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作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5&A=1&rec=202&run=13

一、小麦
小麦一直是境内主要粮食作物。清代和民国时期种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
1/4。家地(距村庄近的地) 、洼地(县境东部的淤荒或离家远的地)都有种植。家地种
植多与谷子、玉米轮作,二年三熟;洼地种植多与高梁、大豆轮作或一年只种一次小
麦。家地种小麦多以农家肥为底肥,有的人家以熟大豆或豆饼作种肥,洼地从不施肥。
由于境内晚秋和春季天气多干旱,又无水灌溉,小麦往往不能适期播种,麦苗生长发
育不良,产量低而不稳,总产量仅占粮食总产量的1/6左右。
建国初开始引进小麦优良品种, 播种面积随之扩大,约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4
0%左右。 由于地力、水利等条件的限制,在60年代初平均单产没有明显增长,均在
40公斤上下浮动。从60年代中期,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推广施用化肥、提倡深耕、合
理密植,小麦单产增长30%以上,达到50~60公斤。之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小麦单产下降。1966~1970年最高为43公斤,最低为22公斤。进入70年代后,对农田
进行旱、涝、碱综合治理,水利设施配套,灌溉条件提高,推广昌乐5号及泰山1号等
优良品种,实行畦田种植,小麦单产显著增加,达60公斤以上。1978年和1979年分别
达到80公斤和104公斤。自80年代初,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关系的
调整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利、地力条件不断改善,科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生
产资料及劳力的投入也不断加强,这种集约化的经营方式,使小麦大幅度增产,全县
平均单产稳定在150公斤以上。 在富国、泊头、流钟、黄升一些水浇条件好的乡镇,
单产都在300~400公斤左右。小麦除与玉米、谷子、大豆等作物轮作,一年两熟外,
还实行麦棉套种,一年两熟。棉花基本不少产,小麦也可亩获150公斤左右。

1949~1987年沾化县小麦种植情况

┌──┬────┬───┬───┬────┬────────┬───────┐
│年份│种植面积│总产 │单产 │人均占有│种植面积占粮食 │总产量占粮食总│
│ │(万亩) │(吨) │(公斤)│(公斤) │作物总面积百分比│产量百分比 │
├──┼────┼───┼───┼────┼────────┼───────┤
│1949│29.61 │10710 │36 │44 │25.2 │17.1 │
├──┼────┼───┼───┼────┼────────┼───────┤
│1950│30.41 │10938 │36 │44 │26.6 │18.8 │
├──┼────┼───┼───┼────┼────────┼───────┤
│1951│27.91 │8722 │31 │35 │24.01 │25.0 │
├──┼────┼───┼───┼────┼────────┼───────┤
│1952│37.66 │20072 │53 │80 │30.4 │22.8 │
├──┼────┼───┼───┼────┼────────┼───────┤
│1953│35.34 │10055 │28 │39 │25.9 │22.4 │
├──┼────┼───┼───┼────┼────────┼───────┤
│1954│42.65 │20975 │49 │80 │31.0 │28.2 │
├──┼────┼───┼───┼────┼────────┼───────┤
│1955│40.40 │14025 │35 │53 │31.8 │20.4 │
├──┼────┼───┼───┼────┼────────┼───────┤
│1956│36.41 │14167 │39 │53 │30.6 │16.9 │
├──┼────┼───┼───┼────┼────────┼───────┤
│1957│42.17 │13361 │32 │48 │32.7 │17.1 │
├──┼────┼───┼───┼────┼────────┼───────┤
│1958│33.45 │11520 │34 │44 │34.1 │19.0 │
├──┼────┼───┼───┼────┼────────┼───────┤
│1959│26.93 │10800 │40 │43 │30.0 │19.2 │
├──┼────┼───┼───┼────┼────────┼───────┤
│1960│34.31 │13853 │40 │57 │41.6 │31.3 │
├──┼────┼───┼───┼────┼────────┼───────┤
│1961│32.11 │4063 │13 │17 │34.9 │40.6 │
├──┼────┼───┼───┼────┼────────┼───────┤
│1962│32.11 │8555 │27 │36 │38.6 │47.1 │
├──┼────┼───┼───┼────┼────────┼───────┤
│1963│37.26 │14456 │39 │57 │37.9 │39.4 │
├──┼────┼───┼───┼────┼────────┼───────┤
│1964│33.92 │17532 │52 │68 │37.3 │57.5 │
├──┼────┼───┼───┼────┼────────┼───────┤
│1965│46.63 │26532 │57 │102 │45.3 │40.9 │
├──┼────┼───┼───┼────┼────────┼───────┤
│1966│32.10 │7026 │22 │27 │33.8 │13.8 │
├──┼────┼───┼───┼────┼────────┼───────┤
│1967│39.60 │15560 │39 │59 │40.2 │23.3 │
├──┼────┼───┼───┼────┼────────┼───────┤
│1968│36.37 │8480 │23 │31 │41.06 │19 │
├──┼────┼───┼───┼────┼────────┼───────┤
│1969│36.15 │15748 │43 │56 │37.32 │21.6 │
├──┼────┼───┼───┼────┼────────┼───────┤
│1970│35.14 │11623 │30 │40 │36.7 │18.9 │
└──┴────┴───┴───┴────┴────────┴───────┘

