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国营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5&A=1&rec=251&run=13

1952年富国油棉厂建成投产。 这是县境内第一个国营工业企业。当年总产值为1
6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2.4%。1954~1959年先后建成义和油棉厂、富国窑场、
沾化县面粉厂、 沾化县酒厂等15个国营厂家,1959年总产值共361万元,占全县工业
总产值的62.78%。初步形成以国营企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
1960年后,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及自然灾害的影响,国民经济发生严重
困难。 人民生活紧张,工业原料短缺,至1962年,工业厂家减少为8个,工业产值下
降为134.9万元。 在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指导下,县人委对
全县现有8个工业企业进行整顿, 调整领导班子,充实职工队伍,至1965年,工业产
值上升为384.7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41.8%。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后,工业发展速度减慢。至1970年国营工业产值
由1966年的399.5万元上升为521.1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仅为6.9%。
1971年后,先后建成水泥厂、第二砖瓦窑场、化肥厂、油毡厂、麻纺厂等,工业
产值一直在500万元左右徘徊。 直至1979年,中共中央提出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
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后,全县国营工业企业发展为18个,产值也有新的突
破,年底达1330.8万元。
1980年后,县委、县政府进一步促使工业内部结构的协调发展,扩大企业自主经
营权,重视加强企业的民主管理和财政分级管理,对经济管理体制作出一系列改革。
在改革中,原建的油毡厂、水泥厂、麻纺厂、化肥厂,因原料及能源供应不足,技术
力量薄弱,产品质量不高,销路不好,决定关、停,另建化工厂、毛纺厂、啤酒厂。
在80年代中期,从本县农业生产、水产养殖及海产品保鲜贮藏等方面考虑,先后建成
饲料厂、饵料厂2处,冷藏厂3处,榨油厂1处。至1987年,全县国营工业企业共25个,
产值2988.6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