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学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5&A=1&rec=404&run=13

一、教学方法
封建社会的私塾、县学、书院的教学内容是以儒家学说的“四书”、“五经”为
宗,向受教育者灌输“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观念。由于内容所规定,
其沿循的教学方法一直是: 先背诵, 后开讲,先生教,学生背,先生讲,学生听。
“背”、“读”是贯彻始终的方法。清末新式学堂采用按年级编班的教学形式,将私
塾启蒙不开讲改为“边识字边讲解”。教学内容虽增添些自然科学、算术、格致,但
未摆脱私塾教学方法的影响。“先生讲、学生听”,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线路。
中华民国建立后,废除私塾,兴办学堂。学校虽采用按年级编班制教学形式,但
教学方法无多大改进, 仍沿用“先生讲、学生听、满堂灌,注入式”的传统教法。1
922年后,推广“自学辅导主义”和“分团教学法”。教学方法有所改进,但不平衡。
据省《视察沾化县教育报告》记载:乡村初级小学“教授合法者固有,不识教法者亦
多”。1931年后,课堂教学采用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即:预备、提示、比较、
总结、应用) 。完小运用较好,但存在机械搬用现象。乡村初级小学多系复式教学,
使用“自学辅导法”和“设计教学法”者居多。
1942年,抗日根据地建立。由于抗战形势要求,学校教学适应环境变化需要,一
面组织学生学习,一面组织学生站岗放哨。采取多式多样教学形式,全日制、半日制、
午班制、夜班制。有时集中,有时分散,有时在田间上课,教学方法无有定格、定规。
1945年,沾化县全境解放,学校开始走向正规,教学研究逐步列为学校工作议程。
建国后,沾化县中小学教育发展很快,各级各类学校逐步迈向正规。县内开始提
倡、推广写教案,重点研究复式教学。1951年,组织教育方针学习讨论。各级学校开
始组织公开课、观摩教学、示范教学、互相听课、领导干部深入课堂、经验交流等活
动。是年召开全县范围的交流经验评模会议。1953年,《人民教育》发表《教学工作
是学校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的社论。根据专教局贯彻“社论”意见,来自校外的乱
抽教师做中心,乱给学校分劳动任务的混乱现象得以纠正,学校开始建立健全各项规
章制度。各级学校依据课程设置,建立健全教学研究组织。农村初级小学,以学区为
单位建立教研组。完小根据课程门类建立各科教研组或相近学科教研组。中学建立学
科教研组或学科性质相近教研组,并选定组长负责组织教学研究。学校领导干部深入
学科教研组,参加教学研究,并兼课。各学科教学认真执行国家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
1955年, 推行凯洛夫《教育学》 教学原则,课堂教学实行“五个教学环节”和试行
“五级分制记分法”。1956年春,县文教科成立教研室,负责全县小学教学研究和业
余教育工作。是年教育科组织视导组,到下洼完小和于家学区蹲点,推广“讲读法”、
“五大环节”、“五级分制记分法”的试用,并取得“改进讲读教学”、“少用课时
提高质量”的经验。全县出现教师努力钻研教材,改进教法,学生认真学习的良好风
气。同时,开始推广普通话教学。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
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
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又提出:“教育必
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学校教育的目的要求
和培养目标得以明确。沾化县的中、小学教学研究有所发展。是年在全县推广张学敏
的“长课文教学”、柴寿山的“四级复式课”和贾云让的“二级复式课”的教学经验,
并制定实施“单级”、“二级”、“四级”课时计划表。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
质量实践中,各科教学都涌现了一批出类拔萃的教师。中、小学数学教师中,李品三
善教小学算术,季仲三擅授初中几何,为人们称颂。
1958年开展教育革命,组织学校师生走出课堂,突击“三秋”、“大炼钢铁”、
“深翻土地”,影响了教学秩序,教学研究难以进行。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坚持灾区
教育成为学校的重要任务。据1962年1月统计:教学进度基本结束的学校134处,完成
半数的145处,完成1/3的97处,未开学者95处。
1962年后,贯彻“烟台会议”精神,恢复学校教学秩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
倡“精雕细刻”、加强“双基”教学。运用读读、讲讲、谈谈、问问、写写的辩证教
学方法,精讲多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求提高教学质量。1962~1965年,县
教研室在富国完小和黄升完小设点, 点面结合研究教学,编发教学意见和教学经验2
0余份。中、小学各科教学强调:正确处理教材;正确拟定教学方法;正确联系实际,
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正确完成教育、教养任务;合理地科学地布置课后(家庭)作
业和认真地检查批改作业,使不少学校的教学成绩提高较快。1963年,黄升中心小学
毕业生104人, 98名升入初中,升学率为94%,居全县首位。该校初级部一、二年级
教师牟聚寅的识字教学,经县教研室逐生测验,全班平均识字率为96%,亦居全县之
首。1965年,沾化三中(义和)五级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5%以上,受专教局表彰。
沾化二中(今一中) 高中毕业生41名,32名升入大专院校,其中1名考入清华大学,升
学率达78%。1965年毛主席的《春节谈话》和教育部《关于克服中、小学学生负担过
重现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报告》精神下达,全县中、小学开始精简课程,在部分学科
试行“开卷考试”的教学研究。
1977年,随着国家高考制度的恢复,学校秩序正常,教学常规逐步建立,“文化
大革命”运动期间一度停止的教学研究重新开始。1978年,确定县、社重点学校。根
据全国教育会议要求,按学生实有文化程度编为“快班”、“慢班”、“重点班”。
广大教师,立足教材,狠抓“双基”,面向学生,教学领域呈现生动活泼的研究局面。
为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在国家为学校配备仪器的同时,又恢复从1951年即开展的自
制教具活动。1983年,建立中学“三级”、小学“四级”教研网,1984年,以“三个
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德、智、
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开展以研究教材为中心,改良教学方法为重点,提高教育质
量为目的的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有不少学校积极开辟第二课堂。1978年全国教
育会议以来,由于教学研究逐步加强,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涌现出大批教学能手。有
不少教师的教学经验、专题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

二、成绩考核
乡村私塾没有完善的考核制度,只有用背书作为考查方法。学生进入诸生行列之
后,才有资格参加仕进的科举考试。学堂兴起之后,各级各类学校始建立成绩考核制
度。一般规定有月考、期考、年考、毕业考、升学考,成绩用百分制计。学生成绩每
学期按名次张榜。此考核制度到民国时期一直沿用。
建国后,各级各类学校对成绩考核沿用百分制。规定有月考、期考、毕业考、升
学考。中学、完小增加单元考或小考。1955年,试行五级分制记分法,1956年春在全
县推行。由于不能正确反映学生学习成绩,1958年,恢复百分制成绩考核方法。
1977年,恢复高校全国统考制度。全县各级中、小学亦恢复学生成绩考核制度。
考试办法为:单元考、小测验、期中考、期考、毕业考、预选考、联赛、竞赛,县、
地统查考,国家统考。随着高考各科在总分中所占比重不同,按总成绩分数录取办法
的实行,高、初中录取新生也不再用均百分制计。高中招生一般是政治、语文、数学、
外语的比重各为100分, 物理、化学的比重各为50分,历史、地理、生物的比重共为
120分。有的学科规定为120分。高、初中招生按总分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