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4&A=3&rec=609&run=13

李愚

李愚(?一935),唐末沧州无棣县人。青年时期立志求学,嗜读经史,崇尚古文,
近韩、柳文体。因倾慕晏婴(字平仲)的为人,初名晏平。唐昭宗景福年间代理安陵县
主簿,去职后寄身蒲、华二州间。900年(唐光化三年),宦官刘季述等发动宫廷政变,
囚昭宗于东宫少阳院。李愚上书京畿安抚制置使韩建,劝其发兵救驾,兴复唐室。他
见韩建对他虽十分礼重,却不准备采纳他的建议,便辞离了帅府。901年(唐天复元年)
12月,朱全忠率军攻蒲、华,李愚避难于洛阳,随即在东都中进士,又考取宏词科,
受任河南府参军。903年(唐天复三年) 朱全忠预谋篡唐,左拾遗柳璨迎合朱的意旨,
攻击迫害当朝高级职官,李愚去黄河北避难,客居太行山以东。梁末帝即位后,李愚
被召为左拾遗,不久转为膳部员外郎,再迁司勋员外郎,三迁至崇政院直学士。贞明
年间因违抗圣旨,降为邓州观察判官。925年(后唐同光三年) 任主客郎中,不久被召
为翰林学士。10月, 魏王李继岌西征,要求派李愚带本职从军,充任都统判官。当时
外界都认为四川道路险阻,不应长驱直入,只能缓慢进军待蜀国内乱。都招讨制置使
郭崇韬向李愚问计,李愚分析: 蜀主王衍政治混乱,仓卒之间必不能组织防御,应乘
其人心离散,急速进军,蜀军必心惊胆寒,险阻的地势也无法坚守。郭崇韬采纳了他
的意见,果然西征军势如破竹,所至相继归降,前锋刚抵固镇,即缴获军粮15万斛。
到达宝鸡后,招讨判官陈乂畏葸不前,称病要求留后。李愚当众对其厉声斥责,以儆
效尤,此后便无人敢延误军期。当时军队中的一切公文、战表均由他草拟。四川平定
后,他以军功升任中书舍人。926年(后唐天成元年)明宗即位,李愚以本职主持贡举,
继而改任翰林承旨、兵部侍郎。930年(后唐长兴元年) 6月充任太常卿。翌年4月任中
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当时秦王李从荣专横跋雇,掌权大臣自保不暇,无人
再议论国家存亡大事,只有李愚性格刚直,敢于发表政见。932年(后唐长兴三年)9月,
李愚转任门下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并兼兵部尚书,完成《创业功臣传》30卷。李
愚大半生飘泊流离,生活中不追求豪华舒适,从不治田宅家产。为相以后,借延宾馆
暂居。933年(后唐长兴四年) 李愚患病,明宗派宦官探视,只见他住室里空空荡荡,
病榻之上也只有破毡一领。934年(后唐应顺元年) 2月,李愚进位左仆射。同年5月,
后唐末帝即位, 改元清泰,6月李愚加“特进”衔,充太徽宫使、宏文馆大学士。因
在中书省与刘煦共事, 议事多不合,同年11月,二 人同时罢相,李愚仍守左仆射本
官。次年10月病逝。

张凝子张昭远

张凝,生卒年不详,宋初沧州无棣县人。少时勇武过人,节度使张美非常器重他,
把他安排在自己帐下。太宗任藩王时,听到他的名声,调他当自己的亲兵; 即位后让
他担任殿前指挥使。990年(宋淳化元年) ,张凝任绣州剌(刺)史,被赏赐给裘衣金带,
调任天雄军驻泊都监,后改任高阳关行营钤辖、六宅使。
998年(宋咸平元年)真宗即位,加授庄宅使,升任北坊作使。此时正值辽兵南侵,
他率本部兵马在瀛州以西设伏,出敌不意,前后夹击,大获全胜。翌年,辽兵大举进
犯,他与范廷召部在莫州以东分据战略要地,切断敌军归路,辽兵被迫连夜遁逃,张
凝纵兵追击,夺回全部被掠夺的人口、资财及牲畜。
1002年(宋咸平四年)张凝奉召还京,不久又被派赴西北前线,任邠宁环庆灵州路
副部署兼安抚使。转运使刘综担心后方运输供给困难,向张凝问计,张凝提出了深入
敌人腹地,借敌资粮补给宋军的办法,并亲率部队自白豹镇进入西夏占领区,焚烧敌
军帐篷300余个,消灭敌军5000余名,缴获兵甲器仗2万余件,粮草8万余斤,招降900
余人。又攻破庆州胡家门,招降八州原、分水岭、柔远镇等地4000余户,西北边境从
此安宁。朝廷就地加授他为宁州团练使。
1004年(宋景德元年)张凝调回东线,任沧州防御使,又代杨嗣为定州路行营副部
署,调保州驻泊,兼北面安抚使。当时真宗皇帝驾临澶渊前线,张凝奉命率部进驻易
州。是年底,宋辽签订渲渊和约,辽兵受盟北归,一路仍剽掠不已。于是真宗任命张
凝为缘边安抚使,统率大军紧蹑敌后,辽兵遂不敢再事掳掠。事后,张凝升授高阳关
部署。翌年论功,又加授殿前都虞侯。
张凝善于训练并体恤士卒,所得赏赐,大都犒赏了军队,家中没有剩余的财物,
京城里也没有自己的府第。逝世后,真宗追赠他为彰德军节度使,派内侍迎护他的灵
柩回京,安排丧事,并从优抚恤他的遗属。
张昭远(? 一?),宇持正,张凝之子。16 岁时,张凝与辽军交战,身陷重围,张
昭远单枪匹马冲入敌阵,挟父杀出,身旁敌军无人敢与他交锋,以功授左班殿直寄班
祗侯。他每次出使回来,都要向皇帝奏报利害,大多符合皇帝心意。后调任忻州都巡
检,经多次升迁转至内殿崇班。
1017年(宋天禧元年),宋真宗亲自提名让他担任西上阁门副使,不久,又连任河
北缘边安抚使、瀛州知州、东上阁门副使、定州知州、西上阁门使、雄州知州等职。
后调往西北前线,任鄜延兵马都钤辖,领忠州剌(刺)史。他在咸平川修筑城堡,增强
了西北边境的防御能力。此后又调往东线,知成德军,任四方馆使。在成德军时,滹
沱河决口,冲坏真定县城内外城郭。张昭远派兵修缮五关,外筑堤坝,使百姓长期受
益。后来不断升迁,历任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新州防御使、步马军都虞侯、左龙
武大将军、昭州防御使等职。逝世后,被追赠为应州观察使。

李之纯堂弟李之仪

李之纯,生卒年不详,宇端伯,沧州无棣县人。1070年(宋熙宁三年)登进士第,
擢度支判官,出为江西转运副使。御史周尹弹劾广西提点刑狱许彦先受贿,朝廷派李
之纯前往查究。经深入调查,原来这一事件是由一个曾在许家当侍女的一句话引起的,
李之纯以为不足为凭,未予立案(表述不突出)。不久李之纯被提升为成都路转运使。
成都路地少人多,粮食不能自给,每年靠官府减价发售官米6000石,供应民食,言官
认为这虽给百姓一定好处,却损害了皇家利益。皇帝下诏让群臣议论这件事。李之纯
尖锐指出:成都老百姓靠这些米维持生活已有百年,今天凭什么要剥夺他们的饭碗?!
经过一番争议,事情便告了结(何结果)。任期届满,又继续留任,数年之后才调回朝
内,安排他担任右司郎中,转太仆寺卿。1086年 (宋元祐元年) 加龙图阁直学士衔,
出知沧州。后召还任户部侍郎。未至,又改集贤殿修撰,再出任河北都转运使,晋升
宝文阁待制,出知瀛州。不久以直学士衔知成都,召还,任户部尚书,三迁御史中丞。
他建议朝廷有事下达六部不应由胥吏专处,若各部大臣无时间过问,应令各司负责人
根据其分工,提出意见,禀告后再作决定,以便使下情上达,以免胥吏舞弊弄权。又
指出董敦逸、黄庆基对苏轼、苏辙发表的言论都是诬罔不实之词。后因身体原因改任
工部尚书。 绍圣年间被刘拯诬陷遭贬,出知单州。卒年75岁。有奏议5卷,文集20卷。
李之仪(l038—1117),宇端叔,李之纯堂弟。1073年(宋熙宁六年)中进士,此后
即郁郁不得志。1083年(宋元丰六年)随杨景略出使高丽。与黄庭坚、秦观交游甚密,
亦为苏轼所赏识。1093年(宋元衤右 八年) 苏轼出知定州,以李之仪为签判,一道赴
任,朝夕唱酬。后召任枢密院编修官,不久出任原州通判。哲宗元符年间调回京城监
管内香药库,又遭御史石豫阻挠,指责他曾为苏轼的幕僚,不宜担任京官,被废除了
调令。徽宗初年一度奉派至河东路任常平仓提举,又因替范纯仁代书遗表、整理行状,
遭奸相蔡京迫害,蒙冤下狱,出狱后被开除政籍,流放到太平州 (今安徽省当涂县)
遭受管制,后来又被转移到唐州。遇赦后仍回太平州藏云峰下定居,以城南临姑孰溪,
自号“姑溪居士“,并名其词集曰《姑溪词》。
李之仪于1174年(宋重和元年)病逝,享年80岁。有《姑溪居士文集》传世。《四
库全书总目》以为“与张耒、秦观不相上下”,而“神锋俊逸,往往具苏轼之体”。
李之仪论词,力主以情见长,要“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姑溪词》多写
爱情,长调近柳永词风,小令有秦观韵味,格调含蓄隽永,婉约清丽。《唐宋名家词
选》录其三首,其中《卜算子》(“我住长江头”)一首,尤富民歌风味,被明代毛晋
誉为“古乐府俊语”。

