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医疗机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5&A=1&rec=453&run=13

一、县属医疗机构
民众医院原名渤海施医院, 1928年由边希珍、董洪涛、边寿清、边子万等6人在
沾化县城西关创建,边希珍任院长。施医舍药,所有费用靠公田地租和捐助。1929年
改渤海施医院为官办,更名为民众医院,每月由地方拨助医院大洋200元,人员增至7
名,边希珍仍任院长。1938年,日军侵占县境,医院停办。
卫生医社1945年春,医生孔宪坤受渤海军区四军分区卫生科和当地政府委托,在
富国创办医药合作社,定名为卫生医社,孔宪坤任社长,资金由军分区、四专署筹集
和动员群众入股解决。开业后不久,时逢解放蒲台、滨县、阳信县城,医社为部队伤
员治疗后转院做了许多工作。是年秋后,上级派著名军医鲍作舟到医社工作,同时增
拨资金从胶东购进大批急需药品。1946年春,医社迁至丰民村,1953年医社改为下河
卫生所。
沾化县人民医院座落在县城富国富城路与文化路交会的东南隅,为全民所有制综
合医院。其前身是县人民政府于1946年10月10日在富国创建的群众医院。1950年院址
迁县城(今古城) ,医务人员15名,设病床10张。1952年改为县卫生院,1958年8月迁
回县城富国。 同年9月,沾化、利津合并为沾化县遂改称沾化县中心卫生院。1961年
沾、利分治,始称沾化县人民医院。1962年医院扩建后,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小
儿科、中医科等科室,病床增至30张,职工26人。日均门诊23.4人次,月均住院病人
31.5人,治愈率68%。1977年建成1723平方米的门诊楼。1987年建成3117平方米的病
房楼, 全院累计建筑面积14680平方米,有职工221人,医技科室15个,病床180张。
日均门诊198人次,月均住院病人334人,治愈率86.1%。
县人民医院泊头分院1952年建立于泊头村,始称泊头区卫生所,1958年改称泊头
公社卫生院,1972年改为沾化县人民医院泊头分院,为全民所有制综合医疗机构,设
内、 外、妇产、中医等7个科室。1987年职工31名,其中医技人员24名。病床40张。
日门诊量30人次,年住院病人500余人次。
县人民医院古城分院1951年建立于沾化县城(今古城),始称城关卫生所,1958年
改称沾城公社卫生院,1972年改为沾化县人民医院沾城分院,1984年改沾城分院为古
城分院, 为全民所有制综合医院,设内、外、妇产、五官等7个科室。1987年职工34
名,其中医技人员29名。病床30张。日门诊量30人次,年住院病人300人次。
县人民医院下洼分院1956年建立于大下洼村,始称下洼区卫生所,1958年改称下
洼公社卫生院,1972年改为沾化县人民医院下洼分院,为全民所有制综合医院,设内、
外、 妇产、中医、五官等10个科室。1987年职工69名,其中医技人员61名。病床8 0
张。日门诊量120人次,病床利用率78%。
县人民医院黄升分院1958年建立于黄升村,始称黄升公社卫生院,1972年改为沾
化县人民医院黄升分院, 为全民所有制综合医院,设内、外、妇产、五官、中医等7
个科室。1987年职工47名,其中医技人员35名。病床35张。日门诊量30人次,年住院
病人600人次。
县人民医院冯家分院1958年建立于冯家村,始称冯家公社卫生院,1972年改为沾
化县人民医院冯家分院, 为全民所有制综合医院,设内、外、妇产等7个科室。1987
年职工42名, 其中医技人员33名。病床30张。日门诊量50人次,年住院病人800余人
次。

二、基层医疗机构
乡镇卫生院1958~1971年,以区卫生所、联合诊所为基础先后建立富国、李家、
下河、利国、流钟、齐瞿阝、永丰、河贵、大高等9处公社卫生院和1处卫生所(海防),
1984年改称乡镇卫生院。 1987年全县乡镇卫生院共有病床68张,人员129名,总日均
门诊量233人次,年住院病人1250人次。
村卫生室1956年有13处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卫生保健站, 共有卫生员54名。195
8年公社化后生产大队均设保健站,至1965年共有卫生员260名。1974年全县建生产大
队卫生室419个,有“赤脚医生”641名。1975年90%以上的大队实行合作医疗制度,
1978年停办。1981年,“赤脚医生”改称“乡村医生”。1982年经县统一考核后,为
662名合格“乡医”颁发《乡村医生证书》。
厂(场) 、校卫生室建国前,文峰小学聘校医1名。建国后,较大企业和学校相继
建卫生院或卫生室。1959年徒骇河农场建立卫生院,职工13人。1979年10月,山东沾
化电厂建立职工医院, 职工16名。沾化师范学校和沾化县第一中学都建有卫生室。1
987年,厂(场)、校卫生院、(室)共23处,医务人员3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