌人压缩到赵家柳林村附近的一片开阔地带。激
战竟日,战士大部阵亡,于慎德和专员石景芳率领战士退至墓林中,与数倍于己的敌
人展开肉搏。石景芳战死,于慎德身负重伤被俘,受尽酷刑,宁死不屈,惨遭剖腹杀
害。

王国华
王国华(1920~1944),今黄升乡王侯镇村人。革命烈士。
国华少年在本村小学读书,后考入沾化师范讲习所。1937年毕业后任本村小学教
师,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八路军,历任营教导员、
团副政委、团政委等职。
1944年国华率部在河北省黄骅一带抗击日军, 消灭日军1个大队。后遭增援日军
包围。他指挥部队与敌人激战4昼夜,重创敌军,在战斗中不幸牺牲。时年24岁。

李臣
李臣(1904~1946),女,今泊头乡官庄村人。原籍河北省盐山县,与丈夫烧窑为
生。 1938年家乡沦陷,李臣夫妇为维持生计,忍疼将7个子女留下3个,拉着4个幼儿
背井离乡四处流浪。1943年定居官庄村。
当时官庄村属沾利滨三边县沾南区,是八路军抗日游击区。县妇救会会长陈震、
区妇救会会长赵光等在官庄一带开展革命工作,常住李臣家中。李臣在他们的教育下,
政治觉悟迅速提高,担任官庄村妇救会会长,从此走村串户宣传抗日救国,动员群众
支援抗战,日夜奔忙不息。李臣一家在草洼中挖了好几个地窖,作为隐蔽革命同志之
所。她与儿子轮流警戒,送水送饭。陈震的小儿子和李臣的小女儿同龄,安放在李臣
家中。俩小孩都需吃奶,李臣总先给陈震的孩子喂奶。遇有危险情况,也总是先去救
护陈震的孩子。
1944年10月,沾南区解放,李臣和其他村干部一起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反奸
诉苦运动,带领妇女斗地主,斗恶霸,并组织妇女做军鞋,帮助抗日军人家属开荒种
地。1945年,李臣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党小组长,代理村支部书记。带领群众发展生
产,组织支前,深得群众拥护,成为全区模范。
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攻解放区,并派遣特务、还乡团,潜入解放区进行
骚扰破坏, 暗杀革命干部。还乡团头目乔殿臣和耿希胜合伙集结100多名匪徒,出没
于官庄一带。 7月14日夜,李臣被乔殿臣等匪徒绑架,施以多种酷刑逼供,李臣坚贞
不屈。匪徒们气急败坏,将李臣的乳房割掉,枪杀后,抛尸水井。
官庄人民深切怀念革命烈士,1967年在李臣牺牲的地点立碑,把李臣殉难的那口
井定为“阶级教育纪念井”。

郭本道
郭本道(1901~1948),今富国镇刚家村人。出身于农民家庭。1918年,考入教会
办泰安翠英中学。1924年入北平燕京大学修哲学,1928年毕业后又入研究院攻神学。
读书期间,生活简朴,刻苦自砺,课余常以拉车、扫街、卖果品或当家庭教师自筹学
费。学习成绩优异,每试皆列榜首。徐牧师赏识本道品学,将女儿砚静许配为妻。为
支持本道求学,砚静弃学从教。1932年本道完成学业,获神学硕士学位。此后,本道
主要靠妻子的薪资支持专事著作2年余, 著成《黑格尔》、《洛克·巴克莱·休谟》
等书,1934年由世界书局出版发行,并有英文、德文译本。《黑格尔》被英国牛津大
学列为教学参考书。本道由此知名。
从1934年起,本道受聘任教河南大学政治系、哲学系,后任山东大学文学系代主
任兼东方宗教研究所所长,此间获博士学位。抗日战争爆发后,到四川任华西大学教
授。时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长陈立夫慕名延揽,敬为上宾,劝其从政,然本道淡于仕途,
志在学术研究,陈乃拨经费助其在青城山佛寺中研究佛经与因明哲学。抗日战争胜利
后,本道先后到南京金陵大学、山东师范学院任教授。
本道嗜书如痴,虚心好学,学识渊博,精通英、德、法多国文字。性格开朗,善
交游,社会各阶层多有故旧。在燕大读书时,为鲁迅先生家中常客。同于佑任、李约
瑟,(英国著名学者)等亦交往甚密。
本道一生著述甚丰,除《黑格尔》、《洛克·巴克莱·休谟》外,尚著有《中国
哲学史》、《二十四史简论》等书。1945年双目失明,仍坚持口授书稿。1948年随山
东师范学院南迁,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去世,遗存书稿4竹箱。

王炳
王炳(1880~1950),字谢陈。今古城镇王见南村人。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
考入山东高等大学堂后,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加入同盟会,倡导在济南武定府籍学生
组成旅省同乡会,为回乡兴办学校发起募捐。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毕业后,在学友
阎容德(今阳信县人)协助下,经多方奔走求援,在武定府治所惠民县城创立鲁北第一
所新型学堂--棣州公学(民国成立后改称岱北公学)。炳首任公学监督(后改称校长)。
公学教师皆义务尽职。第一期招收学员60余人,全部加入同盟会,公学成为鲁北培养
革命力量的摇篮。与此同时,还组织鲁北垦殖学会和水利研究会等社会团体,致力于
研究治理黄患,振兴鲁北经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奉调山东省视学,王遂将棣
州公学交付闫容德管理。王利用工作之便四处宣传民主思想,发展同盟会组织。1911
年冬,王以山东省代表的身份,出席在南京再度召开(先在武汉)的临时国会,当选临
时国会议员。1912年初,回济南又当选为省议会议员,并任山东省长公署顾问,山东
督军公署参议,中央教育会会员,全国省会联合会会员等职。是年秋,同盟会改组为
国民党,各省纷纷建立支部。王受任鲁支部副部长,遂又奔走党务,委派王鸿文来沾
化建立国民党组织。
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并取消国民党籍议员在各级议会中的议员
资格。由于时政迭变,王一度彷徨,对民主革命失去信心。1914年初接受北洋军阀政
府的委任,出任临淄县知事,不久北洋政府又以武定府知府相委,然王对政事厌倦,
坚辞未就。
1919年4月,北洋政府内务部委王为山东黄河上游分局长。在职期间,恪尽职守,
不辞劳瘁, 使上游灾害得减, 并多次遍查黄河鲁境全段, 博览全部治黄案卷,于1
922年写成《治黄刍议》 一书。不仅总结了前人治理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今后“改
良修宁意见”和“育专才”的主张。黄河在鲁境所有弯拱险段,均附图说明,甚为详
尽。
1925年秋, 黄河于濮阳李升屯决堤,殃及鲁西8县数百万民众,中外专家均束手
无策。黄河河务总局与省政府再请王出山,并呈请临时执政府以简任官曹濮道尹兼保
安司令相委,总理堵口事宜。王亲拟《山东黄河三游极险特别工程修宁意见书》,请
准以灾区8县15年丁漕留作堵口专用; 亲率士兵、民工顶雪履冰,宵衣旰食,与洪水
搏斗, 与土匪厮杀, 历时3个月,全部工程次第告竣。8县罹难民众以“万民旗”、
“万民伞”相赠,并受北洋政府特令嘉奖二等宝光嘉禾章和二等文虎章。1926年6月,
王擢升山东黄河河务总局局长。时值奉系军阀张宗昌祸鲁,财力多用于军费,且挥霍
无度, 对治黄经费大量拖欠,致使下属直至民工怨言沸腾。王遂于1927年7月离职。
1928年初,张宗昌下令通缉王炳。王只得逃入天津日租界隐居。此间虽与天津市长
于学忠时有过从,却谢绝出任天津市公安局长的邀请。
1933年受李济深聘为福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国务委员,第十九路军高
级参议,未及莅任,该政府即失败。1935年应宋哲元聘请,出任“冀察政务委员会”
参议,迁居北平。1936年8月又返天津居住。
“七七”事变爆发后,王深居简出,以拜佛诵经为寄托,并于1939年携眷返济南
隐居。当年10月,日伪青岛市长赵某,邀请赴青岛任职,王坚辞拒绝。1948年王被在
济南的同乡选为国大代表出席蒋政权在南京召开的国民代表大会,
王一生以“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为信条。济南解放前夕,不仅自身
不去台湾,也不准两个儿子随国民党逃跑。1949年底,王被济南市公安局以“旧官僚”
收审,后转沾化县公安局备审,1950年初保外就医,病故于故里王见南村。