孟善子孟瑛

孟善(?一1412) ,本邹县人,仕元为山东枢密院同佥,明初归降,迁居棣州无
棣县孝理村(今河沟乡大孟家村)。随军北征,授定远百户。后征云南、征金山、收降
纳哈出,逐步升迁为燕山护卫正千户。率军出长城,打败瓦剌军,缴获大量战利品,
成为著名勇将。
1399年(明建文元年),孟善随燕王朱棣“靖难”兵攻夺北平九门,俘获薛参议,
攻破松亭关,晋升为佥事指挥。在真定战役中打败耿炳文部北伐军,升任北平都指挥
佥事。此后又在白沟、济南等地建立功勋,在夹河、藁城击破盛庸军。在保定保卫战
中, 他以数千人抵抗数万南军的围攻, 由于防御得法, 不仅保全了城池, 还收降
13000余名南军,被晋升为左军都督同知。1402 年(明建文四年)朱棣即位,孟善被定
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第六勋,封保定侯,食禄1200石,世袭,并赐给传世铁券,
世代免除死罪。
1403年(明永乐元年) ,孟善出镇辽东。1409年(明永乐七年)召还退休。1412 年
(明永乐十年)7月病逝,赠滕国公,赐谥“忠勇”。
孟瑛(? ——1445),孟善之子。1399年(明建文元年)燕王起兵“靖难”命孟瑛带
领百余名骑兵为先锋,因接连取胜,升授义勇左卫指挥佥事,受到燕王信任。从白沟
至济南又连续建立奇功, 晋升为指挥同知。其 父孟善固守保定时,孟瑛率骑兵5000
名增援,击破都督韩观统率的数万名南军,建立功勋,升任指挥使。1412年 (明永乐
十年) 袭封保定侯,继续统率左军。1414年(明永乐十二年)再次随皇帝北征,负责督
运粮饷,曾率军到达九龙口,击败瓦剌军。回京后奉命总理京师卫戍部队的操练事宜,
掌管五军都督府的印信。1424年(明永乐二十二年) 5月成祖亲征阿鲁台,孟瑛领左哨
兵马, 因不见敌踪,至三岔口无功而还。是年9月仁宗即位。以孟瑛为左参将,出镇
交趾。12月,受族兄常山护卫指挥孟贤(在永乐年间阴谋拥立赵王为皇太子)案件的牵
连,被剥夺爵位,销毁传世铁券,发配云南戍边。1431年 (明宣德六年) 放还内地,
在宣府充当一般办事官员。1435年(明宣德十年) 3月升授永清左卫指挥使,又调任京
卫指挥使。1436年(明正统元年) 病休,子孟俊袭任指挥使。1445年(明正统十年) 逝
世。

王佐

王佐(1384-1449) ,字孟辅。其先世本淮北人,元代徙居武清,洪武初迁海丰城
里(今无棣镇城里村) 。1411年(明永乐九年) 中举人,入太学,遂贯通经史百家,精
于理财之道。1418年任吏科给事中,以奏对详雅,仪表端凝,有大臣体,博得皇太子
青睐。1426年(明宣德元年)被越级提升为行在户部右侍郎,委以理财重任。1431年转
左职。当时太仓、临清、德州、淮徐各地粮仓贪污渎职,积弊严重,王佐奉命巡视,
严加稽核,整顿了财政纪律。翌年,平江伯陈瑄借口漕卒艰辛,建议抽调南方百姓轮
番转运,王佐以“东南民力已尽“为言,竭力反对,将陈的建议压下。不久被派督理
通州至直沽的河道疏竣工程,继赴宣府商议屯田事宜。
1435年(明宣德十年)11月英宗即位,王佐奉命出镇河南。经过调查他向朝廷揭发
了军卫直接收纳税粮的弊端,经廷议确定,除边境卫所外,税粮皆改由户部统一管理。
不久又被派往甘肃督理军饷。1436年(明正统元年)10月,钦差长芦,督理盐税,既而
改督京师及通州仓场。 王佐深明计然之策, 理财有方,所到之处,事无不办。1441
年(明正统六年) 受理部务,遂晋尚书。1447 年又兼署吏部。当时战事频繁,耗费巨
大,国库空虚,全靠王佐从容调剂,节缩有方,国家财力尚未匮乏。
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 8月,瓦剌大举入侵,宦官王振挟英宗亲征,诸公、侯、
伯、尚书、侍郎以下五十万人仓卒出发。刚到宣府,即遇暴风雨,边境形势也日益紧
张。王佐与兵部尚书邝野恐出战不利,要求停止进发,遭王振拒绝。二人怀揣奏疏跪
于草丛中,苦苦哀求,要见皇上,从朝至暮,不得所请。大军到达大同,监军郭敬报
告了敌 军实情, 王振才感到形势不利,下令退兵,却又让皇帝绕道宣府,临幸自己
的老家蔚州。王佐、邝野鉴于战事已迫在眉睫,请皇上急速入关避敌,并加强后军戒
备,王振又不理睬;二人进帐面请,被王振派人拉出,并让他们跟随老营行动。次日
下午,明军退到怀来县土木堡。这时瓦剌军已分道入关,第二天即包围御营,英宗率
亲兵突围无结果, 终致被俘。明军死伤数十万,朝廷官员死难者50余人,王佐同时
殉难,时年65岁。1450年 (明景泰元年) 追赠少保、荣禄大夫,赐祭田,建祠枣园桥
西,以其子震为户部主事。明宪宗成化年间赐谥“忠简”。

