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排涝改碱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5&A=1&rec=237&run=13

一、排涝工程
沾化濒临渤海,地势低洼,河道狭窄,西南几县客水压境,排泄不及,时时大水
漫溢成灾;故历代有识之士,以开沟泄水为议题颇多见地。然受社会制度的制约,终
难统筹规划,根除此弊。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沾化人民逐步实施全面
治理。1949~1957年,一面进行低标准地疏浚大型河道,一面开挖胡营干沟、洚河干
沟、沾利干沟、单寺干沟以及谢麻干沟等(详见《河道治理》)。同时全县进行大规模
的农田水利建设。据统计,完成土方共415.27万立方米,工日140.36万个,使全境涝
灾见轻,农业生产得以有所发展。
1958~1960年,水利工程在左倾错误支配下,大搞引黄灌区、平原水库、拦截河
道, 实行大引大蓄大灌,忽视排水工程建设,致使灌区盐碱化耕地由1957年的11.07
万亩,猛增到1960年的68.17万亩。
自1962年始, 转入以恢复自然流势为主的排水沟疏挖。是年,国家补助资金1.4
3万元, 粮食6.86万公斤。对已挖的干沟均作疏浚。1963年进入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排水工程分别按国家基建、 县办和区社自办3种方式进行全面治理。是年冬,完成国
家基建和县办工程土方达107.11万立方米。 区社工程共上阵3.5万人,疏挖小型排沟
346条。 1964年在继续疏理骨干排沟的同时,开始配套条田、畦田及临沂式台田的建
设。1965年,排水工程进入高标准全面建设阶段。之后,连年冬春组织水利大会战,
至1979年冬,全县有50.08万亩农田完成水利工程配套建设。据1984年8月统计:全境
县管河道、 排沟15条,计长346.64公里;乡镇管中型排沟101条,计长464.35公里;
村管小型排沟325条,计长688.08公里;田间沟18847条,计长7196.9公里。这些大、
中、小沟构成全县完整的排水网络,洪涝及盐碱得到较好的治理。

二、洼改工程
围堰培埂,存水淋盐,是境内人民长期改碱的传统作法,在单家独户分散的小农
经济生产方式下起过一定作用,但不能大面积改造盐碱荒地。建国后,对大面积改造
荒碱涝洼进行过多种尝试。1954年春,由惠民专署技术人员作指导,在狼洼建沟洫畦
田5000亩。工程标准:沟距25米,沟长200米,沟深0.6~1米,底宽0.4米,边坡1:1。
1955年春,按上述标准在毛家洼建3000亩,在芦坡湖建2000亩。是年秋,在胡营洼建
4000亩,在南赵洼白鼓顶建1万亩。由于工程标准低,排水不畅,改碱效果甚微。
1958年“大跃进”期间,在马营公社张王西洼搞稻改3000亩,刁家水库灌区稻改
1000亩,1959年在高家、田家搞稻改1000亩。由于排水设施不配套,致大面积次生盐
渍化。
1964年10月,惠民地委、专署组织赴临沂参观洼改工程团,实地考察临沂的洼改
经验。 是年冬,县在胡营洼和义和庄组织洼改会战,历时1月,参战5.66万人,完成
土方394.23万立方米,建成沟洫畦田、条田、临沂式台田7.87万亩。临沂式台田标准
是:排沟间距15~25米,长200米,沟深1米,底宽0.8米,边坡1:1.5。至1965年春,
全县共建成“三田”达20.6万亩,土方712.7万立方米,工日142.54万个。
1965年夏,惠民专署又组织参观团赴江苏省灌云、射阳两县参观学习洼改工程。
一致认为两县的洼改做法适合沾化荒洼涝碱地的情况,遂即组建沾化县河网化建设指
挥部,制订出《沾化县样板田施工方案》(草案),提出以河为纲,以沟为网,以治涝
改碱为重点, 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治理原则。规划出胡营洼、杨营洼、韩家西3片河网
化样板田, 共10795亩。7月29日,以胡营洼为中心战场会战开始,8月22日结束。上
阵3.25万人,完成中级沟8条,田间沟61条,共土方46.5万立方米,配套台田4405亩。
深沟台田标准为:中级沟间距500米,底宽3米,平均深度2米,边坡1:2,堰台1米;
中级沟与公路之间出林带,宽1.5米。公路底宽7米,顶宽5米,高0.5米;小沟间距50
米, 长500米,底宽1米,平均挖深1.5米,边坡1:1.5,堰台0.5米;挡水坝顶宽0.3
米,高0.5米;余土均匀布撒田间。
工程结束后, 在胡营洼举办教师样板田学习班,参加人数519人。一面参观,一
面实干,开挖小沟8条,计长5128.5米,土方2.62万立方米。
是年冬, 全县农田水利大会战上阵达7万人。至1966年夏,全县建成标准深沟台
田14万亩。秋,“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洼改工程停顿下来。
1971年大涝,深沟台田显示出排水效益,从全县农作物灾情总结出:“五尺青,
三尺黄(指田间沟深度),不搞工程的塌了秧”。冬,在“农业学大寨”和“先治坡后
治窝”的口号下,又重新开始农田水利工程。一面疏浚原有沟渠,一面调地划方,扩
大深沟台田面积,提高工程标准,进行排灌配套施工。自此,历年冬、春两季连续搞
会战。 1975年上阵人数为8万人,占全县男女整半劳力的60%。1976年参观兖州万亩
方“走直道, 拐直弯,沟、渠、路、林、桥、涵、闸配套施工”后,又规划胡营6万
亩方。 1977年冬参加农田水利会战人数达9.5万人,占全县男女整半劳力的80%。全
年完成土方2028万立方米,580万个工日。县4级(县、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干部
大会在流钟万亩方工地召开,对以深沟台田为主要形式的涝洼改碱治理工程进行总结,
推动农田水利建设持续发展。至1979年冬,全县共建成“三田”60万亩,其中深沟台
田50.08万亩,使全县荒碱涝洼地基本得到治理。
80年代后,因连年干旱,农田水利建设以发展灌溉为中心,各级排沟却均疏于管
护。家庭联产承包后,田间工程配套设施未作整体统一承包,排沟很少疏浚,致沟渠
排水能力降低,甚至根本不再通畅,桥涵、路坝失于维修,不少已失去原有作用。
深沟台田片大而成效突出的有胡营万亩方与流钟万亩方。

附:胡营万亩方
胡营万亩方处于徒骇河以北,永馆公路以南,刚坝干渠以西,黄杨干沟以东,为
黄升、 泊头、富国、永丰4乡镇的结合部位。土地归属43个村,总面积6.1万亩。196
5年开始治理,1976年采取兖州改碱治理经验正式规划6万亩方。全方地势低平,土质
为重壤和中壤土。 土壤含盐重,一般在0.1~0.5%之间,重者在2.5%左右。地下水
埋深较浅。 治理前“旱了不拿苗, 涝了不打粮,庄稼年年种,全靠老天赏”,满洼
“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1950~1964年14年的粮食平均亩产为44公斤。经治理,
全方共开挖中级沟37条, 台田沟1737条,公路6条,生产路37条,建中、小型建筑物
885座。 新建和扩建扬水站58处,总装机容量3260千瓦。提水灌溉,利用淡水洗碱,
因而表土含盐量大大下降,土地逐年转好。1983年县科委对万亩方作开发实验,粮食
平均单产248.5公斤,棉花平均单产籽棉152.5公斤。
承包责任制实施后,水利设施缺乏统一管护维修,田间沟渠淤塞严重,成效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