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防疫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5&A=1&rec=460&run=13

霍乱副霍乱解放前,县境内时有流行。1932年霍乱流行,仅费家村即死亡30余人。
1942年流行,岳家道口村死亡50余口。解放后,人民政府关怀人民健康,1947年始,
县卫生部门组织力量,在机关、部队、工厂、学校推广春季注射霍乱、伤寒混合疫苗。
建国后,县卫生部门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1950年全县免费注射伤寒、霍乱混合
疫苗4万余人。后,每年有8万余人注射疫苗。1953年建立区、乡疫情报告制度。为消
灭病源,1962年采取“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饮食、灭苍蝇)为主的防治措施。
防疫部门运用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防治常识。1964年在海防、富国两港设立检疫站,
在下洼、沾城设立检疫点,并在旅馆、车站培训疫情报告员,县防疫站经常采样化验,
加强预防措施,至1987年无1例发生。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县内历年均有发生。1959年至1987年,共发生
流脑病人5250例, 死亡333例,病死率为6.34%。1966、1967年和1968年发病最多,
分别为411人、1768人和390人。1966年和1967年,因病势凶猛,济南部队派卫生队协
助,在下洼、沾城两地进行防治,有效地控制流行,降低了死亡率。自1979年起广用
流脑疫苗预防,发病率逐年下降。1987年统计,年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死亡率
为0。
天花解放前县内时有流行,死亡率很高。解放后,1947年始,在各机关、团体推
广春季接种牛痘。 建国后,1950年对全民免费接种牛痘,1952年全县接种牛痘6万人
次。 1953年达9万人次。自此,天花在县内绝迹。为防止此病复发,1956年起县卫生
防疫站每年春季对全县适龄儿童接种牛痘。1964年根据卫生部颁布的《种痘办法》,
每隔6年全民普种1次。1982年根据山东省卫生厅规定,停止牛痘苗接种。
白喉解放前儿童多患此病。 建国后,1959~1970年,全县发生病人418名,其中
1963~1967年发病最多, 占发病总数的44.98%。共死亡45名,病死率为10.77%。1
971年始, 应用精白类和百、白、破三联疫苗对儿童实行基础免疫,至1987年,该病
未再发生。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俗称“大脑炎”。1959~1987年共发病人827名,
死亡70名, 病死率为8.46%。此期间1966年、1969年、1971年和1973年4年发病率最
高,分别为146人、163人、196人、108人。1975年始,广泛使用乙脑疫苗,发病率逐
年降低。1987年,乙脑发病率降至0.1/万以下。
脊髓灰质炎1956年始有疫情报告。1960年开始使用减毒脊髓灰质炎活疫苗 (婴儿
瘫糖丸) ,发病率逐年降低,1981年县境内无疫情。1982年因漏服婴儿瘫糖丸,发病
47人。对此,县卫生防疫部门采取严格补救措施,迅速控制疫情,后再无新病例发生。
病毒性肝炎50年代, 县内始有病例报告,至1987年共发病人977名,死亡80名,
病死率8.2%。 其中发病最多的年份为1975年、1982年和1986年,分别为148人、128
人、 103人。防治措施主要是“三管一灭”和对密切接触患病者注射丙种球蛋白或应
用中草药预防。1986年开始使用乙肝疫苗,1987年,发病率明显降低。
伤寒副伤寒解放前,县内村民多饮湾水、沟水,少数饮用井水的村庄也因管理不
善,饮水污染严重,故该病时有流行,死亡率很高。1949年后,政府领导广大人民开
展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应用伤寒三联菌苗预防,发病率逐年降低,但疫情仍有波动。
1959~1979年, 共发病人3853名,死亡209人,病死率为5.42%。1980年后,随着人
民生活的改善、卫生知识的普及和改造饮用水源等措施的实施,至1987年年均发病率
降至1/10万以下。
菌痢解放前在县内普遍流行。据50年代后疫情报告记载,该病在本县发病率为各
种传染病之首。 80年代前,每年发病数千人。经过数年防治,近年大幅度下降,至1
987年发病率降至100/10万左右。
麻疹解放前,麻疹流行猖獗,是引起儿童死亡的主要疾病。解放后,县人民政府
积极推广防治措施,但未能控制流行。直至1975年麻疹减毒活疫苗广泛应用后,发病
率始大幅度下降,1982年后,麻疹年发病率控制在7/10万以下。1986年和1987年无疫
情发生。
流行性出血热1986年4月县内报告首发病例,后疫情有所上升。为尽快控制疫情,
县人民政府召开防治工作会议,组织培训防治人员,在全县开展“灭鼠防病保粮”活
动。经过综合防治,到1987年没发现新病例。
疟疾俗称“发脾寒” ,县内历年均有发生,本县属间日疟流行区,流行季节在6
月上旬至10月下旬。 1962~1973年有3次大的流行。1962年发病1729人,发病率63.2
2/万;1970年发病1185人,发病率为34.12/万;1973年发病1447人,发病率为39.12/
万。 1979~1987年,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连续9年发病率均控制在1/万以下,达到
卫生部规定的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
头癣俗称“秃疮” 。1979年始,县内普查普治头癣病,共查出患者125人,经外
用硫磺软膏和服灰黄霉素,1981年全部治愈,至1987年再无新发病人。
结核病建国后,结核病的防治工作列为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1961年为儿童接
种卡介苗4.7万多人次,之后每年春秋两季为新生儿接种卡介苗。1978年3次为12岁以
下儿童普种卡介苗,并开展防痨知识宣传。1983年配合地区结防所在永丰、下洼对可
疑病人进行线索调查,查出新发结核病人20名,均予积极治疗。1987年县结核病防治
所建立后,对结核病的检查治疗和随访管理走上规范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