谷中虚

谷中虚(1525—1585) ,字子声,别号岱宗,明海丰县钦贤(东)乡水湾里潘家庄
(今水湾镇潘家村)人。幼年天资聪颖,勤勉好学,12岁参加县级考试,受最高奖赏。
1544年(明嘉靖二十三年)中进士,被任命为高阳县令。到任后,很快查明高阳县一数
十年未结的案件,使被告沉冤昭雪。胡御史为了考察他,有一次事前未曾通知,即抵
县检查工作,只见高阳县的工作都井井有条,让谷中虚处理疑难案件,他也能立即做
出正确的判决。胡御史称赞说:“多年的老官吏也不如他!”遂向御史衙门备文推荐,
给以重用。因工作年限不足,被授予兵部职方主事之职,奉派出守山海关。此地当朝
鲜晋京孔道,朝鲜入京使臣按惯例对守关将士多有馈赠,谷中虚抵任后一改多年积弊,
私馈毫无所受,给朝鲜使节以良好印象。当时山海关有禁止马匹出入的规定。兵部范
侍郎违章派家丁带马数十匹进关。谷中虚不徇私情,严加盘查,将马匹扣留。三年期
满,升授车驾员外郎,经过武选,又被提升为郎中。他执行公务不畏强权,遇到权贵
势力非法索取证件,或高级将领讨取战马,贿赂权臣,他一概不予批准。本部聂尚书
最初感到很不痛快,时间久了,对他不随波逐流的高尚行为也极表佩服。
当他被提拔为山西副使,带兵守备潞安道时,受明世宗宠幸的道士陶真人打着便
民的旗号,请准在漳河上建石桥1座,借机搜刮百姓。当时已拨专款白银10000两,陶
真人仍让工部设置簿册,差门下道士化缘募捐。道士们凭借权势,每天率领数十名无
赖子弟到潞安府各属县勒索布施,肆意讹诈,加以赋税差役名目繁多,民众苦不堪言。
谷中虚查得实情,即将道士全部拘留到施工现场,收缴了他们的簿册,另派官员督理
施工,按期将桥建成。
谷中虚任浙江按察使期间,明政府决定压缩浙江粮饷的十分之四,赵都御史接到
朝命,即欲逐人压缩,谷中虚建议紧缩编制,将老弱病残裁减后厚赏遣返原籍,使地
方政府既无减饷之名,又收减饷之实。赵都御史采纳了他的建议,公私均感到满意。
1570年(明隆庆四年)谷中虚调任湖广巡抚。当时正值灾荒,谷中虚提出救灾对策
五条,被穆宗全部采纳。又有黄中领导的一股农民起义军转战各地,督抚将帅大都主
张武力镇压,他力排众议,主张招抚,使黄中等率其部属全部归降,数十万饥民免遭
屠戮。兵部对此评论为:“平一方大难于笑谈,活数万生灵于默运”。穆宗皇帝赞赏
他的功绩,赏赐特别优厚,特晋升他为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未抵任即归家奔丧,
服满以后,谷中虚仍以原官巡抚浙江。
谷中虚第三次在浙江任职,连上20余篇奏折,力主改革时弊。他针对倭寇活动规
律,先整顿陆军,然后亲赴海疆,整伤武备,创设外洋水兵,派战舰往来巡逻,使倭
寇无隙可乘,沿海民众得以安居。为此他被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又因顺义王俺答归顺,
皇帝赐予金币,升俸一级,并晋升为左侍郎,不久又代理尚书。
隆庆末年,他在对外政策上与宰辅产生分歧,有人借机诋毁他,谷中虚遂连上四
封奏疏,回归故里。1585年(明万历十三年)病逝,终年61 岁。

杨巍

杨巍(1516—1608),字伯谦,号二山,又号梦山,明海丰县尚义里 (今无棣镇杨
三里村)人。14岁始学文化,常借助灯光、雪色苦读,17 岁考取县学生员。19岁时长
兄去世,因悲伤过度,身染重病,23岁才恢复正常,重新攻读。1543年 (明嘉靖二十
二年) 中举后,寄居张仲桥北楞严寺僧舍潜心钻 研,终于在1547年(明嘉靖二十六年)
进士及第。
杨巍在户部见习时,奉派协理通州粮饷。后派遣到常州府最难治理的武进县任知
县。上任之初,周中丞专程到县视察,当面告诫他要缄默寡言,他却在接待周中丞的
茶宴上诚恳要求当地乡绅胥吏多加指教,得到众人的赞誉。在任期内,大家友好往来,
无一人为难他。武进是常州府首县,诉讼案件堆积如山。杨巍从调查入手,虚心剖析,
均能据实判断。当地周姓兄弟因家产争讼,杨巍便教育双方珍惜手足情谊,使他们感
动醒悟,消除了争执。他亲拟断案文稿,使书吏不得徇私枉法。他整顿租赋,调整徭
役,蠲免筵席费等一切额外负担。三年任满,考绩最佳,经巡抚连章举荐,内调兵科
给事中。抵任一月,父亲不幸病逝。三年服除,又入京补授吏科给事中。此时明世宗
当政,很多谏官因言论不合皇帝意旨受廷杖,遭斥逐。几乎无人敢发表政见。杨巍却
多次上疏议论时政,他视察青州后建议解决商人的积苦; 政府决定在湖广铸钱时,他
建议不要派患病的大臣监造; 他还以在武进的见闻,揭发东南沿海倭寇骚扰实况,论
述操江都御史史褒善不应迁转为大理寺正卿,俱蒙皇帝采纳,尤其是后一条奏议,世
宗皇帝特别重视,决定将史褒善退还原官,吏部选司还罚俸一年。为此,首辅严嵩对
他十分忌恨,遂援例将他调出,任山西按察使司驿传道佥事。
杨巍在晋阳主持驿站及公文传递事务,注意爱惜民力,减轻百姓负担。当时按指
示裁减驿站马匹后, 驿传道结存经费白银2万两,巡抚本打算挪作秋防军费,杨巍却
坚持将余银退还给了各纳税户,博得山西百姓的爱戴。在代理雁门兵备道期间,他镇
守平型关, 有敌兵500骑入侵繁峙县,此地离京师保定府的茨沟不足60华里,杨巍怕
引起京师震动,亲率本部兵马张旗擂鼓,向敌军警告示威,结果未动一卒一矢,即将
敌人吓跑。按察使闻报,认为杨巍通晓军事,遂向吏部行文,提升他为口北道参议官,
驻防宣府西路的左卫。秋防期至,他与副将马芳计议,利用敌军麻痹心理,设伏洗马
林堡,先发制人。果然有400余骑越境入侵。明军伏弩齐发,射杀敌首领2名,斩首53
级, 夺获马匹200余,明军声威大震。杨魏因此受到皇帝的嘉奖。敌军大举侵犯蔚州
时,杨巍被派协助筹措军饷,经巡抚批准,他亲自携带白银3000两到渡口堡犒师,保
证了边防的安全,再次受世宗皇帝嘉奖。任期届满,考绩又最佳,遂晋升为山西按察
司副使,防守阳和县。
杨巍在阳和,精选士卒,申明号令,修茸城堡,整修战具,严加防守。有一次敌
军万余骑从柳沟入侵,见阳和境内无隙可乘,随即退去。由于他屡建大功,世宗皇帝
特发内旨,提升他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在宣府,他以守为战,竭力巩固京师的
西北边防,不冒险邀功。他与将士约定: 无事时分散布防,闻警时集中策应,不给敌
人可乘之隙。当时敌人日夜刺探宣府和蓟辽两镇动态,因宣府有备,遂聚兵白海子,
由古北口入犯,京师戒严。杨巍接获警报,立即与宣大总督统兵入卫,兵至南口,奉
旨回本镇抄袭敌人后路。 于是提兵出击,直捣敌军老巢,斩首100余级,进犯京师之
敌不战而退。杨巍以直捣敌巢功,赏银40两、衣料两件,升俸两级。他从此成为明政
府倚重的右臂长城。由于地方高级官员政见不合,遂恳求回乡赡养老母。
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杨巍奉召回京,仍以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履任之初,
他先把花马池战役中损失的6000名戍卒补充齐备,又募兵3000人屯垦黄河北岸,以增
强那里的防御能力。穆宗皇帝为此赏银40两、衣料一件。他还核查藩王府侵占的军屯
田亩, 将其悉数追回。是年10 月,瓦刺酋长俺答率兵入侵,攻陷石州,三晋告急。
廷议非杨巍不能解救危机。于是晋升他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杨巍抵山西,轻装
简从,巡视边防,修筑长城及边境城堡,筑墩台,派守军,使敌军不敢犯边,再次得
到穆宗皇帝的奖赏。抚晋期间,他体察晋民疾苦,以节省开支、恢复民力为急务,裁
减驿传银6万两,岁发盐引银1万两,奏革民兵银3万两,共计减轻晋民负担银10万两,
使三晋民力逐步复苏。又谕令宁乡大盗李九经遣散,使山西境内更加安定。期满考核,
政绩为督抚之冠。由于母亲年近九旬,他再次申请回归乡里。
1573年(明万历元年),由九卿科道联名举荐,杨巍再度被召回京,升授兵部右侍
郎。翌年转吏部,不久升任左职。此时朝内发生了江南少年王大辰闯入宫禁的事件,
案件交杨巍审理。宰辅张居正授意以刺客罪中伤大学士高拱。杨巍不从,经审理以盗
窃内府财物罪判处王大辰死刑,既保全了国家颜面,又避免了株连无辜。事后他第三
次上疏,请返故里。
杨魏回故里后,移居桃花岭,辟小园,植花木,每逢佳节良辰,就请母亲乘车观
赏,子孙罗拜敬酒,使老母欢欣称意。
老母逝世后,1582年(明万历十年),杨巍第三次奉召入京,出任南京户部尚书。
翌年晋京朝见皇帝,被授资政大夫衔。三个月之后改任北京工部尚书。任内成功地阻
止了神宗皇帝修造离宫的计划,不久被调至户部,又转吏部,均任尚书。
杨巍执掌人事工作,无论推举辅政大臣,考选科道政绩,重用老臣名士,报批各
衙站奏章,无不朝报而夕获准。至于一般官员,更是随报随批,不留空缺。在职7年,
两次考核,均以公正宽恕见称。只是当时六部无权,权归内阁,杨巍又已年老,遇事
多听从宰辅申时行指挥,声誉渐损(是否有必要说)。1589 年(明万历十七年) 后,
神宗倦于听政,他率群臣多次劝谏无效,于是毅然连上奏章恳求退休,1593年 (明万
历二十一年)获准,时年74岁。
杨巍90岁时曾获神宗皇帝派员慰问,加授“柱国”衔。1608年(明万历三十六年)
病逝,享年92岁,追赠少保。

