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饲草、饲料资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5&A=1&rec=211&run=13

一、草场
县境东部因近代黄河屡屡改道和泛滥,淤积成大片土地。由于人烟稀少,无力垦
殖,发育成茂密的天然草场。清朝时期,在此设立军马场 (其位置在今利国乡马营一
带)。民国以来,随着本地居民和外地移民的迁入,大片草场垦为农田。近40多年来,
在海潮的侵袭及地下水渗透的作用下,大片土地盐碱化,退化成次生天然草场。为开
发畜牧业,1983年县有关部门对境内草场作全面调查,天然草场总面积为66.86万亩,
约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0.1%。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为47万亩,约占草场总面积的70
%。载畜量可达9296个黄牛单位。
盐生杂草类草场:是以藜科的翅碱蓬(黄须菜)和兰雪科的二色补血草(碱蔓菁)为
主要植物的草场。此外伴生有獐茅(绊子草)、羊角菜等。分布在沿海滩涂、海潮沟两
旁及内陆重度盐碱地上。其面积约为9.73万亩。因植物含盐量较高,饲用价值不高。
盐生低禾草草场:是以盐生植被獐茅为主的草场。分布于受高潮影响的浅平洼地,
在内陆也有零星分布。 面积为13.35万亩。以徒骇河农场、河贵乡、李家乡一带面积
最大。
盐生中禾草草场:是以小芦苇为主要优势的草场。在河沟两旁和地势低洼湿润、
土壤含盐量较低的地段,芦苇长得高大茂密,而土壤盐分较高、土质板结瘠薄的地段,
则长得低矮稀疏。其内伴生有獐茅或蒿属植物。面积约20万亩。各乡镇都有分布,以
李家乡、河贵乡和徒骇河农场面积较大,是当地的主要牧场和草场。
沙生中禾草草场: 以白茅为主,伴生有狗尾草、猪毛菜、节节草等。面积约1.5
万亩。分布在泊头乡、富国镇、下河乡的黄河故道区,是放牧的优良场所。
附属草场:多分布于村庄附近。草质好,收割方便。其中分布于农田、树林近旁
的约20万亩, 疏林下草场1.8万亩,混生于柽柳、紫穗槐丛中的0.48万亩,是县境西
部的主要草场。
草场资源因自然因素与利用不合理,多年来呈退化趋势,草场改良已势不容缓。
1981年县政府接受省科委下达的“滨海草场改良利用试验”研究项目,交县畜牧局组
织力量, 在义和水库区成立草场改良试验站,划定1万亩试验区。在山东农学院的协
助下, 历时5个春秋,在牧草引种栽培、天然草场改良、草场合理利用等方面,均取
得一些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技术成果。 1985年7月,农业部长林乎加带草原专家来沾化
视察时,给予较高的评价。
草场封育: 对退化草场进行封育试验并在芦苇草场内补种草木樨,产草量增长2
倍左右。为草场改良探讨到有效途径。
牧草引种: 引进国内外牧草品种128个。经栽培观察,选育出18个适于盐碱地生
长、产量也较高的牧草良种。其中有紫花苜蓿、黄(白)花草木樨、沙打旺、小冠花和
苏丹草等。为滨海盐碱地区推广人工种草,选育出耐盐、抗旱、高产优质的草种。
人工种草:建国前县内就有零星的苜蓿种植,只是面积小,不成规模。70年代,
为发展对外贸易, 外贸部门大力扶持,奖励生产队种植苜蓿,全县达1.5万亩。80年
代后,苜蓿受棉花价格的冲击,逐年缩减。近年只是在县域东部土地宽满的地方种植
部分苜蓿和沙打旺等。
飞机播种牧草: 1984年7月,首次在泊头乡林场周围的茅草滩上,用飞机播种沙
打旺1.23万亩,成苗面积达90%以上。次年亩均产鲜草1821公斤,比飞播前提高17倍。
造成第一块高标准的万亩草场。1985年被评为中原5省2市飞播先进县,受到农牧渔业
部的表彰。1986~1987年又在徒骇河农场两次飞播苜蓿、草木樨,建成万亩人工草场。
3次飞机播种牧草,面积共达2.3万余亩,是山东省飞播牧草面积最大,且成效又显著
的县份。

二、作物秸杆
农作物秸杆,历来是养畜的主要饲料。80年代以来,粮食作物增产,秸杆也随之
增收。年产0.8~1亿公斤,可载畜3500~5000个黄牛单位。尤以西部几个乡镇,使役
畜的饲草大部依赖于此。70年代末,虽推广玉米秸青贮和麦秸氨化新技术,以提高秸
杆的饲用价值。但因手续繁琐,饲草亦不甚缺,且群众主靠农作物秸杆作烧草,故未
广泛推广采用。

三、农(渔)副产品
有农产、 海产两方来源。据1983年统计,全县年产麸皮425.3万公斤,豆饼54.5
万公斤,棉仁饼190.9万公斤,豆腐渣、酱油渣、酒渣等2万公斤;鱼、蟹、虾、贝类
的下脚料及非食用性鱼类达113.3万公斤。 此外,沿海滩涂的贝壳丰富,经粉碎后,
是优良的钙质饲料,可直接与其他饲料搭配应用。80年代以来,县内饲料加工业发展
很快,至1987年底,粮食、畜牧等系统相继建立年产500吨以上的饲料加工厂8家,为
养猪养鸡提供科学配方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