冯基民
冯基民(1906~1950),原名肇元,化名颜亦英。今泊头乡明家村人。
1925年在山东省立第四中学(惠民县城) 初中毕业入济南山东省立一中高中,192
7年入山东大学预科。1928年夏受兄冯培元指使,到山东省泰安加入国民党,受训3个
月后到平阴县任小学教员党义训练班训育主任。1929年春回沾化任县农民协会筹备委
员会主任,夏考入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后,与国民党脱离关系。1935年师大毕业,赴
日本东京留学,修铁道专业。1936年冬,在日本东京由解树椿、熊唯知介绍加入中国
共产党,并任党支部组织委员;联络山东留日学生,组织读书会、同乡会,研读马列
主义,宣传抗日救国。
1937年夏,基民回到北京筹办刊物,逢芦沟桥事变,即汇入抗日洪流。是年10月,
受中共北方局指派, 偕同平津150名学生奔赴山东聊城,协助专员范筑先开展抗日工
作。基民任政治部组织干事(行部长职),训练出一大批抗日骨干力量,并把共产党员
安排到领导岗位。 1938年4月受中共鲁北特委指示,去山东省第十区专员梁建章处,
做统战工作任政治部主任。1939年秋,梁被谋害,基民由中共山东分局派往鲁南抗敌
协会(1940年9月改称山东省国民党抗敌同志会) 任常委兼干校教育长,1942年初升任
组织部长。 1943年10月调任清河区垦区专署副专员;1944年3月改任渤海区四专署副
专员,1947年任专员。1948年11月调华东局任支前委员会巡视团团长参加淮海战役。
翌年春任中共华东局调研室副主任。1950年调任山东省人民政府行政处处长。
基民在漫长的战争年代,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锻炼成一个坚强的革命战士。不论
是按着党的指示做统战工作,还是转战垦利、沾化、阳信、无棣一带,开辟抗日根据
地,组建地方人民政权,发动群众支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基民一生个人生活简朴,待人谦虚友善,办事细心认真。1950年6月因肺结核病逝世。
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鲍作舟
鲍作舟 (1889~1950) ,今富国镇打磨李村人。1921年在河北省枣强县萧张医院
(英国基督教教会医院)医士学校毕业,到利津县东堤一带行医,医疗效果显著,四方
求医者络绎而至, 名声大噪, 群众送“博士济众”金字大匾。1925年,回家乡开办
“桂林医院”,不仅治疗流行病,且能进行腹部和截肢等外科手术,又推行新法接生,
名震乡里。
1944年作舟停办桂林医院到八路军渤海军区四分区卫生所任军医,开办卫生训练
班,讲授外科学,为人民军队培养出一批医务人员。1945年秋转业回地方,在沾化县
富国医药合作社、群众医院(沾化县人民医院前身)任医师,1950年病故。沾化县人民
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王子英
王子英(1900~1955),名振华,以字行世。今富国镇丁家庄子人。
王出生于耕读之家, 幼读诗书,受儒家思想熏陶较深,待人有礼,处世正直。2
0年代初, 中学毕业后,任小学教师近10年。知识渊博,教学认真,深得学生与家长
爱戴。1931年,出任国民党政府沾化县第四区区长,清正廉洁,克己奉公,所骑官马
被盗,回家卖地偿还。政府送匾,上书“铁面赤心”,以资嘉勉。后调任沾化县第五
区区长、乐陵县某区区长。每到一处,皆以廉正留名。1937年“七七”事变后,应王
家驹之邀,任水上保安第三团(1938年冬改编为山东保安第三团)军需。1939年冬,带
1个连到望参一带筹集给养,与日军遭遇负伤,在望参村疗养。日军查知王德高望重,
欲要王为其谋事,以笼络民心,于是将王的全家掳至富国日军据点,并以火烧胁其长
兄王振法,以期子英就范。振法为救全家性命,只得将子英招回。日军给王治好伤口,
强迫其为日效劳。王遂假意应允。一面与日军翻译金明焕建立“友好关系”,以便获
取日军情报;一面与共产党取得联系。1940年夏,王出任沾化县第五区伪区长。此时,
中共沾化县工委书记范光一(本名王道安,系王的亲侄)、区委书记李衡等常交给子英
抗日宣传品。子英总是摸黑起床,到日伪据点内外散发,留少量传单送给日军,说:
“八路的多多的,传单的到处有,我捡来的,请皇军看看的”。既使日军对其深信不
疑,又使日军惶惶不可终日。
1941年,八路军拔除下日伪据点后,日军纠集兵力,卷土重来,掳掠下数十
辆马车, 并将500余男女老幼,押至富国村、郭刘村和丁家庄子,发恨要把人全部饿
死。子英一面派人给受难群众敛熟食,一面贿通金翻译帮忙说好话,又亲自向日军头
目“求情”,数百名群众始得救。伪区公所师爷李光庵与八路军有内线联系,引起日
军怀疑, 子英出面担保使李脱险。在子英4年多伪区长任内,凡日军抓的人,不论是
否认识,他都尽力设法营救。
日军催款要粮,百姓尽力抗延不缴,待日军欲发兵“讨伐”洗劫时,子英即向日
军说: “这个用不着皇军的,我带人去催,如果3天不缴,再血洗全村。”群众见子
英来,知难以再拖,便拿出部分粮款,应付日军,免遭灾难。以此日军以为王“铁心
忠诚”,王得以经常从伪据点弄到子弹,转送抗日根据地。
1944年秋,家乡解放,王积极参加农村各项工作。1945年春,被分配到义和庄抗
日第一高小任教。自此,又在教育战线工作10年。1954年被选为沾化县第一届人民代
表大会代表。1955年患病,谢世于沾化县人民医院(驻今古城)。人民政府予以装殓,
将遗体送往丁家庄子安葬。沿路村庄,得知王子英逝世,相识者无不悲痛,均主动组
织人员接送灵柩,直到丁家庄的乡亲赶到,婉言谢绝,迎送始止。

颜迈千
颜迈千(1883~1955),名承俊,以字行世。今黄升乡颜家村人。自幼熟读《四书》
《五经》,并攻读医书。
1910年(清宣统二年)在家自办义学,招收本村与邻庄的儿童30余名就读。革新教
学方法与教材内容。改变对启蒙学生不开讲的传统做法,边教生字,边讲字义及用法。
学生年级稍高就教作文, 削减《四书》 、《五经》部分内容,增加《庄户杂字》、
《算术》、应用文等。学生学以致用,农民十分欢迎。而封建学究视迈千为离经叛道,
以白眼相待。迈千毫不在意,坚持革新,同时宣传“男女平等”,“妇女放足”等进
步主张,动员已上学的3个女孩率先放足,轰动乡里。
迈千边教书边行医,求医者愈来愈多,难以两顾,至1927年停办义学,专事行医。
医病不分贫富贵贱,平等相待,先急后缓,既不吃请,亦不收费。近村邻里有病人,
只要他得知就主动上门诊治,直到病愈。
迈千深明世理,邻里纠纷、家事不睦,多请他出面调解。1928年,国民党政府在
乡村选贤时被选为乡老。
1945年沾化解放,迈千积极拥护共产党的土改政策,主动献房献地,深得人民政
府赞赏。1955年病故。