张为仁

张为仁(1614—1679) ,字致堂,清海丰县海丰乡夹河里张义井村(今梁郑王乡张
义井村) 人。自幼发奋读书,17岁中秀才,33岁中举人,39岁著《隅说》,42岁中进
士。
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他任内黄县令。任内注重办学,修学宫,并时常亲自到学
宫讲授文章写作技艺; 又举办义学,聘请民间优秀人才担任教师。凡遇民间纠纷必亲
自调解,平息词讼。灾年注意救济灾民;平时兴利除弊,除暴安良。内黄县一时盗贼
敛迹,百姓安居乐业。三年届满,被推举为第一等有卓异才干的官吏。1662年 (清康
熙元年)升任内务府中书舍人。
1667年(清康熙六年)张为仁升任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是年冬,任“提牢”之职,
此时,皇上两次颁布赦免令,凡罪犯不在十恶之列者,都可免除死罪,张为仁体察朝
廷推行仁政巩固政权的用意, 起早带晚 审查案卷,慎重对待每一名案犯。根据律例
能不杀的不杀,对囚犯不虐待,病犯给予医治,监房保持清洁卫生,并把这些作法写
成文章介绍给其他执掌牢狱的官吏。1668(清康熙七年)升任本部江西司员外郎。
1670年(清康熙九年)张为仁奉旨督理北新关钞务。他根据皇上旨意,既不过分保
守,也不鲁莽行事,诚心诚意鼓励商人进行商务活动,受到商人们的拥戴,并修生祠
纪念他。张为仁曾经手征收税银9万余两,采办铜46万余斤,均无丝毫亏损。
1671年升授刑部江西司郎中,第二年他对已判死罪的80多名重犯人重新进行调查
审理,最后均按刑律改判流放罪。皇上还根据他的才能,派他修订《大清律例》。张
为仁在京城任职十三年,多次考察都是“优秀”、“称职”。
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张为仁调任广东按察司佥事,提督学政。他知道广东人才
多, 到任之后便约见学界人士,颁示选拔人才的6条原则,以器识、品谊为主,而文
艺次之,竭力矫正崇尚浮词滥调的旧习,引导生员追求朴实文风,那些刻苦攻读有真
才实学的读书人,大都被选拔录用。1677 年(清康熙十六年) 张为仁因病退休,1679
年病逝,终年66岁。

张映汉

张映汉,生卒年不详,号筠圃,清海丰县城里村 (今无棣镇城里村) 人。1779年
(清乾隆四十四年)中举人,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中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后升郎
中。
张映汉任现审处总办时,有一满族人要谋夺民产,张映汉审理清楚后,把民产判
归原主。 总理偏袒满人, 张映汉把审判意见向他递交了三次,他都没有批。隔了一
天,张映汉仍然把原稿呈上,总理无奈,只得签字。张映汉回到衙门,立即将批文发
出。此时民产原主己向都察院提出控告。总理听说后,连夜派人到衙门催办,原来批
文早已发出半天时间。从此总理才对他改变态度。
有一年湖南苗人聚居区发生动乱,张映汉奉命到军营办理公务。他与随行人员沿
着山路通过苗人聚居区时,苗人施放火器,弹丸从他们身边飞过,同行的人有的惊吓
致病,而张映汉毫无惧色,遂补衡永道道员,后因主持科举考试出现失误被免职。当
时川楚白莲教起义尚未平息,湖广总督委派张映汉到军中负责粮草供应,因办理得当,
简任湖北粮道,后升任山西按察使、湖北布政使、湖北巡抚。白莲教事件平息后,他
奉旨查拿同犯。地方官对这件事大多办理不善,张映汉接手后,立即发出告示,令教
徒将经卷、图像送到官府自首,凡自首者,一概免罪。对抓获的传习清净门、大乘天
主等教的教徒,张映汉都亲自讯问,除对为首者治罪外,其他一律予以释放,使民心
渐趋稳定,清仁宗皇帝曾有“各省教案皆照此办”之谕。为此张映汉简授湖广总督。
不久道光改元,张映汉奉旨内迁,任刑部右侍郎,又调仓场户部侍郎。因霉变豆
石案罢官, 回归故里。78岁病逝。著《毛诗汇参》12卷,《毛诗韵考》8卷,《韵学
弟子训》4卷,《奏疏》30卷,诗稿若干卷。

吴式芬子吴重熹

吴式芬(1796-1856) ,字子苾,号诵孙,清海丰县城里村(今无棣镇城里村)人。
出身于官宦家庭,少年随祖父吴之勷客居湖北黄州。吴式芬自幼聪敏好学,博览群书。
1822年(清道光二年) 中举人,任咸安宫教习,不久选任临清、青州学政。1835年(清
道光十五年) 会试,赐进士出身。因他优于文学、书法,入庶常馆学习,第二年授翰
林院编修。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调任江西南安知府。当时正值鸦片战争前夕,林则
徐陈兵广东,以南安府为后方基地,吴式芬转输军饷,措置裕如,供应无误。1844年
(清道光二十四年)调任广西右江道道员,任职两年,升直隶布政使,转贵州布政使。
1851年(清咸丰元年)调陕西,倡议捐资输军饷,因功赏戴花翎。1853年(清咸丰三年)
皇帝召吴式芬进京,翌年补授鸿胪寺卿,提督浙江学政。1855年(清咸丰五年)授内阁
学士,兼礼部侍郎,不久患病回故里。1856年病逝,享年61岁。
吴式芬笃好金石文字。他每到一处,总要同爱好古文化的人交流; 每遇名山大川
必亲自探访; 对各地的金石碑碣、汉砖唐镜,可得实物的,不惜重金购买,不能得实
物的也要亲自临摹或制成拓片。他收集的金石遗物和拓片,仅周、秦、汉三朝的就有
130多件。 在收集古文物的同时,他还编著《捃古录金文》3卷9册,考释商周至元代
有铭文的青铜器物1329件,还研究了孙星衍的《寰宇访碑录》,纠正了《访碑录》中
的错说,增添了商、周、秦、汉以来的金文,写成《捃古录》20卷,著录从周至元金
石文 18128件。
吴式芬在研究金石学的同时,还收集研究关中等地出士的“封泥”,与潍县陈介
祺(说明)合编《封泥考略》10卷,收录秦汉官私封泥849枚,并逐枚考释。
吴式芬善鼓琴,爱作诗,笔锋洒脱,神韵似苏东坡。他的著作,除上述三部外,
还有《金石汇目分编》、《双虞壶斋八种日记》、《印谱》、《江西金石存佚总目》
和《陶嘉书屋诗赋》等10余部,著作大部分存于北京图书馆。
吴重熹(?一?),字仲饴,吴式芬之子。1862年(清同治元年)中举,例授工部郎中,
升任河南陈州知府。任内以振兴文化教育为先务,修圣庙,建崇经义塾。断案极为慎
重。当时正值郑州黄河决口,溢水浸至陈州府西数里。吴重熹调集民工筑堤防御,设
粥厂救济受淹灾民。荥泽保和寨民堤出现险情时,他站在泥淖中冒雨指挥抢护,经两
昼夜紧张抢险,终于加固了堤坝。既而转任开封知府,他审结全省重大案件,量刑准
确,无冤案亦无轻纵。任满调任江南江安粮道。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占
领北京期间,慈禧太后挟光绪帝临幸西安,吴重熹奉两江总督刘坤一之命赴西安贡献
地方,受到重用,历任福建按察使,江宁、直隶布政使,护理直隶总督、北洋大
臣,调任驻上海会办电政大臣,改授仓场侍郎,后被任命为江西巡抚,升授邮传部侍
郎,简授河南巡抚(叙述)。任职40余年,竭诚秉公,谨慎治事,不图虚名。后解职,
闲居天津。 中华民国期间, 吴重熹闭门谢客,不问政治,编辑印行《吴氏文存》、
《吴氏诗存》 、《世德录》,著作有《石莲 诗》、《文集》、《词集》、《奏议》
各若干卷。卒年81岁。

