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勤工俭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5&A=1&rec=406&run=13

民国时期,学校设劳作课。解放后,完小实行生产自给,农村小学组织学生帮助
烈属、军属、工属秋收秋种和拾草拾粮等。建国后,重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1958年
设生产劳动课。是年,有不少学校开始建立较稳定的生产劳动基地,兴办小农场、小
林场、 小工厂。是年全县校办小工厂97个,小农场96个,耕种土地面积560亩。还有
理发、条编等多种多样勤工俭学小组。1962年,强调提高教学质量,校办农场、工厂
及其它勤工俭学项目都被砍掉,不设劳动课。1971~1976年,根据“五七”指示,实
行校办工厂、校办农场、校厂挂钩、校队挂钩、开门办学,组织多项勤工俭学活动。
1971年全县校办农场的土地面积共达4826亩,编织组111个,木工厂(组) 83个,红炉
18个,饲养场122个,“九二○”(植物生长调节剂)制造小组27个,理发组390个。还
有火补、修配、窑场多处。
1978年后,总结开展勤工俭学中起落不衡的经验教训。1981年,设劳动技术课,
并规定每学期初中2周,高中4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