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食品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5&A=1&rec=261&run=13

一、糕点
境内糕点加工业历史悠久,民间逢年过节探亲访友,糕点为主要馈赠礼品。因而
以花样繁多,包装精美而招顾客青睐。
糕点是以柴草为燃料,吊顶式双盘烘烤炉进行生产加工。讲究手工工艺,讲究各
家各自的风味特色。
农业合作化后,私人经营的糕点业不复存在,国营企业又不予重视,糕点一度成
为鲜见商品。
1957年秋,沾化县服务局经理部在富国建食品厂。职工15人,用单排式多盘装煤
烤炉生产,当年创产值17.89万元。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糕点业停产,糕点绝迹。“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粮食仍
为一类统销物资,一些国营食品商店,虽有小量生产,也凭粮票销售。至1977年,沾
化县食品厂购进上海产560型滚筒式印模饼干机和19米双盘链式电烤炉各1台。产品有
饼干、 细点、月饼、蛋条糕等30多种。1979年生产糕点150.2吨,1981年则增加到34
1.4吨, 创产值63.42万元。1987年从业糕点生产人员85人,年产476.5吨,产值49.4
万元,总固定资产原值25万元。
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粮食丰收,市场价格放开,私人经营的糕点品
类繁多,花样各异,成为市场繁荣的重要商品之一。

二、酿酒
清代及民国时期,在沾城、下洼一带,民间即以传统工艺酿制高梁白酒,酒精度
高,性烈、味醇。
1945年秋,县人民政府在富国兴办酿酒厂,1949年迁往沾城,1957年复迁富国,
1958年建成设计年产酒精500吨的酒精厂。 但因原料缺乏未予投产,至1959年始改用
粮食为原料,采用固体发酵工艺酿造白酒,产品有佳泉特曲、高梁大曲、低度太白醉
等。职工人数205人,固定资产原值12.47万元。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农业歉收,原料困乏,酒厂减员达173人,生产陷停滞状态。
1963年后,农业生产有所恢复,原料供应有所缓解,1964年产白酒99吨。1966年
产量为160吨,产值为27.21万元。1970年,对技术设备进行全面改进,由固体发酵池
改为液体蒸馏釜,产量上升。1971年产白酒221吨,1974年上升为569吨,到1979年,
年产879吨,创产值160.79万元。
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厂长负责制,班组生产责任制,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
产量上升为1638吨,产值上升为283.43万元。是年,为调节供求关系,满足群众需要,
沾化酒厂充分利用当地特产, 开始研制金丝枣酒。当年试产24.33吨。1985年正式投
产,共产142.24吨。1986年国庆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食品博览会上得到中外客商的
赞誉。
1986年,沾化县化肥厂因能源缺乏,产品质量欠佳,销路不畅,转产啤酒。购置
设备35台套,固定资产总值达470万元。1987年5月正式投产,当年产值45万元,创利
税12.5万元。所产“威达”啤酒,其理化指标完全达到国家标准,在1987年全国酒文
化中心研究会上,被专家们誉为“鲁啤新秀”。
至1987年,全县酿酒工业企业共2个,从业总人数435人,枣酒产量966.36吨,啤
酒产量559.97吨,白酒产量970吨,总产值为232万元,创利税68.69万元。

三、罐头
1983年,沾化县造船厂因产品销路狭窄,难于维持生计,根据当地近海特点,充
分利用徒骇河水上运输之便, 建立罐头车间。购置4台立式杀菌锅并自制部分小型设
备,试制赤贝罐头成功,当即投入批量生产,年产量900吨。1985年8月与青岛海洋渔
业公司水产品加工厂签定合同联营,注册商标为“双鲸牌”。1986年与船厂分家,称
沾化县食品罐头厂,为国营企业,归县经委领导。1987年,职工人数95人,共有设备
62台, 并有储存300吨的冷库1座,日速冻能力10吨,固定资产原值224万元,产值91
万元,创利税14.6万元。
所产赤贝罐头,是用新鲜赤贝肉,加多种调味品精制而成。贝肉松软适口,色鲜
味美,经省一轻厅和地区有关专家鉴定认为,完全保存原赤贝所含维生素及人体所需
的蛋白质,久贮不变质,为海产佳品,填补了山东省食品罐头的空白。蛋油虾酱罐头,
咸淡适宜,味香质酽,被誉为上等佳肴。原汁赤贝、蛋油虾酱、蘑菇鸡、红烧元蹄等
罐头在1985、1986年均被省评为新产品开发三等奖。其他20几个品种,亦各具特色。
1987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展销时,颇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