崔荣铨

崔荣铨(1904—1928) ,水湾镇崔家庄人。1919年考入无棣县第一高等小学,开
始接触新文化。1923年春,考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预科,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当时南方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北伐军节节胜利,第一师范党支部奉中共山东省委
指示,派地下党员(学生)80多人,分批化装南下。崔荣铨与挚友杨天祥乔装商人,转
赴青岛,乘船抵沪,闯过军阀孙传芳的道道关卡,于1924年春到达武汉,考入中央军
事政治学校。1927年5月,参加征讨夏斗寅、杨森,保卫武汉的战斗,表现英勇顽强。
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 调军校学生到洪山“打野外”,至则以唐生
智第四集团军三个师加以包围,经第二方面军参谋长叶剑英交涉,将这批学员编为第
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始转危为安。经过这一严峻考验,崔荣铨革命立场更加坚定。
他在家信中向家人诀别:“……中山逝世,革命未半,然势转危,竟有叛三民主义之
道者,逆潮流而动也。际此,吾侪当有抉择,非左即右,不容置疑。革命括殒命,仁
为功基。是以与家人相见无日,惟于九泉晤矣!祈祖父保重,勿为不肖恸伤……”
是时,张发奎率第二方面军“东征讨蒋”。崔荣铨随军官教导团开往九江,继而
南下参加南昌起义。后第二方面军教导团与第四军教导团合并,继续南下,开赴广州。
崔荣铨虽身患痢疾, 身体虚弱,仍顶风冒雨,跋山涉水,未曾掉队,终于1927年 10
月到达目的地,驻扎黄花岗四标营。当月27日,参加攻占黄绍竑司令部和兵工厂的战
斗,一举把桂系军阀击溃。
广州起义前夕,局势愈益恶化,教导团内部反动分子日益猖獗,一场势不两立的
斗争迫在眉睫。 遵照地下党组织指示, 崔荣铨分工争取拉拢徘徊的学员,并于12月
11日夜参加广州起义。13日起义部队撤离广州,崔荣铨间道追赶部队至花县,编入工
农红军第四师。
1928年,红四师东进,与彭湃会合。海丰战役失利后,崔荣铨随部队向陆丰转移,
在龙窝与敌遭遇,壮烈牺牲,年仅24岁。

张方墀

张方墀(1850—1928) ,字秋阳,原籍马山子乡高井村,后迁大山东村。自幼好
学,上私塾时,即酷爱经史。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中举人。
张方墀曾在大山等地从事教育工作,所教学生甚多。废科举前,在本县希贤书院
任教,教学态度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培养了很多人才。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
知县杨增辉创办东南关高等小学堂, 特聘张方墀出任堂长, 并主讲“读经讲经”、
“格致”等课目,兼及历史、训诂。
张方墀有感于无棣县志年久失修,1922年冬,他与友人韩文华集录了部分先贤文
稿,取名《无棣文征》。在此基础上,他们决心续修县志。1923年经县公署批准,召
集部分志同道合的文化界人士商议,决定成立专门机构,由县知事侯荫昌主修,张方
墀篡修,其他人分任协修、核对、采访等职务。他们多渠道筹集经费,按分工广泛征
集资料,精心研究志稿,克服各种困难,两历寒暑,于1924年冬完成初稿,又多方征
求意见,进行修改,1925年夏付印。全书分疆域、建置、学校、赋役等15个专志,内
容丰富翔实,被评为民国修志之佳本。
县志付印后, 张方墀回乡暂居。1926 年,县长李凯鹏请他到县公署做客,谈书
讲经。几个月后,又聘他到县师范讲习所担任(主讲?)国文等课目。1927年回乡,栖
居马谷山(改为碣石山)之阴,辟地数亩,遍植树木,又拟开辟菜园,因凿井不成而废。
1928年病逝,享年77岁。

张树元

张树元(1879-1934),宇少卿,无棣镇南关村人。他幼年丧父,家势败落。12岁
到天津小站投奔其姐夫王其凤当兵。王其凤亦南关人,为北洋军炮兵团长。后来王其
凤推举张树元到新建陆军德文学堂读书,未及毕业又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
第三期炮兵科。 回国后,任北洋军第五镇炮兵标标统、第十协协统。1914年7月改任
第五师师长,山东省军务帮办。1918年6 月28日任护理山东省督军,兼护理山东省长。
11月署山东督军,兼山东省长。1919年 2月免省长职,3月任山东省督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于 1919年1月在巴黎召开和会,中国代表向和会
提出“废弃势力范围”、“归还租界”、“取消二十一条”、“德国在山东强占的权
益均应归还中国”的要求被无理拒绝。消息传回中国后,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
革命运动。从5月5日起,济南各校学生纷纷组织团体,上街进行爱国宣传。张树元遵
照北洋军政府“以防鲁人效尤”的旨意,派特务四处侦探学生动向。同时广出布告,
重申劝禁,加派军警巡逻,严查街道、旅馆及城门出入。面对当局的弹压,人心愈加
激昂,学生们决议于5月7日,借省议会开国耻纪念大会之机,再行集会申张正义。张
树元得知这一消息后,特下戒严令,各街加派军警,荷枪巡逻,禁止赴会,可是到会
的仍有三万余人。与会者群情激昂,高唱爱国歌曲,决议电告北京政府“力争青岛,
法办国贼,开释学生”。张树元对此不但不予支持,反而通知教育会长许德一及各校
校长极力阻拦。 全体学生激于义愤,决定于5月10 日在南关演武厅举行大会。5月10
日这天,大雨如注,各校学生皆冒雨而出,胸前标有三角形白布旗子,上写“力争青
岛”、“誓诛国贼”、“还我青岛”等字样。学生队伍行至南门被士兵拦阻,只好折
回,借省议会为会场。会后又高举“驱逐国贼”、“还我青岛”等白布横幅列队游行。
对学生的正义要求, 当局竟毫无答复。5月 23日,山东学生开会决定,一律罢课。6
月19日和28 日,山东各界先后派出85名代表到北京请愿。 张树元得知,立即向北京
政府发出紧急 密电,密告山东民众代表行踪,同时要求各界“恳切开导,设法阻拦”。
这时期,济南《昌言报》诋毁学生运动,诬蔑学生“国家大事,无知孺子焉能过问”。
激于义愤的工、农、商、学各界1000余人,涌入《昌言报》报馆,绑起该报馆法律顾
问和经理等人,在每人背后插上写有“卖国贼xxx” 字样的亡命旗,牵到大街上示众。
第二天张树元召开军警首脑会议,决定缉捕“祸首”,同时向北京政府发出“火急”
电报, 诬蔑学生运动是“莠民啸聚”,要求北京政府“下令戒严”。北京政府于7月
25日宣布戒严, 并派济南镇守使马良为戒严司令。马良下令逮捕了朱公莲、 玉春浦
等砸《昌言报》 的领导者。8月3 日学生请愿团向张树元请愿,要求解除戒严令,禁
止卖粮给日本人,释放被捕的爱国者,张树元又与马良合谋镇压,逮捕学生 16人。8
月5日杀害3名回族爱国者,制造了“济南血案”。“济南血案”激起全国人民的公愤。
在周恩来主持下天津各学生报社联席会议决议各校出版物于8月8日一律用蓝色封面,
以哀悼被马良枪杀的山东诸烈士。 8月23日,北京、天津、山东组成京、津、鲁请愿
团,向北京政府请愿,一致要求取消山东戒严令,惩办马良和张树元。在全国舆论压
力下,手握重兵的吴佩孚也发出通电,斥责张树元“助纣为虐”,向北京政府施加压
力。1919年12月15日,山东省议会又提案弹劾张树元, 揭露他侵吞军费300万元的丑
闻。在这种情况下,北京政府不得不于12月26日下令撤掉张树元的督军职务,改任他
为北京政府将军府谦威将军。
1925年,张树元一度出任临时执政府军务厅厅长,后来段琪瑞下野,张树元也去
职,长期住在天津英租界的私邸。1933年回乡奔兄丧,翌年病逝于原籍,终年55岁。