孙学文
孙学文(1880~1957),今永丰乡毛家村人。农民家庭出身,少年读过几年私塾,
下学后在本县刘家、双泉和埕口、岔尖等地以务农、捕鱼为生。1931年至1940年担
任刘乡乡长。常遇土豪仗势霸占农民的土地,学文组织农民与土豪进行斗争,并且
代表农民赴省告状。 1942年经共产党员吉笃斋介绍参加革命工作。是年9月,在沾化
县首次参议会上, 被推选为参议会驻会委员。1944年7月出任七区区长。1945年被选
为沾化县参议会参议长,仍兼任七区区长。其间积级动员青年参加人民军队,发动人
民群众献粮献钱支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并多次到前线慰问人民子弟兵。抗战胜利
后,上级指示各县修建烈士祠,中共沾化县委和县政府决定,以县参议会为主成立烈
士祠筹建委员会,责成学文为筹委会副主任(县长兼主任) 。经1年多努力,克服物资
和技术方面的困难,如期完成烈士祠修建任务。1949年冬县参议会撤消,改任县民政
科名誉科长,1950年初,被选为沾化县第一届各界代表会协商常务委员会副主席和山
东省第一届各界代表大会代表。
孙学文在共产党领导下工作10多年,忠心耿耿,同心同德,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深受全县人民的尊敬和爱戴。1957年4月,患脑血管病去世,终年77岁。

李品三
李品三(1895~
1961),名金先,以字行世。今大高乡刘芝俭村人。1920年毕业于山东省第四中学(在
今惠民县城) 。先后在沾化县韩家小学、阳信县长庄小学、沾化县文峰小学任教师,
在沾化县第二小学(泊头)任校长,沾化县教育科任视学。1939年初日军侵占沾化,品
三辞职回家。 回村后,应乡村父老要求在本村办义学,连续达6年之久。1945年县境
解放,品三应聘出村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义和完小,下洼完小任算术教师。教学认
真,治学严谨,待人热情,谦虚诚恳。1957年始,连续被选为沾化县第二、三、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三届人民委员会委员。晚年任沾化县南耿完小、何家完小
教导主任。1961年病逝。

李维亭
李维亭(1907~1962),今齐乡西李村人。
出生于贫农家庭,从小未能入学,在艰苦生活的磨练中,养成坚强性格,遇事胆
大心细,机敏过人。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八路军投入抗日工作,在建立伪
军内线联系,搜集敌人情报,深入敌营瓦解伪军方面,做了许多出色的工作。逢富国
集日,李总到日伪据点附近一家烟酒铺落脚,借以观察敌情,并与有内线关系的伪军
联系。1941年10月,李得知日伪要到抗日根据地进行冬季大扫荡。时间紧迫,急忙跨
上有内线联系的伪营长张俊彩的骡子连夜到根据地通知八路军。日伪军进到义和庄、
罗家镇,未见八路军踪影,知八路军已有准备,害怕中计,立即撤退。当年12月,李
又园满完成领导交给的争取伪自卫团小队长张金榜率30余人反正投归八路军的任务。
首创清河军区第一次伪军投诚的先例。
西李村亲日分子恶霸地主邵玉美对中共西李村党支部积极开展抗日活动恨之入骨,
经常指名威胁,直接影响着党组织和抗日战士家属的安全。时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刚
刚建立,公开锄奸影响大局,李便拟出除奸计,报中共沾化县委批准实施。先由县特
工队秘密将邵掳至根据地,教育后释放,以期悔过自新。但邵仍执迷不悟,后便通过
内线把邵玉美被八路军俘虏释放的事暗示给日军特务工作队,日军查证再三,邵不敢
承认被俘一事,日军生疑,遂于1941年春,将邵玉美处死。
1942年秋,李维亭查知富国村南街开烟酒铺姓王的是日军坐探,遂与特工队长高
金岭谋划,借与李有内线联系的伪区兵换岗机会,就地处决此民族败类。
1944年冬,李调到分区独立团敌工股武工队工作后,奉命到阳信开展对伪警备队
的争取工作。不到半年,建立内线联系。此后,李带几名武工队员,经常扮作商人,
坐大车来往于富国、阳信县四庙之间,把从伪警备队弄到的枪支弹药放在白菜心内或
大车盘底下,运给八路军。虽多次遇险,维亭均能镇静自若,化险为夷,顺利完成任
务。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服从组织决定,复员还乡。
1948年济南解放后, 已复员3年的李维亭又应县公安局之邀,前往济南查访反革
命逃犯吴德胜等的下落,很快将情况查明,带领公安人员将罪犯逮捕归案。
李复员后,无任何待遇,但他毫无怨言,一直积极劳动,热爱集体,直至终生。
在群众生活极端困难的1960年,曾在抗日战争时期与李结下深厚感情的阳信县皮店村
农民刘洪范来李维亭家向李借粮,李把仅有的大豆全部赠与,刘不胜感激。

吴赤云
吴赤云(1893~
1963),名龙升,以字行世。今古城镇于河村人。
幼年从师祖父攻读诗书,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 考入县立学堂,1911年(宣统
三年)考入山东政法学堂,同年由同乡王炳介绍加入同盟会。1912年1月到烟台参加
光复军,是年底转为国民党员。1913年入山东陆军第五师随营学校,1915年毕业,随
军赴徐州、浦口、镇江一带参加反袁斗争。1920年脱离军队,经吴瑞洪介绍到开封吴
仲琳处学习书画。 在此结识共产党人彭湃,思想深受熏陶。1922年5月,受广州革命
政府指派去苏联伯力招募华侨武装。时值直奉战争,几经周折,月余方到伯力,华侨
武装因供应不济已解散, 招募未果。8月回到吉林,创办《十六人月刊》,宣传“民
主、统一、共和”。是年冬应聘赴长春办《大东日报》,发表文章,激烈反对日本侵
占东北,遭日人各家报纸围攻,被迫离长春回北京。1923年在北京联络进步人士反对
曹锟贿选,参与发动6个警察署暴动,并赴天津筹措枪支弹药。1924年投归冯玉祥部。
1925年,被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岳维峻任命为别动队司令,辖3个团、2个独立营,
到天津及山东惠民一带讨伐张宗昌。后由代行冯玉祥国民军总指挥之职的鹿仲麟任命
为国民军山东民军司令,1927年改任直鲁民军总指挥,与孙传芳、张宗昌在津浦路交
战。 1928年任战地委员会高级参议,从徐州随军北上。是年6月,国民党山东省政府
在泰安成立,被任命为滨县县长。任内亲自指挥打退土匪徐金奎的武装突袭,使县城
免遭屠掠。
1931年秋,赤云任收复东北失地委员会委员,奔走于山东、上海之间。1933年任
李济深、蔡铤锴创建的中华共和人民革命政府驻华北代表,并通过南汉宸与中国共产
党北方局取得联系,在北方局的指导下从事革命工作。1937年抗战开始后,接受八路
军总部指示,去湖北国民党第五战区长官司令部任军事特派员,后到河北、山东一带
组织抗日武装。
抗日战争胜利后,赤云去北平,同驻香港的李济深取得联系。1948年赴香港参加
了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成立,被委任为山东省分会筹备委员会负责人。平津战役期间,
赤云奔走平、津,致力于国民党驻军上层人士的疏通联络工作,直到北平和平解放。
1950年赤云回济南,同李澄之、范予遂创建山东省民革,任常委、社联部主任。后被
选为政协山东省委员会委员和政协济南市委员会常委,时已患关节炎,行走困难,仍
时常扶杖或坐轮椅外出走访和参加会议,为祖国的统一而努力。1963年病逝于济南。