续表

┌──┬────┬───┬───┬────┬────────┬───────┐
│年份│种植面积│总产 │单产 │人均占有│种植面积占粮食 │总产量占粮食总│
│ │(万亩) │(吨) │(公斤)│(公斤) │作物总面积百分比│产量百分比 │
├──┼────┼───┼───┼────┼────────┼───────┤
│1971│39.70 │19803 │50 │66 │40.1 │41.9 │
├──┼────┼───┼───┼────┼────────┼───────┤
│1972│43.79 │25731 │59 │83 │42.1 │39.6 │
├──┼────┼───┼───┼────┼────────┼───────┤
│1973│42.6 │19891 │47 │63 │42.3 │27.01 │
├──┼────┼───┼───┼────┼────────┼───────┤
│1974│43.37 │19346 │44 │60 │43.01 │38.6 │
├──┼────┼───┼───┼────┼────────┼───────┤
│1975│44.19 │27290 │62 │84 │43.0 │37.8 │
├──┼────┼───┼───┼────┼────────┼───────┤
│1976│44.73 │25893 │58 │78 │44.2 │36.4 │
├──┼────┼───┼───┼────┼────────┼───────┤
│1977│43.94 │25503 │58 │76 │43.01 │28.5 │
├──┼────┼───┼───┼────┼────────┼───────┤
│1978│44.49 │35562 │80 │105 │43.2 │38 │
├──┼────┼───┼───┼────┼────────┼───────┤
│1979│44.47 │46448 │104 │136 │42.6 │41.1 │
├──┼────┼───┼───┼────┼────────┼───────┤
│1980│42.57 │25700 │60 │75 │42.2 │28.6 │
├──┼────┼───┼───┼────┼────────┼───────┤
│1981│36.19 │20962 │58 │61 │39 │21 │
├──┼────┼───┼───┼────┼────────┼───────┤
│1982│25.71 │25970 │101 │75 │34.23 │25.3 │
├──┼────┼───┼───┼────┼────────┼───────┤
│1983│28.52 │50340 │177 │143 │40.4 │38.9 │
├──┼────┼───┼───┼────┼────────┼───────┤
│1984│29.77 │41285 │139 │117 │45.8 │35.9 │
├──┼────┼───┼───┼────┼────────┼───────┤
│1985│40.04 │62725 │157 │178 │51.1 │46.4 │
├──┼────┼───┼───┼────┼────────┼───────┤
│1986│50.03 │67582 │135 │190 │54.4 │58.5 │
├──┼────┼───┼───┼────┼────────┼───────┤
│1987│32.47 │45230 │139 │126 │46.7 │39.6 │
└──┴────┴───┴───┴────┴────────┴───────┘

二、玉米
玉米为境内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史晚于高梁和大豆。能春播,也可夏播。
唯对地力要求高,抗自然灾害能力差,且在中耕除草等田间管理上投工也需多于其他
作物, 故在民国时期种植面积仅占粮食播种总面积的7%左右。建国后,种植面积逐
步增加。本地农家品种有草玉米、小粒红、灯笼红、白马牙和二马牙等。草玉米、小
粒红和灯笼红系早熟品种,农家有“六十日还仓”的说法,秸杆矮,玉米槌小,产量
亩均仅50~70公斤左右;白马牙和二马牙,秸杆粗大,出草量多。粮食产量稍高,亩
产可在100公斤左右,但生长期长,只宜春播。
60年代前,水浇条件差,肥力也不足。群众习惯稀植。行距为43.2公分 (农民称
八寸耧) ,亩株数仅2000株左右。常与大豆或绿豆间作,多为4垅玉米2垅大豆(绿豆)
或4垅玉米4垅大豆(绿豆)。播种前一般不施基肥,只在玉米苗期,追施炕洞灰或陈年
炕土肥。进入60年代开始引种玉米杂交种。70年代后期,推广麦田套种玉米,增产效
果显著。至80年代,夏播早熟高产杂交种出现,随着水浇条件的改善及投放有机肥和
化肥量的增多,地力大大增强,种植密度加大,亩株数一般在4000~4500株以上,产
量可在350公斤左右。