冯安邦

冯安邦(1855—1938) ,字化民,信阳乡店子村人。幼年家贫,被县城将军庙道
士张立清收为义子,随习经文。后卖油条以辅家计。
1900年冯安邦参加当地义和团。义和团失败后,远赴山西从军。民国初年,在冯
玉祥部第十六混成旅当兵,受冯玉祥影响,渐兴民主思想,向往孙中山的民主革命,
曾说“中华民族之复兴其在兹乎! ”他为人忠厚,性格豪爽,刻苦学习军事技术,深
得士兵拥护和长官赏识, 擢升骑兵排长。1917 年张勋复辟帝制,他随冯玉祥在马厂
誓师西征,讨伐逆贼,首先攻入北京城。1921年,冯安邦随冯玉祥部入陕讨伐军阀陈
树藩, 以战功晋升工兵连连长,次年升为营长。1926年9月,冯玉祥于绥远五原誓师,
就任国民联军总司令,冯安邦奉命留守宁夏,训练部队并剿抚甘宁一带地方武装。他
夙兴夜寐,训练精勤,为前方国民军补充了大批训练有素的士兵。论功擢升第十六师
四十八旅旅长, 转第三混成旅旅长。1927 年,任第二十八师师长,调任第二十二师
师长,兼代宁夏省政府主席。
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冯、阎失败。冯安邦部被蒋介石编入孙连仲第二
十六路军,任第二十七师第八十旅旅长,驻防山东济宁一带。次年年初冯安邦随二十
六路军开往江西“围剿” 红军。同年12月,二十六路军17000余人在宁都起义加入红
军。 孙连仲整编所部,冯安邦出任新建第七十四旅旅长。1932年8月,升任第二十七
师中将师长,率部驻守乐安县。1934年,奉命到湖北“围剿”湘鄂边区红军。翌年10
月调往江苏淮阴一带整训。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冯安邦誓与日军血战到底。他
说“杀敌报国,此其时也,贪生怕死、保守实力者非炎黄子孙,实国民革命军之败类!”
当即上书最高军事当局, 要求上阵杀敌,保卫国土。是年7月29日,冯安邦奉命率部
北上,布防于北平(今北京市)以南琉璃河一线,阻击沿平汉线南侵的日军。日军川岸
文三郎第二十师团连日猛攻冯部阵地,冯安邦指挥部队顽强抗击,完成阻击任务后,
于9月18日转移至石家庄休整。 在此期间,第二十六路军扩编为第二集团军,冯安邦
升任四十二军中将军长,兼二十七师师长。10 月10日川岸文三郎第二十师团及第一O
八、 一O九师团各一部攻占石家庄,沿石太铁路西犯,妄图配合从晋北入侵的日军一
举攻占山西。10月14日冯安邦部奉命到达娘子关阻击西犯日军。日军主力向娘子关阵
地轮番进攻,冯安邦率部拚杀,坚守阵地一月有余,歼灭日军1200余人,击毙日军大
佐鲤登行一、 大队长中岛力男,缴获山炮二门。11月9日,太原失陷,冯安邦率余部
转往河南许昌一带整补。
1938年3月日军矶谷廉介第十师团直扑台儿庄, 鲁南形势吃紧。蒋介石急调第二
集团军星夜增援鲁南。 当时冯安邦部第四十二军补充训练尚未完成,便于同月18 日
开往台儿庄前线。冯安邦根据战斗需要,迅速完成兵力部署,27日晨指挥所部同日军
交火。激战中敌人战车肆虐,双方反复争夺,每座房屋都争夺几次。冯安邦激励官兵
“誓死报国,无命勿退”,全体官兵赴死争战10余日,拖住了敌人,为外围中国军队
主力歼灭敌人赢得时间。台儿庄会战后,冯安邦获“青天白日”勋章一枚。是年9月,
冯安邦率部转战大别山,在鄂豫皖边区小界岭一带扼守要隘,抗击日军,恶战40余日,
日军终不能越阵地一步。 10月冯部奉命转移,11月初抵达襄阳,整顿军队,准备再
战。3日遭日军空袭,冯安邦指挥部队疏散隐蔽,
被炸弹炸伤,当日殉国,时年54岁。
冯安邦遗体安放在襄阳城南周公庙附近的烈士塔中。赣南永丰、江西慈利、鄂北
应山等地人民听到噩耗,均筑“化民桥”表示纪念。

刘景祚

刘景祚(1913-1939) ,原名天庆,佘家巷乡王家庄人。自幼勤奋好学。1928年第
一高等小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惠民县省立四中。1932年后在本县门家道口、程
家庄任小学教员。他忠于职守,治学严谨,在认真教好各门功课的同时,经常对学生
进行反帝爱国教育。他对学生关心爱护,对穷苦人家的学生经常解囊相助,深受学生
及家长的尊敬。
1936年12月,刘景祚积极参加友谊读书会活动,带头献书,捐资购书。1937年夏,
经李援介绍, 加入中国共产党,筹建中共石庙村支部,任组织委员。是年 10月参加
无棣县民众抗日游击大队。1938 年2月,第三十一游击支队解放无棣城后,刘景祥毅
然用家中积存的300元钱买了一支匣枪, 参加第三十一游击支队,在政治部任警卫员
兼突击队指导员。
1938年7月, 刘景祥奉派到冀鲁豫省委党校学习一个月,结业后分配到东光县工
作,先后任东光县工委书记、县委书记,11月调任德平县委书记。他集中抓党的组织
建设、创立革命武装,开展抗日宣传动员工作,为抗日斗争作出重大贡献。
1939年10月,刘景祚调任临邑县委书记。为动员和组织群众开展武装斗争,他东
奔西走,与各村地下党组织联系,扩大抗日宣传,组建抗日武装。11月,他到城西十
二里庄参加会议时,与伪军遭遇,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8岁。

傅洁臣

博洁臣(1917-1940) ,又名文沐,化名王哲,佘家巷乡王官庄人。傅洁臣敏而好
问,成绩优秀。在惠民县省立第四中学上学时,接受马列主义教育。
抗战爆发后,经父亲允许,用300元钱买了一支手枪,加入县民众抗日游击大队。
1938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武装攻克无棣城后,傅洁臣参加第31游击支队,任连
指导员。后被派往南皮抗日军政干校学习,结业后分配到庆云县任战委会组织部长、
三区战委会主任等职。
1939年3月, 傅洁臣调任无棣县委宣传部长。他在自己家秘密安设油印机,亲自
刻印宣传品,宣传党的主张,鼓舞群众抗日救国。同时,发展党员、壮大队伍,仅在
本村就发展傅文华、刘廷勋等6人,并动员傅文华等4人加入八路军。
1940年3月, 在党组织及抗日武装均受巨大损失的险恶环境下,傅洁臣受命代理
无棣县委书记,7月份正式任职。其间,他创建开拓了四区抗日根据地,举办训练班,
培育出近百名基层抗日干部。他还在家中建起秘密交通站,由叔父傅玉宝、堂弟傅文
彬担任交通员,传递文件,护送干部。当时,王官庄盘踞着一支土匪部队,傅洁臣派
王立阶等打入土匪部队内部,进行分化瓦解,说服教育,争取19人参加了八路军。
1940年11月29日拂晓,傅洁臣带领手枪队参加地委会议返回途中,在单家屯遭日
军包围,身负重伤,壮烈牺牲,年仅23 岁。