傅瑞五
傅瑞五(1904~1964),名鸿昌,以字行世。因在盟兄弟中排行第七,人称傅老七。
今冯家乡傅家村人。少年家贫,随母四乡讨饭。17岁,受雇给人驶船,见海盗发财,
眼红心馋, 遂邀几位盟友到寿光地“绑票”,获得巨款购买枪支,下海为匪。192 4
年投军奉系军阀张宗昌部历任士兵、 班长、 连长。1928年张宗昌被消灭,傅带残部
200余随土匪徐三下海。 后又单拉独闯。1929年受沾、棣两县政府改编,任沾棣保卫
团(民团)团长。1930年,与徐三合伙先攻打民团十三大队王维亮,又攻打县城,杀死
国民党县党部驻城委员。 是年冬被国民党五十九旅打散,傅逃往天津。1934年6月,
与任富贵等30余人抢劫英国商船“顺天轮” ,引起外交事件。傅逃上海改业经商。1
938年初, 受匪首王功臣之邀,由上海返回重拉队伍。因故与王功臣不睦,又到刘景
良部任华北第一路游击司令部前敌总指挥。3个月后,脱离刘部,回家自拉队伍500余
人。 当年冬,王功臣被山东省主席沈鸿烈处决后,傅又收容王的300余散兵,队伍扩
至近千人。被编为鲁北行署直辖第三旅第三团,傅任团长,群众称“傅三团”,驻防
“五十二村”一带。日军多次进犯均遭傅部抗击。并曾出师阳信袭击日军。
共产党为争取抗日力量,自1939年起,多次派人到傅部做统战工作。肖华司令员
亲笔给傅写信,傅受感召,遂不与八路军为敌。但在国民党反动派与日伪军的拉拢、
威胁、利诱下,数次动摇,并为敌人利用。共产党“团结-斗争-团结”,几经反复,
傅终下决心,弃暗投明。1944年12月,傅部正式改编为渤海军区第四军分区沾棣独立
团,傅任团长。后,先后担任沾阳棣独立团团长、沾化县大队大队长、渤海军区海防
支队支队长、海防总队参谋长等职。曾率部参加解放沾诚、无棣、惠民和海上剿匪等
战斗。
1947年12月,在“三查三整”运动中,因历史问题被送山东省军区直属教导队管
制教养,1952年经山东省军区政治部直工部批准,持“回乡转业建设军人证明书”回
乡, 1964年病故。1984年5月17日,山东省军区政治部对傅瑞五的处理进行复查,改
为:‘按病故军人对待”。1985年,济南军区补发《起义人员证明书》,1986年,中
共沾化县委为傅恢复名誉。

冯培元
冯培元(1895~
1966) ,字涵忱,今泊头乡明家村人。北京师范大学毕业。20年代加入国民党,笃信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赞成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30年代任山东省第四中学(惠民)校
长8年, 治学严谨,办校有方,团结教育爱国知识分子,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学
校招生范围,积极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支持学生的革命活动,是师生爱戴的师长。
1930年惠民县在京大学生万九河等3人到惠民县教育局为同乡学生争取增加贷费, 培
元全力支持,安排食宿,并协助办理。国民党惠民县党部获悉万九河是共青团员,非
但拒不资助,反欲密谋抓捕问罪。培元得知,当即安排学生脱险转移。
1937年11月10日, 侵华日军逼近惠民,培元带领师生140余人徒步“流亡”,辗
转山东滋阳、河南许昌、陕西西安、陕北等地。在“流亡”中,仍不断鼓励师生努力
学习,参加抗日救国。大部分学生投入中央军校,有的加入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
冯培元先后任四川省国立六中训导主任,彰明中学、金堂中学、罗江中学、重庆太平
中学等校英语教师。1962年退休,回济南居住。1966年病逝。

罗清泽
罗清泽(1905~
1966) ,字润生,今齐乡罗家村人。1934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农学院生物系后,即赴
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深造,修植物病理学。1937年春与在日本东京文理科
大学修植物学的易希道女士结婚。夫妇学相近意相投,互帮互勉,对植物学和植物病
理学的研究做出重大贡献。
“七七”事变后,清泽夫妇离日回国。因易女士为湘籍,同至湖南长沙。其后,
清泽受聘入广西桂林大学任教。1940年秋,又转任福建协和大学教授,后到农试所和
农学院任职。1946年秋,由闽赴台,任教于台中省立农学院 (今台湾国立中兴大学农
学院) ,创立植物病虫害学系并兼任系主任。后,清泽鉴于现代科学分工趋专,病害
虫害虽同属农作物灾害,但究其根源,病害乃菌类作祟,虫害系昆虫所致。一系教学
与研究,颇多不便,遂力主病、虫分系。乃于1960年首将中兴大学植物病虫害学系分
为植物病理学系和昆虫学系,清泽专任植物病理学系主任。
植物病虫害学系成立之初,设备简陋,图书缺乏,清泽撙节经费,并四处奔走,
争得多方支持资助,日积月累,集腋成裘,图书、仪器逐年增设。1964年,植物病理
学系植病馆落成,新建教室、实验室与研究室,完成温室及温室内温湿度调节装置,
购置高速远心分离器及装设电子显微镜。该系建筑之宏伟与仪器之齐全,已为台湾省
各植病教育与研究机构之冠。
清泽虽以大半时间忙于系务,然其研究工作并未曾稍懈,忙里偷闲,晨夕以赴。
30年来,主要致力于粮食作物病害研究,如稻热病菌之生理分化、水稻白叶枯病菌之
特性、水稻小粒菌核病之生态等,同时亦研究柑橘、甘蔗、棉花、烟草、蔬菜以至林
木病害。晚年对植物毒素病亦有涉及。从1940年即发表学术研究专著,至终计有37篇,
内容精辟,闻誉于世。其中两篇论文:《甘蔗叶烧病菌与茅属植物叶烧病菌之比较研
究》 及《甘蔗与禾木科植物枯萎病的诱因》 (Theincitantofscorchdiseaseofsuga
rcaneandgrasses) 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著名植物病理学教授戴克逊(Dr、J、G、Dick
son)引入其著作中。1966年春获台湾教育部学术奖。
清泽秉性刚介,勇于任事,工作认真,颇为学校当局所器重。一度代理农学院院
长,兼任教务长,为校务和系务劳瘁,常废寝忘食。晚年体力衰弱,致患肝疾,然犹
积极进取,从不倦怠。一直任台湾中华植物保护学会理事。因其办事认真,毫不苟且,
颇为同事推崇。1966年膺任理事长,为筹措学会基金,提高会刊水平,加强学术交流,
不遗余力。
1966年第十一届太平洋科学会议, 定于8月在日本召开,清泽已应邀出席,不意
竟于7月14日逝世。
逝世后,在台湾及旅居美国、加拿大等地受教于清泽教授的学者,发起募集罗清
泽教授纪念奖学金,1969年成立基金管理委员会,于每学年结束进行评选奖励致力于
农学研究成绩优异之学者。

姜子修
姜子修(1905~
1968),名足新,以字行世。今黄升乡大姜村人。
出身农民家庭。先后在本村私塾和山东省第四中学(惠民县城)、绥远五族学院读
书。 1927年8月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因家庭供应困难,曾两次休学到中学执教。19
31年8月在山东潍县中学任教员时, 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指导办《星火周刊》,
宣传抗日救国。 1932年6月遭国民党当局逮捕,至翌年7月方获释,复回北大学习。1
935年大学毕业后,从事中学教育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在山东省福山县立中学、
山东省立济南中学、西安高级中学、陕西南郑中学、西安兴国中学等校任英语教师。
在兴国中学任教时兼国民党中央军校七分校外语教官。抗战胜利后任江苏省立徐州中
学训导主任兼英语教师,济南黎明中学、济南第六中学校长。治学严谨,教学有方,
倍受师生尊敬。
子修1946年4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1年倡建济南市民盟委员会,任临时工作
委员会主任委员。1953年济南市民盟委员会正式成立后任副主席兼组织部长。1950年
当选济南市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3年至1959年先后被选为济南市第一、二届人
大代表,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政协一、二届副主席,政协山东省第一、二届委员会
委员。1957年被划为“右派分子”,1960年摘掉“右派分子”帽子,调政协济南市委
员会任驻会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再次遭受打击,1968年病故。1979年11月,中共
山东省委给其平反,恢复名誉,骨灰移济南市英雄山革命干部灵堂安放。

