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民干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5&A=1&rec=169&run=13

一、干部来源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所有干部都是在革命斗争中培养提拔起来的。主要负
责人多是30年代和40年代初参加革命的富有斗争经验和领导经验的老干部。一般干部
多为有政治觉悟的工农群众和爱国知识分子。据1949年统计,全县各级各类干部和工
勤人员共554人,其中革命知识分子占34%,工农群众占64%,军队转业干部占2%。
按家庭出身区分, 贫农占43%,中农占53%,地主、富农占4%。建国后,不同时期
有不同特点: 1950~1955年,共吸收干部130名,其中从农民中直接录用23名,接收
大、 中专毕业生18名,军队转业干部89名;1956~1962年,共吸收干部775名,其中
从农民中直接录用12名, 以工代干转正192名,试用人员和助手转正16名,接受大、
中专毕业生459名,军队转业干部96名;1976~1981年,共吸收干部484名,其中接收
大中专毕业生189名,军队转业干部295名;1982~1987年,共吸收干部1831名,其中
从农民中直接录用510名,以工代干转正203名,安排城镇待业青年40名,接收大、中
专毕业生853名,军队转业干部225名。

二、干部状况
性别建国前, 女干部很少,至1952年,全县409名干部中,有女干部12名,仅占
干部总数的3%。 1955年,女干部增至26名,占干部总数552名的4.7%。1962年全县
干部1517名, 其中女干部71名,仍占干部总数的4.7%。之后,女干部所占比例逐渐
加大, 至1973年,增至179名,占全县干部总数1462名的12%。1981年全县干部1978
名, 其中女干部296名,占干部总数的15%。1984年全县干部1991名,其中女干部34
6名, 占干部总数的17.4%。1985年始女干部所占比例有下降趋势。该年全县干部24
62名, 女干部384名,占干部总数的15.6%,1987年全县干部2671名,其中女干部39
0名,占干部总数的14.6%。
文化程度1949年, 全县干部中,中学生和师范生仅占4.2%,小学生占70.2%,
文盲半文盲占25.6%。建国后,文化状况大有改善,1952年,初中以上的32名,占总
数的7.8%, 小学生362名,占总数的88.5%,文盲、半文盲占3.7%。随着教育事业
的发展,干部文化状况越来越好,1961年统计,全县干部1554名,其中大专以上毕业
生17名, 中专毕业生111名,共128名,为干部总数的8.2%,初中毕业生415名,占2
6.8%,小学生1011名,占65%。1973年全县1462名干部,大专以上毕业生151名,占
10.7%,中专(或高中) 毕业生267名,占18%,初中生416名,占28.4%,小学生628
名,占42.9%。80年代,干部文化素质有明显提高,1982年全县干部2040名,大专以
上程度的289名,占14.16%,中专(或高中)毕业生976名,占47.84%,初中生510名,
占25%, 小学生252名,只占13%。1983年始,要求干部文化程度最低是初中,该年
全县干部2405名, 初中生占总数的32%, 中专生占54%,大专以上程度的占11%。
1987年全县2671名干部,初中生占26.2%,中专(或高中)生占61%,大专以上程度的
占12.8%。
政治情况历年来, 干部中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占多数。其余为无党派人士。7
0年代始,党员所占比例逐年增长。

沾化县干部党派构成

┌──┬────┬─────────┬─────────┬─────────┐
│年份│干部总数│共产党员 │共青团员 │无党派人士 │
│ │ ├──┬──────┼──┬──────┼──┬──────┤
│ │ │人数│占干部总数%│人数│占干部总数%│人数│占干部总数%│
├──┼────┼──┼──────┼──┼──────┼──┼──────┤
│1952│409 │212 │51.8 │66 │16.1 │131 │32.1 │
├──┼────┼──┼──────┼──┼──────┼──┼──────┤
│1955│552 │222 │40.2 │146 │26.4 │184 │33.4 │
├──┼────┼──┼──────┼──┼──────┼──┼──────┤
│1961│1554 │684 │44.0 │390 │25.1 │480 │30.9 │
├──┼────┼──┼──────┼──┼──────┼──┼──────┤
│1973│1462 │741 │50.7 │116 │7.9 │605 │41.4 │
├──┼────┼──┼──────┼──┼──────┼──┼──────┤
│1982│2040 │1074│52.6 │183 │9.0 │783 │38.4 │
├──┼────┼──┼──────┼──┼──────┼──┼──────┤
│1987│2671 │2018│75.6 │229 │8.6 │424 │15.8 │
└──┴────┴──┴──────┴──┴──────┴──┴──────┘

年龄随着时间的推移,干部年龄逐步老化。1949年,45岁以下的干部为90.5%,
50岁以上的干部为0; 1977年, 45岁以下的干部降至73.3%, 50岁以上的干部升至
11.1%。80年代,虽有些老干部提前离休退休,但仍未改变干部的老化状况。1987年,
45岁以下的干部降至71.5%,50岁以上的干部升到12.5%。

