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畜禽饲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5&A=1&rec=212&run=13

清代和民国时期,境内畜牧业以家庭私有私养为唯一的形式。大家畜供农田役使,
牛驴居多。骡马多系富家所养,世俗常以饲养家畜多少,特别以饲养骡马为贫富的象
征。 由于粮食产量低微,养猪很少,约平均20户养1头猪;养羊数也极少;家禽以养
鸡为主。
日军入侵县境以后,社会动荡不宁。日伪匪害交加,民不聊生,畜禽数量骤然下
降。1945年县境解放,群众生活、生产日趋稳定,牲畜数量开始回升,据1948年典型
调查: 大下洼、王家、丁家3村,在1937年有大家畜468头,至1945年减少到201头,
下降57%; 到1948年又恢复到299头,比1945年增长48.8%。据统计,1949年全县大
家畜共33575头,其中牛17595头,马510匹,驴13005头,骡2465匹。家禽9.5万只。
建国后, 畜禽的饲养量稳定发展。1952年比1949年,猪增长25.6%,羊增长近3
倍,马骡也有增加。家禽增长2.5倍。
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逐步建立农业合作社,大家畜作价投入集体,
由于役使强度大,饲养粗放,数量有所减少。为攒粪积肥,大力提倡养猪养羊,猪羊
饲养数开始增长。1957年生猪存栏量达2.58万头,羊3.64万只。
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集体牲畜饲养量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无畜生
产队。1962年大家畜存栏量1.33万头,比1957年下降50.3%,生猪下降48.6%,但社
员自养的山羊却得到发展,达3.91万头。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把社员饲养牲畜看做资本主义尾巴,而不准社
员饲养牲畜,畜牧业受到破坏。运动后期,号召集体养猪,大办养猪场。为大量积肥,
也鼓励社员养猪。因粮食产量低,饲料不足,故存栏数不少,出栏数不多。
1978年中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以个体饲养为
主的畜牧业迅速发展起来。近几年来,国家有计划地提高部分畜产品的收购价格,缩
小工农(牧)产品剪刀差,农民从事畜牧业得到实惠,且随着农业机械的增多,役力供
需基本饱和。因而畜牧生产日渐专业化、商品化。经10年改革,1987年与1978年相比,
全县大家畜存栏量增长135.3%, 达5.20万头,其中牛3.19万头,马4333匹,驴1.19
万头,骡3854匹。羊10.31万只,增长136%。家禽70万只,增长88.3%。
1987年全县有饲养专业户918个。 其中养牛户9个,养牛50头;养猪户4个,养猪
60头;养羊户640个,养羊2.20万只;养鸡户157个,养鸡4.77万只;养兔户13个,养
兔730只; 养貂户95个,养貂1417只。其中专业户羊的饲养量占社会总存栏量的21.4
%。 据对30个专业户的调查表明,畜牧业收入人均257元,占家庭农业收入的34%以
上。畜牧业的内部结构亦得到调整,食草家畜比例增大。1978年全县各种畜禽存栏量
为57.43万头(只) ,其中牛、羊、兔食草家畜占总存栏的46.8%。至1987年,全县各
种畜禽总存栏量为95.01万头(只),其中食草家畜占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