霍杰民
霍杰民(1890~
1971),字秉三。今富国镇沙王庄人。
幼年就读于私塾, 后考入无棣县盐山中学。1914年升入潍县广文大学预科,191
6年入齐鲁大学, 因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校方曾给以延期半年毕业的处分。1920
年毕业并留校任大夫。192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后历任济南津浦铁路医院和天津铁路
医院医师、副院长;北镇宏济医院医师。1936年回家乡创办私人药房,在农村行医。
1944年参加八路军,先后在渤海军区四分区军医院、新华医院、军区疗养院任医师、
副院长。在长期医疗和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编有:《临床诊断》等教材,
为渤海军区和地方培养出大批医务人员。曾受渤海军区司令员杨国夫嘉奖。鲁北一带
称其为西医外科先驱。1950年转业回沾化,任县医院医师、副院长。1953年被选为县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4年、1957年被选为县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人民委员会
委员。 1957年在给病员做一次历时8小时手术后,突发脑溢血,经抢救脱险,但自此
瘫痪,长期卧床至终。

郭士臣
郭士臣(1906~1974),又名郭长忠、郭诚信。今冯家乡南集村人。
士臣出身贫农家庭,少年时期只读过几年小学,便辍学务农,曾在海堡和渔船上
做长工,也曾肩挑叫卖海产度生。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到
八路军冀鲁边区抗日挺进纵队教导营学习,结业后,受肖华司令员派遣,回沾化到傅
瑞五部做统战工作。
1942年5月, 为保证顺利攻克下据点,士臣只身闯入据点说服其旧友伪副营长
配合行动,本人又备礼品与日伪军“饮酒作乐”,麻痹敌人,使八路军清河军区直属
团于5月8日夜一举攻克据点,活捉日军顾问孟兆律。
1943年8月, 郭士臣出任沾化武工队长,是时下洼据点有一伪军队长,经常恣意
搜刮百姓钱财,逢集日更甚,群众恨之入骨。士臣与两名队员化装进入集市,见伪军
队长正在抢拿瓜果,立即令两名队员一左一右贴近伪军队长,他自已顺势用手榴弹猛
击其脑门,伪军队长当即毙命。一伪连长为非作歹,强霸民女,士臣几次警告无效,
遂率队员将其除掉,以泄民恨。
1944年10月至1949年,郭士臣先后任沾阳棣公安局侦察队长、埕口公安分局局长、
下洼公安分局局长、海滨县公安局局长。建国后,调山东省第一劳改所工作,先任一
分所所长,再任垦利劳改大队大队长。晚年体弱多病,仍尽职尽责,直至病逝。

边希珍
边希珍(1882~1974),字聘卿。今富国镇胡家营村人。少年时期,家境富裕,受
父母信基督教影响,热心慈善事业。成年后到永丰天主教堂任事。1928年国民党县政
府选聘边希珍统领督修沾城东关桥,希珍欣然应聘,并到南关居住,早起晚眠,义务
尽职,倍受民众拥护,施工顺利,如期完工。
同年,希珍鉴于农村缺医少药,劳苦大众染疾,不能及时治疗,遂决心兴办医院。
首先征得县政府支持, 由县财政每月补助200银元,又划给东洼淤地1400亩,每年收
地租2000银元,做为医院经费。并邀请在外地从医的同乡好友董洪涛、边寿卿、边子
万当医师,在沾城西关办起沾化县第一家医院,初名渤海施医院,后更名民众医院,
边任院长。医院以施医舍药、治病救人为宗旨。前来就诊者络绎不绝。医院能成功施
行截肢、阑尾切除、破腹产等外科手术。除接受前来应诊的病人外,还经常出诊,到
乡下给群众查病治病,宣传卫生防疫,开展新法接生;将本地传染病书写成传单到集
市散发,宣传预防措施和护理方法,使危及人们生命的霍乱、伤寒和疟疾大为减轻。
1930年土匪徐三陷城,全城尽遭洗劫,民众医院濒临倒闭。匪兵退后,希珍毫不气馁,
与县政府几经周旋, 得从地方预备费中每年拨款600元,边又多方奔走,争得私人资
助,终使医院获得复苏和发展。
1932年,希珍发动南关群众搬走火神庙的神像,办起学校,招收学生25人,除学
文化外,还组织学生学习武术和京剧,并置办乐器和戏装。每年春节借办文娱节目动
员富户捐献粮食和熟食品,救济贫苦人家。
1938年冬,日军侵占沾城,民众医院被迫停散。后,日伪县政府多次要边希珍把
医院办下去,希珍隐居家中执意不肯为日伪粉饰太平。1945年县境解放后,希珍在土
地改革运动中主动献出多余的土地、房产,分给贫苦农民,一直从事力所能及的农业
劳动,至92岁谢世。

耿同麟
耿同麟(1917~1975),字香斋,化名吴英民。今古城镇北耿村人。
同麟童年读私塾,1931年入沾化县文峰小学读高小,1933年考入山东省立第四中
学(惠民县城),热心阅读进步书刊,接受民主革命思想。1936年到北平大同中学读高
中,1937年“七七”事变,中断学业回乡,在沾化县城(今古城)一带组织青年,宣传
抗日救国。 1938年3月经中共沾化党组织负责人石清玉、张培之介绍入党并任本村党
支部书记, 8月任中共沾化县第一区区委书记并负责编印中共沾化县工作委员会期刊
《星火》。1939年初,沾化被日军侵占,同麟以酒商身份作掩护传送党的文件及宣传
品, 搜集日伪情报,筹措款项,购买枪支,组织破坏日伪通讯线路。1939年6月调任
中共沾阳县工委组宣部长, 1940年任书记。1944年5月,改任沾阳棣边区县政府副县
长。为减轻群众负担,克服政府财政困难,主持组织开发百亩盐田。并开办教师培训
班,在薛尔庄办起县第一所完全小学。
同麟1947年7月任无棣县县长, 1949年夏随解放军南下,到上海市,任货税局人
事室主任。1950年至1962年先后任华东税务学校、华东财政干部学校 (1958年更名为
上海市财政贸易干部学校) 副校长、校长、党委书记等职。为培养华东地区第一代财
税干部而努力。对老知识分子政治上信任,生活上关心,尤其注意发挥其教学专长。
1962年调任上海市供销合作社党委副书记,此时身患糖尿病,仍坚持工作。
“文化大革命” 中,同麟遭受长期批判、斗争,1975年7月因癌症逝世于上海。
骨灰安放在沾化县烈士陵园。

吴玉山
吴玉山(1901~1977),今大高乡大高村人。少时,家境贫困,随父母讨饭到乐陵,
1918年,由乐陵卖身唐山煤矿做童工。后流浪甘肃,于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
方面军,与红军战士赵秀英结婚。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任饲养员、炊事员、
生产管理员。在大生产运动中,种粮种菜,积极劳动,致使手中指伤残。1947年春国
民党军进犯延安,转移不及的几名随军家属被敌军抓走。玉山查明去向,报告部队领
导,部队迅速出击,被掳家属得救。
1949年4月,吴玉山夫妇携带3个子女复员回到故里大高村。时值成立供销合作社,
玉山将100元转业安家费投入供销社为股金, 在其带动下群众纷纷入股。在农业合作
化运动中,玉山带头参加,拖着伤残的身体与群众一起参加生产劳动,从不居功自傲。
1956年乡政府组织群众在马家洼植树造林, 玉山带头栽树200多棵,深受人们尊敬。
县、乡召开人民代表会议,多次特邀吴玉山参加。
1958年,吴玉山患脑血栓病,久治不愈,1977年逝世。

