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计划制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5&A=1&rec=365&run=13

建国后,国民经济经过3年得以恢复,1953年始实行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对农业和手工业实行间接计划。生产计划属指
导性的;统购计划是指令性的,除因灾减免外,必须完成。对国营、公私合营工业企
业实行直接计划。由县将生产计划指标直接下达到各个企业,并直接监督计划指标的
实施。 此期,农业生产计划比较结合实际,而工业生产计划产值年递增速度仅为4.3
4%,大大低于实际发展速度。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1958~1962)对农业改为直接计划管理。由于1958年在经济
指导思想上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主观意志的作用,轻率地发动“大跃进”运动,
经济计划严重脱离实际而无法实现。 如1959年粮食作物总产量计划84.70万吨,为实
际产量5.6万吨的15.13倍。工业生产,盲目提出“超英(国) 赶美(国) ”,片面强调
“以钢为纲”,动员全民大办钢铁,大办工业,上博山搞“钢铁厂”,县直及各公社
就地搞“炼铁厂”、“炼焦厂”等等,生产计划一再拔高。195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
计划高达2889.6万元,比1958年完成数543.4万元(1957年不变价)高达4倍多,根本无
法实现。再加上其间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工农业生产遭受严重损失。
三年调整时期(1963~1965),全面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
八字方针,以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本着“以粮为纲”,大
办农业,全面安排群众生活的原则,实行“条条为主,条块结合”的计划体制,调整
本县的经济结构,安排工农业生产计划。在农业计划指标中,上调粮棉种植面积。粮
田面积1965年计划100万亩,比1962年增加16.77万亩,其中小麦50万亩,比1962年增
加17.89万亩; 棉花种植上调为13万亩。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县工业企业亦得以发
展。至1965年全部工业企业数由1962年的14个,增加到22个。
第三和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 (1966~1975) 正值“文化大革命”运动,片面强调
“以粮为纲”,导致农业生产结构失调。此期,全县粮食平均播种面积与棉花平均播
种面积之比为11∶1, 1972年竟近15∶1。 畸型的农业种植结构,导致农业总产值在
600 0万元左右徘徊。由于受“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影响,工业计划不能起指导作用,
项目虽有所增加,但产品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低下。
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1976~1980)前两年,计划工作存有左倾错误影响,提出某
些不切实际的计划指标。如1977年制定的《沾化县1978~1985年国民经济规划(草案)》
中提出:“1980年三分之一的公社建成大寨公社……粮食上《纲要》,总产量三亿二
千万斤,每人占有八百斤以上……决战三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在这种不
合乎客观条件的计划指导下,全县农业经济仍未改变徘徊不前的局面。工业计划,在
《沾化县1978~1985年国民经济规划(草案)》中提出:“……1980年要有三分之一的
企业建成大庆式企业。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递增15%,1980年总产值达到5300万元…
…”。这种违背客观规律的计划指标,对工业生产未起到指导作用,却出现产品重量
不重质的问题。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计划工作逐步纠正左倾指导思想,力求实
事求是,重新制定计划。1980年贯彻计划体制改革精神,开始“一缩 (缩小指令性计
划)二扩(扩大指导性计划)三发挥(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计划管理。
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1981~1985),计划工作进一步贯彻改革精神,以提高经济
效益为中心,提出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1983年始,在农
业生产计划上,只下达小麦、棉花和大豆等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指标,对粮食棉花等
农作物的总产量,实行指导性计划。在工业生产计划上,围绕增强企业活力,下放计
划管理权限,简化年度计划,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中长计划上。对县属国营工业企业只
下达工业总产值和主要产品产量计划指标;对城乡集体工业企业,只对其主管部门下
达总产值计划指标,其余具体指标和利润计划,则由主管业务部门下达。对于由国家
供应燃料、原材料的品种,实行指令性计划;对企业自找原料、原材料生产的产品,
享有财政补贴的,实行指导性计划,无财政补贴的,实行市场调节。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的主要经济指标:
工农业总产值计划达到3.8亿元,较1985年增长59.1%,年平均递增9.7%。
农业总产值计划达到2.1亿元(不包括村及村以下工业) ,较1985年增长38.9%,
年平均递增6.8%。农民人均纯收入550元,较1985年增加129元,年平均递增5.5%。
农业内部各业计划指标:种植业总产值达到1.31亿元,较1985年增长66.2%,年
平均递增10.7%;粮田面积40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4万吨;棉田面积40万亩,棉花
总产量2.2万吨。
林业, 枣粮间作面积达到6万亩,农田林网6万亩,四旁植树350万株,果品总产
量达到5000吨,林木覆盖率达到4.5%,林业总产值达到200万元。
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500万元,较1985年增长98.3%,年平均递增14.7%;大牲畜
存栏6万头,生猪存栏4.5万头,活羊存栏25万只。
渔业总产值达到4000万元, 较1985年增长167.6%,年平均递增21.8%,水产品
总产量3.2万吨, 其中海水捕捞2万吨。对虾养殖面积8万亩,产量6000吨,贝类护养
达到30万亩。
副业总产值1200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1.6亿元。
工业生产形成以原盐、纺织、饲料、食品、建材、化工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工业总产值达到1.7亿元,比1985年增长94.1%,年平均递增14.2%。
实现原盐产量18万吨。 棉纺规模达到2万纱锭,年产棉纱4800吨。毛纺生产稳定
在2千锭,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质量。饲料加工能力达到3.2万吨。红砖产量达到
1.2亿块。 将食品酿造业发展成为全县消费工业中的重点行业。重点发展水产、肉类
加工、 罐头、糕点、枣酒、啤酒等产品。新增冷冻能力4000吨,建设肉联厂1处,扩
建罐头生产能力。金丝枣酒生产能力达到3000吨,啤酒生产能力达到3万吨。
商业,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1.65亿元,较1985年增长74.2%,年平均递增11.7%。
外贸出口收购总值达到7000万元。
公路运输年货运量达到136万吨,较1985年增长1倍,港口吞吐量20万吨。
财政预算内收入在1985年502万元的基础上,到1990年达到1300万元。
广泛筹集社会闲散资金,抓好个人储蓄,储蓄存款达到2271万元,各项存款总额
达到1.2亿元以上。
工业贷款、农业贷款平均年增长27.5%,重点放在有资金优势和有发展前途的生
产建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