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篇 水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5&A=1&rec=229&run=13

沾化县地处渤海南岸,黄河下游,为徒骇河、秦口河入海之地。地势低洼,河道
狭窄,洪涝之年,境内积水排泄不畅,西南诸县客水压境,更致一片汪洋。轻则庄稼
绝产,重则村庄浸没,房舍被毁;大旱之年,赤地千里,颗粒难获;若遇海溢潮来,
田野斥卤,人畜伤亡。境内居民世世代代饱受其害。尽管为了抵御种种自然灾害付出
过巨大代价,然而社会制度的制约和小农经济的束缚,终未取得显著成效。中华人民
共和国建立后,沾化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揭开了根治旱涝洪碱潮
等自然灾害的新篇章。 据统计: 1949~1987年国家对全县水利基建工程投资达
5409.66万元,对农田水利建设,国家投资2763.27万元,自筹资金1254.5万元。对境
内徒骇河、钩盘河、秦口河、傅家河等大型河道,从低标准地疏浚到按“1964年雨型
(汛期45天,面降雨量600毫米)排涝”和“1961年雨型(汛期45天,面降雨量400毫米)
防洪” 标准的根本治理,并于徒骇河右侧开挖了一条横贯全境东部,全长达67.47公
里独流入海的潮河,有效地改变了全境洪涝潮碱肆虐的局面。自1954年始多方探索改
碱措施,先后数次外地考察,不断寻求治碱路子,1964年开始大规模农田水利工程,
“文化大革命”初期,工程停顿。至1971年冬,全县调地划方,连片规划,大搞深沟
台田建设。 奋战8个冬春,男女老幼一齐上阵,参战最多人数达全县男女整半劳力的
80%以上。至1979年,建成符合标准要求的台条田60万亩,涝碱局面得到扭转。在灌
溉方面,1968年秋恢复引黄灌溉,1972年引黄济徒工程建成,灌溉面积年年扩大。自
1 981年始, 全县水利工作以扩大灌溉面积改善灌溉条件为重点,全面进行改革。首
先加强水资源管理, 于1982年8月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对工、农业水费的征
收和管理作出统一规定;1984年秋,全县水利工程实行划分流域分级承包管理;1985
年全县水利工程单位实行经费包干,开展综合经营。这些措施的实施,进一步使水利
工程在全县工、农业生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出更大作用。但有些问题也
逐步出现,如:河道、排沟淤积严重,工程老化,效益降低;在管理措施方面经验不
足,水平不高等,均有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