沾化县玉米种植情况

┌──┬────┬───┬───┬─────┬──────┬─────┐
│年份│种植面积│总产 │单产 │人均占有量│种植面积占粮│总产量占粮│
│ │(万亩) │(吨) │(公斤)│(公斤) │食作物面积%│食总产量%│
├──┼────┼───┼───┼─────┼──────┼─────┤
│1949│13.00 │6828 │53 │28 │11.0 │10.9 │
├──┼────┼───┼───┼─────┼──────┼─────┤
│1952│16.63 │12557 │76 │49 │14.13 │14.2 │
├──┼────┼───┼───┼─────┼──────┼─────┤
│1957│17.41 │14400 │83 │52 │13.5 │18.4 │
├──┼────┼───┼───┼─────┼──────┼─────┤
│1962│10.07 │2156 │22 │9 │12.1 │11.9 │
├──┼────┼───┼───┼─────┼──────┼─────┤
│1965│21.31 │16218 │76 │62 │20.7 │25 │
├──┼────┼───┼───┼─────┼──────┼─────┤
│1970│14.41 │16505 │113 │56 │15.0 │26.7 │
├──┼────┼───┼───┼─────┼──────┼─────┤
│1975│19.22 │14371 │75 │44 │18.7 │19.8 │
├──┼────┼───┼───┼─────┼──────┼─────┤
│1980│23.18 │38765 │167 │113 │22.9 │43.1 │
├──┼────┼───┼───┼─────┼──────┼─────┤
│1985│15.91 │44505 │280 │126 │20.3 │32.9 │
├──┼────┼───┼───┼─────┼──────┼─────┤
│1987│15.57 │42159 │271 │117 │22.3 │36.9 │
└──┴────┴───┴───┴─────┴──────┴─────┘

三、谷子
在清代及民国时期,谷子为境内主要粮食作物。因谷子耐干旱,产量高,且不虫
蛀易保存,谷秸又是饲养大家畜的优质饲草,故种植面积较大。直至50年代中期,播
种面积仍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0%以上。当地品种有猫爪谷、紫根谷、小黄谷、红粘
谷、小金谷和沾化碱谷等,均需春播。习惯等行距(65公分) 种植。或宽窄行相间(宽
行距65公分,窄行距32.5公分) 种植。自50年代末,大面积种植地瓜,谷子播种面积
锐减。
80年代初引进夏播早熟新品种后,与小麦、玉米、大豆轮作。40公分行距播种,
产量亩均200公斤以上。高产者可达300~350公斤。

四、大豆
大豆是粮、油兼用作物。沾境种植历史长,播种面积大。民国时期种植面积列粮
食作物面积的第三或第四位。当地品种杂而多,有小黄豆、铁麻杆、平顶株、吊死鬼、
红毛衣、黑脐白头、高梁红、落地黄、六月红、羊眼、大青豆及小青豆等。均宜春播,
如夏播则不能接茬适时种小麦。
自50年代末,春地大多种地瓜,大豆播种面积遂之减少。70年代引入早熟新品种
后, 逐步改为夏播。至80年代,单位面积产量由70年代前的50公斤上下增至150公斤
左右。尽管产量低于玉米、谷子,但价格较高,经济效益可观。大豆多与玉米、谷子、
小麦轮作。

五、高梁
高梁系抗旱、耐涝、耐盐碱、抗逆性强的作物。境内土地瘠薄,盐碱地多,又多
春旱夏涝,故群众习惯种植。清代及民国时期为人民生活的主粮。直至建国前种植面
积一直居各作物之首。品种有黑壳白、白壳白、打锣锤、红江米、关爷脸、白江米、
打锣锤红帽、长挺秀、七叶等。主要春播,稀植。基本不施基肥,也很少追肥。如夏
播则称“晚高梁”,迟至寒露或霜降成熟。1965年开始引种杂交高梁,因产量高,遂
普遍种植。自70年代后期,灌溉设施配套,投放肥料增多、地力条件日益改善,高产
玉米杂交种推广,不再种植杂交高梁。同时,耕作制度改革,基本实行一年二熟制,
故只在小量边远地块恢复种植农家品种。