三、干部管理
管理权限建国初,党政干部按级别分别由中共沾化县委组织部和县政府秘书科管
理。1951年11月始,县政府设人事科(局) 管理政府系统的副局级(不含)以下干部。1
967年7月至1975年5月,党政干部均由县革委政治部管理。1975年6月后仍由组织部和
人事局分别管理。
1984年以前,县委、人大、县政府、法院、检察院、公社党委、公社管委等部门
的干部,按不同系统和不同级别分别由省、地、县的组织、人事部门管理。1984年后,
县委、人大常委会、县政府、政协、纪检委的正副职及县委常委由地委组织部管理。
法院、检察院正副职,县委、县政府的各部、委、办、局正副职,乡(镇)党委、政府
的正副职,人大常委,纪检委常委,乡(镇)党委委员由县委组织部管理。其他干部由
县政府人事局管理。工厂、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干部由各主管部门管理。1987年始,
法院、检察院的正职由地委组织部管理。
干部教育解放后, 干部教育内容一直包括政治、业务、文化3类。政治学习多由
领导机关统一规定学习文件,自学与集体(单位)学相互结合。为检查学习情况,有时
统一进行书面测验。业务学习多由主管部门统一布置,或本单位自行制订计划。文化
学习则因人而异,不做统一规定。
为解决某方面的思想认识问题,有时在县政府驻地集中学习,是为集训。自解放
初至50年代末采用较多。集训往往采取领导报告、小组讨论、典型发言、大会总结的
方法。集训时间多为7天至1个月不等。
为提高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 自建国后始,即采取在职轮训的方法,每期1至几
个月不等,多由党校举办。截止1987年,参加轮训的干部有4643人次。为提高干部的
文化水平,1956年始,抽调干部离职进修。至1986年底,输送地委党校和各类大专院
校学习的有253人,其中达到大专水平的161人。1984~1987年,参加县委党校干部文
化学习班的231人中,达到中专水平的35人。
干部奖惩建国以来,对干部中的违法乱纪现象,采取教育和惩治相结合的方法,
屡教不改者即予严惩。1952年惩治贪污分子42人。1955年因贪污和违法乱纪处理干部
25人, 其中8人撤销工作职务,17人受党内警告处分。1965年处理干部15人。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采取以奖为主,奖惩结合的方法。1982年评出64名模范党员,
其中10名受地委表彰,54名受县委表彰。1981和1983两年因经济、作风、计划生育问
题,有50名干部受降级、开除留用等处分。
干部调配1948年和1949年, 有230余名干部随军南下,参加解放江南人民的革命
斗争。 之后,干部不断调往外地,至1986年底,共调出干部935名,其中调本省外地
区的794人,调外省的121人,支援边疆的20人(援藏16人,支援新疆4人) 。1962年上
半年,为支援农业生产第一线,压缩县级行政编制,编余人员有84人回农村,13人充
实到公社和银行、 税务、粮食、供销等部门。1987年4月始,地直机关13名、县直机
关15名共28名年轻干部到各乡(镇)任党委副书记或副乡(镇)长,称挂职干部。
退职退休离休年老或病弱但不符合退休条件的、不老不弱但自愿申请退职的、不
适应现职工作又不愿接受其他工作的,均按退职处理。1955年、1956年,有41人退职,
1957、1958两年,精简整编,有86人退职,1959~1965年精简下放,有274人退职(因
家庭困难而自由离职的不在此数) 。之后,退职干部极少。至1987年办理退职手续的
共440人。
1955年始办理退休手续, 至1978年7月,有83人退休,分别由地区人事局、县委
组织部、县政府人事局审批。自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实施后,
由于子女顶替接班,干部申请退休的锐增,截止1983年底,退休干部达554人。19 84
年子女接班停止,干部退休者相应减少。至1987年底,退休干部总数为622人。
国务院规定,对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实行离职休养(简称离休) 。至198
7年,办离休手续的共634人(包括560名退休改办离休的) 。截止1987年底,全县共有
离休干部771人(包括易地来安置的128人。沾化去外地安置的87人不在此数) ,其中1
937年7月6日以前入伍的1人,1937年7月7日~1945年9月2日入伍的218人,1945年9月
3日~1949年9月30日入伍的552人。离休时,行政14级以上的6人,15~18级的190人,
19级以下的575人。
老干部管理1980年县委设老干部科(局),负责全县退休干部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1982年始,各公社(乡、镇)相继成立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配专职干部具体负责。各
乡镇先后建起老干部活动室,全县总投资3.8万元,总面积为600平方米。县直各部门
也配有专职干部负责老干部工作。文教、卫生、粮食、县社、商业、城建、水利等系
统,均设有老干部活动室。
干部离休后,政治待遇不变,生活待遇略为从优。在政治方面,除发放学习文件
建立学习小组外, 党代会、人代会的代表均有一定比例的离休干部。在生活方面,1
983年始,全部供应细粮,每月每人增加食油0.5公斤;建立老干部健康档案,每年定
期为离休老干部查体1次;为享受一定待遇的离休干部配备小汽车1部,给所有离休干
部增发乘车费; 先后给102名生活不能自理的离休干部发放护理费;1986年始,先后
为246名离休干部的家属及其子女办理户口“农转非”手续。
1982年下半年,投资11万元建立干部休养所,占地面积6亩,住房面积753平方米,
活动室面积76平方米, 住所老干部5户。1987年干休所占地面积扩至13亩,住房面积
达1083平方米,活动室面积增至358平方米,总投资为25万元,住所老干部增至17户。
1983年始,县人民医院专设老干部病房和医护人员,1987年,有老干部病房12间,
病床15张。
1986年,县人事局设老干部科,负责退休干部的管理工作;离休干部由县委组织
部老干部局管理。同年,先后成立老年体协、老年气功科学研究会等组织,开展有益
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各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