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船舶运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5&A=1&rec=280&run=13

沾化因有徒骇、秦口内河航道通往渤海,古今可通舟楫。
据史料考证,泊头乡驻地泊头村,明代已是徒骇河上的码头。
晚清时期,徒骇河下游洚河码头(齐乡孔家庄附近)船舶运输繁忙,夏秋间帆船
林立,不下千余艘。宁波船和东三省等地船只都在此停泊卸货。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洚河码头衰败,至1921年,下洼又成为船舶停泊卸货的
码头。时值鲁北三年大旱,五谷不归,民生维艰,东北商船沿秦口河运来红粮和玉米。
集聚码头等待卸货的帆船,常有数十只甚至近百只,卸下的粮食每日可达百万斤以上。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全国各地爱国志士和沿海城市
爱国学生抵制日货,不准装载日货的船舶靠岸停泊。惟盘踞下洼的匪首徐金奎(徐三)
却大发国难之财。一面开放关卡,广收税金,招揽江、浙一带的“南船”进来“南货”,
东北船运进东北特产;一面允许贩运日货的商船停泊卸货,借机敲诈勒索,中饱私囊。
因而下洼码头船舶往来更盛,多时竟达百余只,一时造成下洼的畸形繁荣,成为鲁北
遐尔闻名的商埠码头。1939年,日本侵略军侵占下洼,控制海关,秦口河上的船舶运
输顿呈萧条状态。
1942年,清河区驻郭家局子的中共海上工委和海防办事处,按中共山东分局指示,
建立郭局码头,开辟郭局通往冀鲁边区冯家堡子、狼坨子的海上交通线。通过这条海
上交通线,护送了清河、冀鲁边区大批革命干部和交通员,加强了两抗日根据地的联
系和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相互支援。同时,清河区把郭局码头作为通商口岸,充
分发挥垦沾抗日根据地粮食食用有余的优势,鼓励私人商船到敌占区贩运军需物资,
到郭局码头兑换粮食,停泊郭局码头卸货的帆船常有十余只,有时数十只,农民到码
头卖粮的大车常常排列十多里。原中共海上工委书记、海防办事处主任常国兴 (张应
举)和清河区设在郭局码头主管以粮食兑换军需物资的天祥货栈负责人张逊三回忆说:
当时的郭局码头,实际是个“水上兵站”。
1946年春,渤海区将通商口岸由郭局转移到下洼,秦口河上的船舶运输又繁忙起
来,停靠下洼码头的帆船常排列十余里。
建国后, 因徒骇河航道开通,秦口河航道淤塞,船舶运输又转到徒骇河上。197
6年建立富国港,初为木栈桥码头,1979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栈桥式码头,4个
泊位,总长33.2米,可供200吨级船舶停泊,年综合通过能力30万吨。
随着航道的变迁和富国港的建立,沾化的船舶运输能力不断发展变化。1956年春,
在下洼成立“沾化县木帆船合作社”,1957年迁到富国。建社时只有帆船27只,5 43
吨位。 1959年至1969年期间, 购置机帆船1只,木帆船改装机帆船3只。1976年自制
150吨沿海水泥货轮1只,初步改变了运输工具的落后状况。1977年木帆船合作社改称
沾化县航运公司,运输船舶发展到975吨位,年货运量8.6万吨,周转量50.6万吨公里。
1978年以后, 船舶运输能力发生重大变化, 机动货轮全部取代木帆船和机帆船。至
1987年底,县航运公司有全钢质机动货轮7只、拖船3只、货驳4只,2050.25吨位,载
重量2010吨, 运输能力形成年货运量81万吨,货运周转量1949万吨公里。总吨位比1
977年增加1倍多,周转量提高近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