六、甘薯
建国前境内很少栽培,建国后栽培面积逐年扩大。60年代为大部农村的当家粮,
70年代后期逐步减少。80年代更少种植,近年成为集市上的一种烘烤熟食商品。
品种多为外地引进。有育苗栽培与块根栽培两种方式。境内以育苗栽培为主。建
国初期秧苗多从外地购进,到50年代学会火炕育苗,以后又推广地膜覆盖温床育苗。
1972年全县推广“窝瓜下蛋”栽培法,但由于种瓜带病率高,用种量大,未能持续大
面积推广。

七、杂粮
沾化杂粮种植历史悠久。主要有绿豆、红小豆、豇豆、黍稷、白豆等。60年代前
各有一定种植面积,但因产量低,又非主粮,遂种植日少。进入80年代,主粮高产,
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用做生活调剂的杂粮种植面积有所增加。
绿豆有一柱香、大明子、小明子;小豆有红小豆、朱砂豆;白豆有黑脐爬豆;黍
稷有黄黍、皂皮稷子。
绿豆可春播, 有同棉花、玉米间作的习惯;白豆、小豆多夏播或在盐碱地段经夏
季雨水压碱后点播;黍稷以往为春播,近年因水肥条件好,亦可夏播。

八、棉花
境内棉花虽种植历史悠久,但种植面积小,产量亦不高。据统计,建国前棉田面
积仅4.3万亩,分布于沾城、下洼、流钟、黄升一带。
1945年解放后,政府对棉花生产极为重视。1947~1949年,政府为棉花生产发放
贷款近万元, 肥料20万公斤。1949年全县棉田即达8.08万亩,占本年播种总面积的6
%以上。1950年,国家公布“棉麻与粮食合理比价”,鼓励农民种植棉花。采取预购、
赊销肥料和粮食的方法解决棉农困难, 并引进新品种,棉花生产有新的突破。195 7
年全县植棉面积达21.77万亩, 1959~1963年,由于左倾的思想影响,致农业生产处
于低谷。棉花种植面积与产量都急剧下降。1964年,沾化县人民政府根据中央指示,
设立棉花办公室,专司指导棉花生产。提倡合理密植,农药拌种,适时早播。供销部
门则保证种子、肥料、农药和施药器械的适时供给,并预付定金以扶持棉花生产。棉
花总产从1963年的53.3万公斤,增长到1969年的123.4万公斤。
1971年以后,贯彻“以粮为纲,粮棉并举,合理布局,适当集中”的方针,把棉
花生产集中于大高、沾城、下洼3个公社,面积有所减少。
1980年逐步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政府对发展生产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
(详见《商业·棉花收购》)。农民自主经营,棉花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到1984年,全
县棉花生产达最高峰。全县植棉32.25万亩,平均单产皮棉62公斤。1985、1986两年,
由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以及收购政策不落实和卖棉困难等原因,棉花种植量下
降近1/3。 1987年,县政府有鉴于此,认真监督落实棉花收购政策,种植面积始恢复
到32.04万亩,总产为1830.1万公斤。
在种植技术方面,建国初期沿用传统植棉方法:干籽下地,播期较晚,管理粗放,
尤其对治虫束手无策。到1957年,已普及棉花浸种,发芽率高,出苗早,防病治虫措
施也逐步科学化。进入80年代,种植优良品种鲁棉1号、鲁棉6号。80年代中期,引进
中棉所10号,改传统的春播为麦收前10~15天在麦地点播。该品种棉棵小,宜密植,
生长期短,成桃早,适宜与小麦套作,深受农民欢迎。1983年普遍推广的地膜覆盖技
术,成为沾化棉花生产上的突破性措施。地膜覆盖可延长开花结铃期,提高产量和质
量,增加经济效益。尤其盐碱地或红土地,增产、增收效果更显著。因此,从来无植
棉习惯的李家、冯家等乡也开辟为新棉区。

