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京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5&A=1&rec=413&run=13

清朝光绪年间,县内有杏行戏班和崔玉峰戏班等,经常在沾城戏楼坐场演出。各
地逢庙会或祈雨求神许愿, 均请民间戏班唱戏, 剧目有《桑园会》、《武家坡》、
《三娘教子》、《跑城》等。1931年春,马家村(今属富国镇)马润成立京剧戏班,上
演皮黄、山东梆子、河北梆子(总称三批头)。除有当地演员外,并到外地聘请名角,
演出颇受群众欢迎。“七七”事变后,马润从军,戏班解散。民国时期,爱好京剧者
甚多,泊头、富国、利国、黄升、流钟、冯家、下洼等地许多村庄,于春节自请教师
成立临时京剧班,直至1958年春节期间仍有演出活动。
1949年,张王、南集两村联合成立“张南剧团”,1951年秋,经整顿改编后建立
沾化县京剧团,演职员73人。1958年沾化、利津合并,该剧团称沾化京剧一团,原利
津京剧团为沾化京剧二团。1961年两县分治,两剧团各复原称。
建国初期,京剧团演技平庸,只能演出《空城计》、《二进宫》、《大登殿》、
《烈女传》等30多出传统戏。1954年始,先后聘请外地名演员谢虹雯(青衣)、贾美君
(青衣)、王韵童(须生)、李砚君(青衣)、阎俊英(老生)、邢玉昆(全国著名武生)、刘
淑琴(武旦)等20余人,增演《红娘》、《玉堂春》、《秦香莲》、《吕布与貂婵》、
《孔雀东南飞》、《四进士》、《双蝴蝶》、《六国封相》、《天雨花》、《乾坤福
寿镜》等剧目。至60年代,不仅能演优秀传统剧目,而且上演新京剧《夺印》、《杨
成与小兰》、《白毛女》、《红色风暴》、《沙家浜》、《野火春风斗古城》、《红
嫂》、《红灯记》等。“文化大革命”开始,京剧团撒销,机关、农村大唱革命样板
戏,京剧达到普及,只是内容单一,传统剧目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