杨长峰
杨长峰(1954~1979),今李家乡西山后村人。革命烈士。
长峰高中毕业后,在本村任小学民办教师。1975年应征入伍。在部队先后任班长、
排长, 多次受通令嘉奖。197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终被评为优秀党员。春节前
夕,获准回家探亲的同时,部队接到开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的命令,长峰毅然放弃
探亲假,随军出征。
1979年2月27日发起高巴岭战斗。 高巴岭主峰高1060米,坡陡路滑,地势险要,
是越军苦心经营多年的军事要冲,明碉林立,暗堡密布,堑壕纵横交错,并遍布竹尖
和地雷。杨长峰带领全排战士主攻高巴岭主峰,夺取制高点,为全连前进扫除障碍。
他冲锋在前,一面选择地形指挥全排前进,一面有效地射杀敌人。当冲到敌军阵地前
沿,密集的火力阻挡住战士前进时,他沉着冷静地抓住时机,跃入有利位置,连续击
毙5名敌军, 摧毁两个火力点,指挥全排冲上主峰,全歼守敌。当转移阵地发起再次
冲峰时, 头部负伤,抢救无效,不幸牺牲。中国人民解放军54286部队党委给其追记
二等功。

耿炳张
耿炳张(1922~1981),化名张洪楼。今古城镇北耿村人。1937年毕业于沾化县文
峰小学,在校深受进步教师思想的影响,积极投入宣传抗日救国活动。1939年初日军
侵占家乡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县境西部和沾(化)、阳(信)、(无)棣边区,培养抗
日骨干,发展党的组织,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斗争。为壮大抗日武装力量,带头卖地筹
款购买枪支弹药;并经常潜入日伪据点张贴标语,散发传单,揭露日军侵略罪行,教
育伪军反正。历任沾化县一区区委书记,沾阳县委组织部长,沾阳棣秦西区、河北区
区委书记,沾化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无棣县委宣传部长,济南铁路分局党委书记,安
东铁路局政治处副主任,锦州铁路局机关党委书记。在长期革命工作中,一贯实事求
是, 联系群众,廉洁公正,群众甚为称赞。炳张在“文化大革命”中蒙受迫害,197
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复职。时已患癌症,仍带病工作,不遗余力。

张森三
张森三(1905~
1983),字雨春,自号柳下叟。黄升乡王侯镇村人。
9岁入私塾读书, 22岁开始从事教学工作。初在张王、下洼、皂户王等村私塾做
塾师,后到颜家、王侯镇、坝上等村小学当教师。每到一处,总是埋头教学,学生成
绩显著,深受学生和学生家长敬重。
1945年沾化解放后,森三干劲更增,除教好学生还自编歌词与识字教材,兼做农
民业余教育工作。为提高自已的教学水平,适应教学要求,自修中等师范全部课程,
经常彻夜不眠,时刻不懈。1948年调任完小教师,1952年任完小教导主任。先后在大
牟、下洼、孔家等完小任职10余年,多次受到学校和区、县人民政府的表彰。
1965年张森三退休回家,仍热情给青年教师辅导古典文学,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
学能力。邻里群众有困难,总主动帮助,坚持拾粪10余年,全部交给生产队不取报酬。
连续被选为沾化县第八届、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1年,年已76岁,加入中国
共产党。

董风和
董风和(1902~1983),今古城镇李彭村人。从1950年至1983年病故前一直担任公
路养护员。
50年代初期,境内公路全是土质路。董风和管理的路段是沙土路面,风蚀雨侵经
常造成路面坑坑洼洼,车辆通行困难。风和决心改善路况,在路面上铺筑粘土磨耗层。
但附近没有粘土,他就在公路旁挖开1米多深的沙土层,取出粘土铺撒路面。经过1年
多的艰苦劳动,共挖粘土158方。把1500米长的路段铺筑上宽3米、厚2厘米(压实) 的
粘土磨耗层。为执行政府法令,保护路面,雨天和雨后禁止车马通行,这时,风和总
是日夜守候在公路上。为进一步改善路面,达到晴雨通车,风和又决心铺筑泥结碎砖
磨耗层, 于是每天推着独木轮小车,到处搜集碎砖。经过几年的努力,搜集碎砖200
多立方,铺筑成长1公里、宽3米的泥结碎砖路面。还自费买布写成标语、制作小黑板
宣传牌,随时随地宣传交通规则和护路法令。
董风和养护公路30多年, 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公路实行义务养护每天只享受1角
钱的茶水费。 农业合作化后,每天补助8分工,在生产队参加收益分配。风和在护路
的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迹, 多次出席地区和县劳模会议,3次出席山东省交通
系统劳模大会并被授予“劳动模范”勋章。1958年至1966年被选为县第三、第四、第
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郭树村
郭树村(1933~1985),大高乡郭庙村人。出身农民家庭。1960年毕业于山东师范
学院,初任山东省广播大学教师,后调本县任中学教师、教导主任。1984年任沾化二
中副校长。刚回县任教师,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农业歉收,人民生活困难,常有
教师病倒。树村主动代课,经常兼任4个班的数学课,批改200多本作业,天天忙到深
夜。树村从不因私事给学生误课。即使父亲患病住院,他也是委托亲友护理,自己抽
课余时间照顾老人,师生无不敬佩。“文化大革命”初期,学校停课,他忧心忡忡地
说:“学生学业荒废,不是几个人,而是一代人哪! ”复课指示下达后,他苦口婆心
劝导学生安心学习,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自己带头坚持按时上课。有人劝他要看政
治气候行事,他说:“当教师应以教学为天职,要对学生负责,不能随风转舵。”树
村走上学校领导岗位后,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凡
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这是树村的工作信条。
1983年颈部出现肿块,经医院确诊为癌症。他越是知道自已不久于人世,越是更
加勤奋工作, 直至去世,终未肯离岗休养。1984年8月,中共沾化县委宣传部印发郭
树村的模范事迹,号召全县教师、干部、职工向他学习。

张长安
张长安(1910~1986),齐乡李家庄子人。
幼年只上过四年小学,17岁当船工。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本村担任情报站
站长,以村文书身份为掩护,经常用海洛因诱惑瓦解敌人,换取军火和情报。1942年
至1943年,先后任村自卫团团长,沾化五区农会主任和区委书记,沾化二区区长。
1949年,长安奉调随军南下。先到浙江省任丽水县城区区委书记、县民运部长,
1950年底转任丽水地委土改工作队队长。1951年11月调上海市,历任中华烟叶三厂党
委书记、黄浦区工业部副部长、上海市日用五金工业公司党委书记。从1974年起,任
上海手表厂党委书记。长安进入大城市后,始终保持革命者的本色,艰苦朴素,克己
奉公,不搞特殊,反对以权谋私。本人文化程度不高,作经济工作,难度大,但他肯
于学习,勤于深入基层,深入生产第一线,善于倾听工人的意见,从中吸取管理工作
的知识。因而在上海手表行业享有威望。1977年改任顾问,1981年离休。他本可以在
上海市安度晚年,但他回故乡定居。1986年3月病逝。