石景芳

石景芳(1914-1942) ,名玉琮,水湾镇刘风台村人。1928年入无棣县第一高等小
学读书。1930年考取惠民县省立第四中学。1933年他作为学生自治会领导人之一,领
导学生反对学校当局侵吞文渊楼(图书馆)建设基金和学生赔偿金(学生使用校具押金),
遭国民党惠民县政府拘捕,勒令退学。次年春,转北平宏达中学就读。
1935年,日本侵略军进逼华北,石景芳辍学回乡,执教无棣县小山街(今属河北省
海兴县) 短期小学。1936年春,与关星甫、于梅仙等人创立友谊读书会,并秘密组织
山东各界救国联合会鲁北分会, 联络抗日志士。193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8月
间与关星甫、于梅仙、冯景恩等人组织抗日救亡会,与关星甫分任正副会长。不久,
抗日救亡会因揭发国民党无棣县政府官员走私日货,被国民党无棣县党部控告到省,
诬为“聚众闹事”,定为“非法组织”,勒令解散。石景芳等遭通缉,抗日救亡会转
入秘密活动。 1937年9月,中共无棣县委员会正式成立,石景芳任县委书记。10月下
旬,国民党无棣县政府慑于日军南犯,由县城迁至水湾村,准备出逃。石景芳抓住时
机,与张荣亭、徐尚武等人以无棣小学教员联合会的名义,发动300名小学教员签名,
向国民党无棣县政府县长朱康济索要教育基金。经过交涉,迫使国民党县政府交出教
育基金2400元,石景芳又变卖部分家产,购置步枪20支,组成一支近三十人的队伍,
定名“无棣县民众抗日游击大队” ,石景芳任教导员。1938年3月,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敌后第31游击支队攻占无棣城,石景芳率无棣县民众
抗日游击大队加入该部, 编为第二十一路军,转战乐陵、庆云等地,7月任改编后的
第31游击支队政治特派员。
1938年8月, 冀鲁边区委派石景芳开辟东光县抗日根据地。他赴任后迅速加强中
国共产党在东光县的组织,制定建立东光县抗日民主政权方案。10月初,经冀鲁边区
军政委员会批准,东光县抗日民主政府正式成立,石景芳任县长。他就职后组织教导
队,培养军政干部,整顿乡村政权,团结各阶层共同抗日。东光县除县抗日民主政府
领导的抗日武装大队外,还有八路军冀中军区收编的“津南抗日自卫军独立第2旅”。
这支队伍成分复杂,未来得及彻底改造。1939年初,东光县政府缉私人员查获一起贩
毒案, 在押犯中有“2旅”人员,潜藏在该部的伪顽特务趁机制造“县政府欺压2旅”
的舆论, 挑动部分官兵两次持枪大闹东光县抗日民主政府, 强行索人。石景芳耐心
向“2旅” 官兵说明因由,制止了不幸事件的发生。事后他又协助八路军东进抗日挺
进纵队司令员肖华对“2旅” 进行彻底整编,镇压了阴谋叛变投敌分子,充实了一批
共产党员领导骨干,更名为“冀鲁边区运河支队”。
1939年3月,石景芳调任鲁北行政委员会主任。5月该机构撤销,改任冀南区第六
督察专员公署专员。 1941年2月,中共冀鲁边区党委成立,冀南六专署改称冀鲁边区
一专署, 石景芳仍任专员。是年7月,冀鲁边军区成立,他兼任第一军分区司令员。
当时日伪正全力推行“治安强化”运动,石景芳领导一分区军民,开展保护林木和青
纱帐的斗争,并配合主力部队打开了与清河区的通道,使冀鲁边与清河两游击区连成
一片。1941年秋,一专署机关在东光县大柳树张村遭日军袭击,形势十分危急,石景
芳亲自带一班战士顶住日军的进攻, 使 机关人员安全转移。为巩固抗日民主政权,
他不断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贯彻宽大与镇压相结合的除奸政策,推行合理负
担, 深入开展抗日爱国教育。南皮县桃园村有股地主武装,其头目异常刁顽,绰号
“桃园猴“, 县大队几次攻打未能奏效,只掳到他的小少爷,遂以此作为抵押,要
挟他捐献50支枪。适逢石景芳到南皮县视察,便指示南皮县抗日民主政府“对小孩要
关心爱护,应利用关系疏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南皮县抗日民主政府照此办理,
终于使“桃园猴”转变立场,为抗日做了些有益的工作。
1942年6月, 日军集结两万多人对冀鲁边区进行空前大扫荡,形势迅速恶化。国
民党山东省独立保安第六旅旅长张子良趁机派人借同乡叙谊拉石景芳“归顺”,他断
然拒绝,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中华民族抗战已到了最困难的时刻,但黑暗即将过去,
胜利就在前面, 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好为抗日而献身的准备!”6月18日,石景芳与地
委机关干部及警卫连百余人在东光县大单家村一带被四路“扫荡” 的日军包围。 19
日晚,石景芳决定组织突围。等掩护群众向漳卫河南岸转移后,所有路口已被日军封
锁。他只得改变计划,顺原路边打边撤。退至寺后杨村附近,石景芳中弹负伤,他忍
住剧痛,继续指挥战斗。到达赵家柳林村东时,他率领的干部战士已大部牺牲,子弹
也 快打光,遂与蜂涌而上的日军展开肉搏,壮烈牺牲,年仅28岁。

徐尚武

徐尚武(1912-1943),原名徐荣耀,信阳乡大庄村人。8岁入本村小学读书,1930
年考入山东省无棣县师范讲习所,1933年毕业后在店子等村任教。1937年参加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敌后第31游击支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继而出任庆云县战争动员委员会宣传部长和锄奸部长,次年调任临邑县抗日民主政府
县长。当时县境局势混乱,恶霸、土匪、汉奸纷纷纠集武装,一时山头林立,各霸一
方。 徐尚武在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5支队的配合下,铲除汉奸势力,瓦解土匪
武装, 建立临邑县大队。 1941 年10月, 任冀鲁边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1942年
6月,日伪军对冀鲁边区进行大规模“扫荡”,环境急剧恶化。9月,冀鲁边军区为加
强二军分区的领导力量,派八路军115师教导6旅副旅长龙书金兼任第二军分区司令员,
徐尚武改任副司令员。 翌年1月,日军从济南、德州、惠民等地抽调兵力对冀鲁边区
第二军分区实行“铁壁合围”。17日,地委及二分区在平原、禹城、陵县、临邑边界
的张士府村召开县团级以上干部会议,遭日伪军8000余人包围。经激战,胜利突围。
23日,第二军分区领导机关再次被困,后脱险。25日在临邑城南王家楼附近又与日伪
军大部队遭遇, 徐尚武亲率50名战士, 掩护机关和群众转移,毙伤日伪军200余人,
终因寡不敌众,与50名战士壮烈牺牲。年仅31岁。

张玉梅

张玉梅(1918-1944) ,大杨乡便宜店村人。其父张瑞亭是一位富有爱国心的开明
人士。 张玉梅8岁上小学,学习非常用功,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班上一位同学,
因家庭困难缴不上学费,拟中途辍学,张玉梅拿出自己省吃俭用积攒的零钱,替这个
同学缴上学费,使他坚持念完高小。1933年,张玉梅考入庆云县中学,在共产党的教
育影响下,成为学校进步学生中的活跃分子。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中
学毕业,任无棣县大屯村小学教员。任教期间,积极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马列主义
教育,联络进步群众,发展党员,建立大屯党小组。
1937年“七七”事变后,张玉梅毅然放弃教学,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民众
抗日救国军。跟随部队在冀鲁边区与日伪军作战。他沉着勇敢,立下不少战功。
1939年,张玉梅任沧县县委书记。1940年10月,调任盐山县委书记。他认真执行
上级的有关指示,领导群众反抗日伪军的大“扫荡”。同时,积极发展党的地方组织,
深入农村动员进步青年参军,把一批批有志于抗日救国的热血青年输送到部队,党组
织也得到很大发展。由于经常在野外过夜,吃凉干粮喝凉水,张玉梅得了严重的肠胃
病, 患有一身疥疮,身体十分瘦弱。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情绪。1943年10 月,组织
上见他病情不断加重,决定让他去清河区住院疗养。张玉梅再三向组织请求留下。组
织上同意他的请求,改任他为县委副书记。盘踞在无棣县的国民党独
立保安第六旅旅长张子良几次写信劝张玉梅回原籍,并以官禄相许,张玉梅回信总是
大骂张子良是卖国求荣的汉奸、祸国殃民的败类。
1944年2月16日下午, 张玉梅接到通知到军分区参加会议。他派人通知了住在附
近村子的几个同志后,当晚召开孚家庄子党支部会议。不料被该村敌人“地下线”发
觉,报告给盐山县的伪警备队。17日拂晓,敌人包围了村庄。张玉梅在向古城赵村转
移时,遭敌人伏击,不幸牺牲,年仅26岁。

