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航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5&A=1&rec=273&run=13

沾化因有秦口、徒骇诸河之便,自古有一条内河航道,入渤海可与沿海各口岸通
航。这条内河航道自清代至今几经变迁,航海线路也有很大变化。
1855年(清咸丰五年)以前,徒骇河河道狭窄,较大船只不能通航。1855年,黄河
在河南省铜瓦厢决口,洪水沿徒骇河上游滚滚东下,直趋入海。河道被冲刷得既深又
宽,形成一条天然内河航道,由大洋铺入渤海,可与东北三省沿海口岸通航。1907年
(清光绪三十三年),黄河在利津薄家庄决口,洪水横溢,将徒骇河下游孔家庄至海口
一段河道淤淀,航道遂废。
1892~1896年(清光绪十八年至二十二年),黄河在惠民县白龙湾屡次溃决,滚滚
洪水沿秦口河而入海,大小船只可畅通无阻。1921年辟秦口河内河航道,经套儿河入
渤海,可与天津、大连、龙口各沿海港口通航。1939年日本侵略军侵占下洼,紧贴码
头修筑碉堡,派兵驻守,控制海关,秦口河无法通航。
1942年,中共清河区委根据中共山东分局指示,为保持冀鲁边、清河两区联系和
其他军事需要,开辟了由沾化垦区郭家局子通往冀鲁边区冯家堡子、狼坨子的海上交
通线。1945年抗战胜利后,这条海上交通线停止使用,内河航运又转到秦口河上。
秦口、徒骇两河同归套儿河入海。建国后,1950年3月至1968年12月,徒骇河经7
次分期治理,河道展宽加深,却造成秦口河潮汐顶托,河道逐渐淤淀,较大船只已不
能通航,内河航道再迁于徒骇河。1976年遂在其下游富国建立码头,1978年正式命名
富国港。
富国港建立后,通航线路有很大发展,至1987年,主要通航线路有13条:
富国~东风港23海里(43公里);
富国~龙口161海里(298公里);
富国~海庙141海里(261公里);
富国~三山141海里(261公里);
富国~羊角口135海里(250公里);
富国~蓬莱172海里(319公里);
富国~烟台222海里(411公里);
富国~威海254海里(470公里);
富国~石岛320海里(593公里);
富国~青岛444海里(822公里);
富国~大连266海里(493公里);
富国~营口286海里(530公里);
富国~塘沽120海里(222公里);
徒骇河属季节性河,河床冲淤变化,受上游径流和潮水控制。变化特点是:“大
水年冲,小水年淤,洪水冲,枯水淤”。1970年,坝上建蓄水档潮闸后,截断上游来
水,使闸以下河道主要受潮流控制。据富国水文站1970年对潮流要素的观测推算,每
年从外海有近647万吨泥沙淤积于富国至东风港长43公里的河道上, 使徒骇河航道淤
积严重。1976年建富国港时,码头前沿水深2.5米,1981年已不足1米,乘潮尚能通过
100~200吨级船舶,至1987年,100吨级船舶已不能通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