1949~1987年沾化县棉花种植情况

┌──┬────┬──┬───┬──┬────┬───┬───┐
│年份│种植面积│总产│单产 │年份│种植面积│总产 │单产 │
│ │(万亩) │(吨)│(公斤)│ │(万亩) │(吨) │(公斤)│
├──┼────┼──┼───┼──┼────┼───┼───┤
│1949│8.08 │935 │12 │1969│9.40 │1234 │13 │
├──┼────┼──┼───┼──┼────┼───┼───┤
│1950│10.67 │882 │8 │1970│9.47 │2185 │23 │
├──┼────┼──┼───┼──┼────┼───┼───┤
│1951│19.39 │1769│9 │1971│9.94 │1203 │12 │
├──┼────┼──┼───┼──┼────┼───┼───┤
│1952│17.54 │3143│18 │1972│6.97 │764.3 │10 │
├──┼────┼──┼───┼──┼────┼───┼───┤
│1953│15.69 │1493│10 │1973│8.44 │1004 │12 │
├──┼────┼──┼───┼──┼────┼───┼───┤
│1954│18.50 │2743│15 │1974│7.84 │553 │7 │
├──┼────┼──┼───┼──┼────┼───┼───┤
│1955│21.30 │3741│18 │1975│8.02 │1148 │14 │
├──┼────┼──┼───┼──┼────┼───┼───┤
│1956│21.54 │2676│12 │1976│7.95 │632 │8 │
├──┼────┼──┼───┼──┼────┼───┼───┤
│1957│21.77 │2257│10 │1977│7.27 │662 │9 │
├──┼────┼──┼───┼──┼────┼───┼───┤
│1958│18.96 │2464│13 │1978│7.24 │454.5 │6 │
├──┼────┼──┼───┼──┼────┼───┼───┤
│1959│16.75 │1899│11 │1979│4.95 │465 │9 │
├──┼────┼──┼───┼──┼────┼───┼───┤
│1960│8.40 │744 │9 │1980│7.04 │980 │14 │
├──┼────┼──┼───┼──┼────┼───┼───┤
│1961│6.54 │160 │2 │1981│8.43 │2332 │28 │
├──┼────┼──┼───┼──┼────┼───┼───┤
│1962│7.16 │187 │3 │1982│17.37 │5572 │32 │
├──┼────┼──┼───┼──┼────┼───┼───┤
│1963│7.89 │533 │7 │1983│25.42 │11930 │47 │
├──┼────┼──┼───┼──┼────┼───┼───┤
│1964│9.81 │890 │9 │1984│32.25 │20010 │62 │
├──┼────┼──┼───┼──┼────┼───┼───┤
│1965│13.50 │1553│12 │1985│26.79 │14560 │59 │
├──┼────┼──┼───┼──┼────┼───┼───┤
│1966│8.90 │573 │6 │1986│21.14 │8932 │42 │
├──┼────┼──┼───┼──┼────┼───┼───┤
│1967│8.96 │1454│16 │1987│32.04 │18301 │57 │
├──┼────┼──┼───┼──┼────┼───┼───┤
│1968│9.36 │1617│17 │ │ │ │ │
└──┴────┴──┴───┴──┴────┴───┴───┘

沾化县新棉区植棉情况

┌──┬───────────┬───────────┬───────────┐
│单位│李家乡 │冯家乡 │河贵乡 │
├──┼────┬──┬───┼────┬──┬───┼────┬──┬───┤
│项目│播种面积│总产│单产 │播种面积│总产│单产 │播种面积│总产│单产 │
│ │(万亩) │(吨)│(公斤)│(万亩) │(吨)│(公斤)│(万亩) │(吨)│(公斤)│
├──┼────┼──┼───┼────┼──┼───┼────┼──┼───┤
│1966│0.04 │2 │5 │0.07 │3 │4 │0.07 │3 │4 │
├──┼────┼──┼───┼────┼──┼───┼────┼──┼───┤
│1976│0.15 │11 │7 │0.13 │6 │5 │0.65 │3 │6 │
├──┼────┼──┼───┼────┼──┼───┼────┼──┼───┤
│1984│2.23 │1205│54 │3.07 │1720│56 │0.48 │210 │44 │
├──┼────┼──┼───┼────┼──┼───┼────┼──┼───┤
│1987│3.12 │1592│51 │3.00 │1800│60 │0.56 │224 │41 │
└──┴────┴──┴───┴────┴──┴───┴────┴──┴───┘

九、麻类
境内农民历来有在低洼地种苘麻的习惯。只是种植少,产量不多,仅供日常搓绳
使用。 1952年曾引进麻种子,全县种植936亩,但收获不佳,未能推广。70年代红
麻种植面积见增,种子由外地引进,晚春播种,寒露后收获,水塘沤制剥麻。

