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节 盐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5&A=1&rec=268&run=13

沾化濒临渤海,滩涂广阔,发展盐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考古学家对杨家、郑
家、 陈家3处东周古窑址出土文物的研究证明,东周时期,境内即有人以煮盐为业。
宋代置县以后, 盐业逐渐发达,建永利盐场。元代又先后建富国、丰民、利国3场,
全境拥有4大盐场。至明代各场设场署置盐大使,并于永利盐场驻地久山镇设巡检司。
清代以后,黄河多次决溢,洪水经县境入海。黄水淤积迫海东退,沾化盐业亦随之日
渐衰退,先后裁撤丰民、利国、富国各场。到民国初年永利场亦迁无棣境内。
1944年,沾阳棣边区县政府曾在大流村北辟建百亩盐田。
建国后, 1959年建成国营郭局盐场,盐池500亩,设计年产原盐能力5000吨,19
60年投产,当年实产原盐2000多吨。1961年因海潮淹没,盐场废弃。同时,北集、西
、庄科、大流等村,各在秦口河边建小盐场,亦以海潮淹没而废。
1987年9月由省经委批准立项, 12月破土动工建设盐场。盐场位于套儿河以东,
大义路以南。 总体设计占地面积43.07万公亩,结晶面积1.83万公亩;核定年产能力
18万吨,产值1674万元,利税830万元;建设期2.2年,总投资1900万元。计划“八五”
期间逐步扩大生产规模。结晶池全部实行塑苫,逐步形成35万吨原盐生产能力。同时,
在溴素生产、水产品养殖加工等方面进行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