徐成林
徐成林(1905~
1986),富国镇东杨村人。出生于贫苦农家,少年就给人扛小工。1924年拜赵风龙(今
大高乡赵家塘坊人,道士) 为师习武,并学习正骨医术及中医接骨秘方,自1925年行
医乡里,终生不懈。
成林正骨技术娴熟,所制“接骨丹”疗效显著。医德高尚,对求医者百应不烦,
有重伤者送医上门,从不计较诊金多寡,对贫困者分文不取,因此,求医者遍及沾化、
无棣、阳信、滨州、利津、胜利油田等地。中青年时期,每逢富国镇集日,挂牌开诊,
经年不辍。1969年建立东杨大队骨科医疗所,设病床20张,慕名求医者广及省内外。
成林练习武术,坚持终生。其善长的“夜战刀”、“枪里加鞭”为国家武术发掘
项目。解放前曾在崔家岭、杏行、董卜堂、东杨家庄子等村开设拳坊,教徒传艺,也
曾应聘为八路军驻军教授武术。
成林尊师敬老,对师傅赵风龙定期探望,生养死葬。为人处世,正直谦和,深受
乡里称颂。被选为沾化县第五、八、九、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杨天骥
杨天骥(1916~1987),流钟乡西庙村人。
1938年高小毕业后,考入惠民县乡村简易师范。时值日军大举侵华,天骥积极组
织学生游行示威,宣传抗日救国,开展抗日活动。并领导反对本校校长贪污的学潮。
1939年从乡师回本村做小学教师,经王家骅(冀鲁边区革命干部)介绍参加民族解
放先锋队。1940年3月由同学张立青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受党组织派遣打入沾化
三青团组织, 秘密为党做情报工作。1942年9月,再受党组织派遣打入伪县警备队,
配合共产党员张香山策反伪军。 1944年6月,杨天骥发觉张香山阴谋叛变,立即向党
组织报告,及时制止了张香山的叛变行动,天骥受到上级表扬。之后,天骥担任中共
沾阳棣边区政府秘书、沾化县二区区长兼中队长、沾化县大队副大队长、渤海军区四
分区新兵训练团四大队副大队长、渤海军区教导团政治指导员等职。
建国后,杨天骥历任山东省军区新兵营政治教导员、德州军分区组织动员科参谋、
山东省德平县人武部部长、 济阳县人武部部长、 沾化县人武部部长等职。1964年在
“文化大革命”运动中,遭受摧残,但他坚信马列主义,对党忠诚不渝。1982年离休
回乡。1987年病逝。

王振民
王振民(1919~1987),原名王东江,下洼镇于家村人。
1936年毕业于沾化县文峰小学,因家庭无力供其继续求学深造,翌年到尚泊头小
学任小学教师。1938年春,经于慎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日军侵占县境,振
民弃教,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44年县抗日民主政府调其任永丰区各界救国会主任。
1947年6月任民工营教导员,带民工赴黄河抢险。1948年2月率民兵支援前线,任担架
队指导员, 随军转战。1949年2月至皖北巢县,改任拓黄区民运科长。不久随解放军
挺进江南,1949年12月到达四川省万县。历任万县市城守区区委书记、市委秘书、公
安局局长,万县专区公安处副处长、处长、万县地委委员、常委、副书记、书记等职。
1980年1月始退任地委第二书记兼行署专员、 地委顾问等职。1982年被选为四川省政
协常委。1984年2月离休,1987年病逝。

梁建章
梁建章(1905~1939),字汉廷。山东省禹城县人。出身宦门。1932年北京大学经
济系毕业。经山东省行政人员培训所县长班培训后,委任巨野县县长,1934年冬调任
沾化县县长。在职3年多,勤政爱民,兴利除弊,政绩卓著。
建章到任后,先调查研究,后召集同仁拟定《沾化县政府所属各科及各机关施政
计划》(载民国《沾化县志·艺文志》),要求所属官员各尽其职,如期实现。继而为
发展全县贸易,便利群众进行物资交流,繁荣经济,修建沾(城)义(和庄)公路,通行
长途客货汽车。当时,教职员工资由学生负担,多数贫困之家子女无力上学。于是一
面将学校实行公办,设立县“教育经费委员会”,由县征收处统筹教育经费;一面将
县师范讲习所由1个班增为2个班,学生毕业后统一分配,按成绩定薪,并从阳信县聘
请数十名教师来沾化任教,壮大师资队伍。与此同时在县城东南隅建设公园,挖河造
桥,栽种花木。组织机关工作人员、商店职工、学生进行“星期六义务劳动”,建章
亲临工地,身先士卒。通令全县乡村扫除垃圾,要求户户清洁卫生,对于显著整洁者,
赠挂名誉牌;对于不讲究卫生者,批评教育。全县开展扫除文盲活动,并设立民众学
校7处, 对青壮年进行军训,教育民众保家卫国。1935年,邀请于琴泉、陈鸿熙、丁
倬卿等知名人士续修《沾化县志》,并率先捐资付梓。还亲任社长,创办《沾声》报。
建章注重扬善除恶,禁止赌博,禁吸毒品,将贩毒商王某处以死刑。为便群众上
诉,在县政府门旁设立“缮状处”。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建章积极主张抗日救国,亲率县警和部分受过军训
的学生在沾棣边界修筑防御工事, 并把县政府机关东迁,以示决意抗日。1938年4月
奉令调迁,任山东省第五区行政特派员兼保安司令,旋又任山东省第十区行政特派员、
专员。1939年9月遭国民党别动队总队第二游击区副司令员李效文、参谋长聂英谋害,
沉尸小清河。

王震东
王震东(1913~1986),原名陆庆居,又名陆安民,1940年化名王震东。山东省乐
陵簸箕刘村人。
震东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幼年只读过高小。1938年参加共产党组织的抗日救亡
活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来沾化之前,曾先后担任乐陵县六区战地动员委员会宣传
科长、七区文教助理、八区区长、县武装科科长,德平县武工队队长、五区区长、县
实业科科长,惠民县实业科科长,中共垦利县委秘书等职务。
震东对敌斗争机智果断,立场坚定,在乐陵县处决了叛变投敌的原八区区委书记
和执迷不悟屡教不改,坚持与人民为敌的伪区长王阳纯;在德平县带领区联防队围剿
“还乡团”,击毙匪首邴桂来。1951年调任沾化县长后,33年如一日,为沾化人民立
下不朽功勋。
1953年夏连降大雨,大地一片汪洋。震东带领干部顶风冒雨趟水察看灾情,领导
群众排水抗灾。1955年又遭严重旱灾,他又串乡走村领导人民抗旱。在与旱、涝灾害
斗争的实践中,震东认定改变沾化农业面貌的根本出路在于兴修水利,走“旱、涝、
碱综合治理”的路子。所以当他参观了临沂地区洼改工程返县后,立即亲自参与勘察、
设计、制定方案,组织全县进行洼改会战。到1966年,全县建成“深沟台田”10万多
亩。
经过几年的实践,深沟台田显示出旱灌、涝排、压碱的实际效益。由于“文化大
革命”的干扰,农田水利工程中断几年后,于1977年全县再次掀起建设高潮。这时,
震东已近六旬,受“文化大革命”冲击后,刚恢复工作,又自告奋勇,奔赴水利建设
工地,担当前线指挥,长时间吃住在施工工地上。
1964年清明节,渤海发生大海潮,海水内侵20多公里,淹没大片农田和村庄。震
东立即赶赴险区, 趟着海水迎着寒风,四处奔走,连续3个昼夜组织发动人民抢险救
灾,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减少损失。
1966年惊蛰后的一天,突然遇到强冷空气袭击,狂风怒吼,飞雪漫天,浅海区一
片冰冻,出海作业的几只渔船尽被困在河门和浅海处。为抢救渔民,省军区派出直升
机救援。 震东即刻组成破凌突击队,分乘3只舢板,顺弯弯沟河门破冰前进。奋战一
昼夜,终于打通航道,救出全部渔民。
1980年,震东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关于领导班子逐步年轻化的号召,主动提出退出
领导岗位, 为年轻人搭桥铺路。7月28日《大众日报》以“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王震东主动让贤当顾问” 为题,报导了他的事迹。1981年1月,沾化县第九届人民代
表大会选举王震东为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震东不负人民的重托,密切联系人民代表和
群众,经常骑自行车到农村走访人民代表,认真实施对“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
1984年3月20日离休,享受地(专) 级干部待遇。而沾化的经济发展、群众的生产
和生活情况,依然挂在震东的心上。病危期间还一遍一遍地嘱咐探视他的同志们:沾
化人民生活太苦,要努力工作,尽快改变沾化贫穷面貌。1986年7月18日病故。