十、油料
本县油料作物主要有芝麻、 花生、蓖麻3种。1976年和1977年曾推广油菜,成效
甚微, 不再种植。1980年徒骇河农场种植向日葵2000亩,总产8万公斤。1981年种植
近2300亩,总产10万公斤以上。1982年后改种棉花,不再成片种植向日葵。
蓖麻籽多植于田垄、沟崖和堤坝上,70年代,生产队虽大面积种植,供社员换油
食用。但因大养蓖麻蚕,而致乱采蓖麻叶,蓖麻籽产量有限。
花生种植分布于境域东部, 农家品种是小花生。80年代引进海花1号,亩产由原
来60公斤左右提高到100公斤以上。 种植愈少,管护愈难,加之种子成本高,故一直
未有大面积种植。1987年全县种植面积0.42万亩,总产54.7万公斤。
芝麻,因其产量低,单作面积极少,多与棉花混种,只在缺棉花苗处留芝麻,故
总产量亦不多。70年代后,价格较高,种植稍多。1970年全县共种4000亩,总产19.9
万公斤, 其他年份约在1500~2000亩左右,总产5~10万公斤。1985年种植面积曾高
达1.55万亩,总产68.5万公斤,但因单位面积产量仅44公斤左右,经济效益不高,故
至1987年种植亩数减至0.48万亩,总产25.5万公斤。

十一、瓜菜
历史上境内瓜菜种植,多在庭院、塘畔、田边、地头,少量栽培以供自给。大多
是南瓜、白菜、萝卜、茄子、豆角、辣椒、葱等易管理品类。仅个别有水浇条件的地
方才辟为菜园,专营瓜菜,以售于市。
农业合作化后,多数生产队开辟菜园地,由专人种植蔬菜,作价按生产队实物分
配办法分给社员。1960~1962年生活困难时期,生产队广种蔬菜,对粮食不足的紧张
局面稍有缓解。1981年后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实施,户户种菜自食,市场互通有无。
在城镇附近出现大批蔬菜生产专业户,不仅蔬菜品类繁多,而且种植条件与技术均大
大提高,即使在寒冬也不乏新鲜蔬菜。但尚难满足当地市场需求,冬春季节仍仰赖境
外输入。
历来境内蔬菜为露天栽培。1975年富国公社樊桥村始用风障阳畦,并采用塑料小
方棚保温。1983年用地膜覆盖培育,收效显著。1984年富国镇井王村架起大塑料棚,
使蔬菜生产步上新台阶。
目前市场所见蔬菜种类:
叶菜类白菜分大白菜、小白菜两种。小白菜多在春夏两季种植,生长期短,待长
到15公分后,即开始收获。大白菜主要有大包头、小包头、三叶瓦等品种。生长期长,
一般立秋种植,立冬后收获,必须肥水适当,始长势良好。系当地人民冬春主菜,食
用期长达5个月之久。 此外,菠菜、芹菜、芫荽、茴香等为地方固有菜种。60年代后
期,引进甜菜、甘兰、花菜及油菜等。
根莴类白萝卜,农家土种有大月萝卜、小红萝卜。60年代引进大青皮、露八分及
七寸白等。 胡萝卜有大、小顶之分,有黄、红、紫3种颜色。另,芥菜、蔓菁为当地
固有,莴苣、马铃薯、山药等为建国后引进。
荚菜类茄子为农家习惯种菜,多为圆茄,70年代中期,引入长形茄,当地未广泛
种植。豆角、辣椒、扁豆、云豆、黄瓜、冬瓜、南瓜、丝瓜、葫芦等历来即为农家庭
院蔬菜。60年代后期引进番茄、甜椒等。
鳞茎类葱,当地为“鸡脚葱”。70年代引进章丘大葱。韭菜种植也很普遍。近年
蔬菜市场品种繁多,不少系仰赖外地输入,唯韭菜一项,足够自给。尤其泊头乡的周
王村,家家户户栽种,为其主要经济来源。蒜,主靠外地供应,本地种植很少。70年
代引进园葱。
瓜类西瓜,地方品种有“三白”(瓤、皮、子皆白色)、大青皮、柳叶青、核桃纹
等。 70年代末引进蜜宝,80年代引进中育6号、新红宝等,其产量、甜度均优于当地
品种,目前地方品种已淘汰。
甜瓜,品种有羊角蜜、小金瓜、灯笼红、王海、哈蟆酥等,至今品种无大变化。
脆瓜,俗称梢瓜,有一窝猴、花皮、长筒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