徐金奎
徐金奎(1892~1933),又名徐之安,因行三,人称徐三。今泊头乡冯王庄人。出
身贫苦农民家庭。早年打短工、扛活、当船工。
1921年勾结土匪抢走久山民团的枪支,下海为匪,很快成为匪首,多次被政府军
打垮并被通缉。1924年投奉系军阀张宗昌部,由班长逐级升为营长。
1928年张宗昌战败,徐三纠集滨县、利津、沾化、无棣、阳信等县的13股土匪,
共数百人,或出没于渤海海面,拦截船只抢劫财物;或流窜内陆,绑票行劫,为患甚
巨, 人民切齿。1929年8月,山东省主席韩复榘请客军石友三部2000余人来沾化协助
当地民团剿捕。将匪众包围于永丰村内,相持数日,徐三突围,拉往高苑一带 (今高
青县) 。1930年国民党军于学忠部将徐三部招安,编为“国民军混成第五旅”,委徐
三为旅长。于部南撤,将徐部遗弃,徐三打着“混成第五旅”的牌子复回沾化,联络
吴德胜等攻打驻下河的民团第十三大队,击毙大队长王维亮,以报永丰被围之仇。后
又流窜高苑一带。王维亮之族弟王维岐替兄复仇,打败吴德胜占据沾化县城。吴德胜
又勾来徐三攻陷沾化县城,杀死国民党县党部成员。是年冬,徐部被国民军五十九旅
打垮,徐三逃往天津。1931年徐三又贿通五十九旅旅长赵心德返回沾化,就任“沾棣
渔业联合会会长”,把持下洼海关。敲榨勒索,走私日货,与赵心德分赃。1933年,
事泄,赵心德为杀人灭口,将徐三枪毙。

聂同增
聂同增(1912~1946),今古城东关人。幼年读私塾。1923年入高等小学校读书,
1925年春考入沾化师范讲习所, 1927年1月毕业。1928年夏,投军阀张宗昌部四十一
师(师长吴杰本县范家园村人)混事。随吴抢走县警备队及民团枪支,大肆掳掠群众财
物后离县境北撤。年底吴杰被杀,聂失去靠山,回乡任农村小学教师,因行为轻佻,
放荡不羁,群众甚为厌恶。1930年秋,徐三攻陷县城,境内大乱,学校停办,聂闲居
家中。1933年,因患恶疮被锯掉左腿右臂,体残志衰,沉浸于吃喝玩乐之中。
1936年,向县长梁建章要求再次任教,梁厌其品德不正,以体残为由拒绝。聂即
四处游学,摇唇鼓舌,大骂梁建章,宣泄“怀才不遇”之愤。同时加入基督教,为教
堂写字画画, 意欲得洋人赏识。1939年1月,日军侵占沾城,聂视国难为己幸,立即
卖身投靠, 充任维持会副会长。当年6月,日军把随军的宣抚班改组为新民会,由日
本人直接领导,聂任部员,竭力为日军侵华做欺骗宣传,并协助日军办青年训练班,
进行奴化教育,培养伪军骨干,成为日军心腹。1940年任新民会自卫科科长,辖情报、
配给两股,一面为日军搜集情报,残害同胞,扼杀抗日力量;一面控制火柴、食盐等
生活必需品的配给,为日军的经济封锁政策效劳,并借机敲榨勒索,中饱私囊。
1941年秋,聂带领情报股随日军在下安设据点,极尽宣传之能事,为侵华日军
涂脂抹粉。当年11月八路军攻克该据点,聂侥幸逃脱,乘汽车到各小学演讲,辱骂共
产党,为失败的日军辩解。1942年,抗日力量迅猛发展,日伪军不敢到乡村活动,而
聂却带领50余人的突击队,仍下乡宣传“中日亲善”。1943年,聂驻富国伪军据点,
忠实推行日军的“奴化教育”,强令小学生学日语,上军事体育课和日伪政治课,违
者挨打受罚,倍受羞辱。
1944年秋,主持新民会工作的日军柏井毙命,聂与贾汉章 (贾家营人,1945年被
人民政府处决) 全权继任,更加妄为。1945年全县解放,政府对其宽大教育,以期改
造,但聂执迷不悟,后又参加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组织,画漫画、写标语、贴布告,
仍与人民为敌。1946年冬,人民政府将其捕获处决。

吴德胜
吴德胜(1874~1949),原名智显,字军三。今富国镇西刘村人。
吴出生于农民家庭,幼务农,10余岁演习武艺。17岁卖兵天津。1906年 (清光绪
三十二年) 投军吴佩孚。1914年任烟台长山岛水警厅侦探长,翌年升少校级舰长。此
间,吴练就一手好枪法,又延师授读,遂粗通文字。1916年升任羊角沟警察枢长,获
北洋政府四等文虎章和七等嘉禾章。两次参加直奉战争,1924年直系战败,吴潜回家
中。1925年,应国民军第二军别动队司令吴赤云之邀,出任副司令。与张宗昌部作战,
失败后,遂单拉独闯。1928年,吴赤云出任滨县县长,又邀德胜任滨县公安局长。当
年,吴赤云去职,德胜复回沾化,任县警备队队长、民团大队副大队长。1930年4月,
吴协助土匪徐三攻打民团十三大队, 打死大队长王维亮,洗劫下河村。7月,王维亮
之族弟王维歧在国民党县党部的支持下,重整旗鼓,攻取沾城,行刺吴德胜。吴负伤
逃走, 又勾来徐三攻陷沾城,屠杀国民党县党部驻城委员。1931年4月,国民军第五
十九旅旅长赵心德受徐三之贿,委徐三为沾棣渔业联合会会长。赵、徐、吴合伙走私
日货大发横财。1933年事发,赵心德杀人灭口将徐三枪毙,吴感到于己不利,遂出走
天津,辗转延庆,靠族妹丈张某(延庆县县长)之势,任延庆县保安队长。1936年,张
去职, 吴亦离走。1937年“七七”事变后,吴又拉队伍。1938年1月初,伪华北自治
联军刘佩忱部进入沾化,吴部编入自治联军,随刘去潍县一带投奔伪军张宗元。一路
招兵买马,将队伍扩至2000余人。张宗元被国民军于学忠部打垮,吴与刘分裂,率部
投靠国民党八区专员厉文礼,被编为山东第八区先遣游击支队(简称鲁八游),吴任司
令。同年春,吴率部返沾,行至利津县东堤一带,遇民间武装铁板会阻拦,吴下令打
死许多群众,攻进村庄,抢劫财物,又放火烧毁13个村庄。鲁八游原为沾、阳、滨数
县散兵游勇组成,吴返沾后,阳信、滨县部分各回本县,单独行动。鲁八游名存实亡。
1939年初,国民党鲁北行署主任何思源又将吴部收编为鲁北行署直辖第三旅,吴任旅
长,统率3000余人。下属各团划区盘踞,横征暴敛,鱼肉百姓。1941年10月初,八路
军山东纵队攻克义和庄,吴部改称灭共救国军。1942年夏,伪皇协护民军“司令”刘
佩忱二次入沾,吴部被编为皇协护民军第二旅,吴任旅长。1943年秋,吴部张振东营
抢劫刘部卡车,刘以开军事会议为名,将吴扣押,送惠民伪武定道尹发落,后经贿通
得脱,蛰居济南。
1949年冬,吴被人民政府缉拿归案,押解沾化县公安局,年底病死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