王玉琢

玉玉琢(1916-1944),化名娄剑锋,西小王乡小屯河南村人。1937年“七七”事
变后,惠民县省立四中停办,王玉琢失学回家。他目睹日军侵华罪行和国民党政府的
倒行逆施,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不顾国民党县政府的严密控制,
积极开展地下活动,奔走全县,宣传党的抗日救亡主张。曾南下清河镇,说服准备南
逃的四中同学留下,参加抗日斗争。他的祖父、父亲都积极支持他的革命活动,他家
成了党的秘密联络点。
1939年春,他被任命为五区区委书记。不久又被派赴良户庄,与杨志诚开辟四区
抗日根据地,创建区中队。同年7 月,无棣县第二届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他又调回五
区任区长。 1940年3月,四区区中队与县特务大队合编为县武装工作大队,他任指导
员。1940年下半年,形势恶化,为保存革命实力,边区党委指示县大队将大部分人员
编入八路军冀鲁边区部队。为了斗争需要,他又同杨志诚在四区组织起一支手枪队。
1942年2月无棣县委重建后 ,他配合县委书记张晨光、县长王景峤再次组建起一支县
武装工作大队,并任副政委。当时日军纠合国民党保安六旅,抢占战略要地,修炮楼,
挖封锁沟,筑军用公路,采取“铁壁合围”、“拉网”战术,对抗日根据地步步进逼,
分割蚕食。王玉琢针锋相对,在人民群众掩护下,凭借濠沟和青纱帐,与日、伪、顽
军积极开展斗争。
1943年7月邢仁甫叛变,无棣形势又趋恶化。县委、县政府奉命撤销,领导人员
相继调离。县大队奉命与新海县大队合并,王玉琢任新海县委委员、县大队副政委,
带领部队化整为零,在原地坚持战斗。1944 年1月,王玉琢随新海县大队编入回民支
队五大队,任政委。
1944年6月小麦黄熟季节,国民党六旅倾巢出动,到边区抢粮, 其一团一营李明
轩部预计于3日抵达大齐周务村。 为了保卫麦收,王玉琢亲率李子明排从小山赶赴大
齐周务打伏击。准备乘李营不备,给以重大杀伤,终因众寡悬殊被包围。王玉琢带领
全排干部战士坚持到天黑,利用夜幕向西突围。他亲自断后,边打边撤,不料右胸中
弹,不能行走。在紧急关头,他命令警卫员带上他的手枪、钢笔、文件包迅速撤离,
自己只留下两个手榴弹以防不测。后因伤势过重,神智昏迷,被俘。
王玉琢身陷囹圄,忍着伤口的剧痛,痛斥国民党的卖国罪行。并庄严宣告”我们
共产党人,头可断,血可流,革命气节不可丢! 我活着不吃‘驴’(旅)饭,死了不穿
‘驴’衣!”使张子良束手无策。1944年6月25日,被秘密杀害于信阳城外,年仅28岁。

刘绍堂

刘绍堂(1900——1944),字化南,水湾镇刘风台村人。儿童时期就读
于本村私塾, 17 岁考入无棣县第一高等小学,20岁考入阎锡山办的山西省学兵团,
期满转入军人深造部学习三年,毕业后任上尉副营长。至 1929年(从哪一年至?),
先后在阎锡山部队任营长、团长、少将旅长兼包头市城防司令等职。
1930年阎、冯、蒋中原大战,阎军失败,阎锡山逃往大连,通电下野后,刘绍堂
改任山西省政府少将参议。
1931年阎锡山重回山西,刘绍堂出任独立第三旅第六团上校团长。他以本团名义
成立“初级干部训练队”,亲任队长,对全团班排长进行艰苦的实战训练。训练队共
办三期,1934年结束。通过训练,有效地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刘绍堂部多次与日军作战,他训练过的班排干部充分发挥
了作用。是年冬,刘绍堂部在山西灵邱与日军初次交锋。面对上有飞机、下有火炮、
装备精良的日军,全团将士毫无惧色,虽伤亡惨重,仍前仆后继,坚守阵地。三营坚
守某高地, 同日军展开激战,最后弹尽粮绝,只剩营长1人,硬把阵地守住,直到增
援部队赶到。
刘绍堂治军执法甚严,对违犯军纪者坚决惩处。1937年冬,部队经过汾阳时,他
听说士兵有抢劫行为, 便亲率4名卫兵赶到村头挨个检查,见有抢到自行车、皮鞋等
物的立即枪决,连毙7人,使其他士兵闻风胆寒,不敢妄为。
1937年底,刘部转至隰县石口镇整编,刘绍堂升任第二O五旅少将旅长,1939 年
升任第三十八师少将师长,1940年升任第十九军中将军长。后因病离开部队到山西吉
县窑渠镇县底村休养,1944年9月患脑溢血病逝,时年44岁。

丁洪泽

丁洪泽(1913-1945) ,宇润生,河沟乡小马家村人。1934年考入曲阜县省立第二
师范,在二师共产党组织的引导下,接触马列主义,他订阅《生活杂志》、《星期周
刊》等进步刊物,并认真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1935年,积极参加二师的罢课斗
争,声援北平学生“一二·九”爱国运动。
1936年9月, 丁洪泽任商河县龙桑寺乡农学校教务长。他通过原二师同学李福如
(李健) ,接触中共鲁北工委负责人赵明新,并于1937年3月,由赵明新介绍,加入中
国共产党。 是年8月,中共商河县委员会成立,丁洪泽任中共商河县委书记。他带领
县委一班人,深入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积极动员群众,组织抗日武装,阻击南侵
的日本侵略军。
1938年3月,丁洪泽参加鲁北特委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敌后第 31
游击支队, 任支队政治部总务科长。是年9月,31游击支队改编为八路军平津支队,
丁洪泽转地方工作,任庆云县委(对外称“平津办事处”)书记。为推动抗日救亡运动
的广泛开展,他与县长周砚波、组织部长于梅仙举办抗日教师训练班,并亲自授课,
参加培训班的300余名知识分子,大部分成为抗日骨干。
1939年初,日军攻占沧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圣佛寺。丁洪泽于困难关头受命担任
沧县县长,他与县委书记张玉梅一道整顿党的组织,重建县大队。1940年,他率领这
支抗日武装在孙庆屯伏击40多名日军,当场击毙20多名,振奋了抗日军民的士气。还
相继组建起六个区的抗日政权,恢复并扩大了抗日根据地。他认真贯彻党的统一战线
政策,及时纠正除奸和减租减息中的“左”倾错误。沧县开明士绅杨苏朋、杨大生经
过他的教育,先后走上革命道路。杨苏朋用自己开的小医院,救护抗日伤病员,后来
这所小医院发展成冀鲁边区的后方医院; 杨大生担任县大队副大队长,后任一军分区
参谋长。
1943年8月,丁洪泽调任商惠县县委书记兼独立营政委。他亲自率领独立营,活
动在敌人占领区,白天做群众工作,夜间袭扰敌人。
1944年春,丁洪泽认真贯彻上级党委的指示,利用战斗间隙,开展整党活动。他
组织县委成员,学习《整顿党的作风》,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增强团结,提高
战斗力。是年夏,敌伪抽调兵力进攻抗日根据地,他利用敌军后方空虚之机,率领独
立营突袭大田家日伪驻军,并乘胜烧毁了另一个敌军据点。同年秋,乐陵县伪警备大
队长何树茂率伪军八个中队700余人, 路过商河边境。丁洪泽抓住战机,率部猛袭,
追击 70余华里, 将其全部击溃,缴获机枪6挺,长短枪300余支,战马10余匹。他利
用敌人的武器, 装备独立营及各区中队, 恢复商惠公路以南的根据地,荣获军分区
“一日打三仗,仗仗都漂亮”的嘉奖。
1944年10月, 丁洪泽化名赵元明, 调任商惠济三边县县委书记、县大队政委。
1945年2月2日,他率县大队进攻李茂庄日伪军,遭日军“三角部队”包围,丁洪泽虽
身受重伤,仍沉着镇定地指挥部队突围。陷入重围后,毅然举枪自尽,年仅32岁。

张鸣岐

张鸣岐(1875—1945) ,字坚白,一作健伯,号韩斋,车镇乡段家村人。1894年
(清光绪二十年)中举人,次年会试落选,留南学读书。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就
馆于广东布政使岑春煊家, 因代拟的奏折深受光绪帝嘉许, 得到岑的器重。1900年
(清光绪二十六年) 岑春煊改授甘肃布政使,张充幕僚。此后岑春煊又相继出任陕西
巡抚、山西巡抚、四川总督,张皆在左右运筹,号“智囊”,遂被保举为候补道。岑
说:“坚白与我,同而不异,可做耐久朋。”1903 年(清光绪二十九年)4月,岑春煊
署理两广总督,张鸣岐被命为总文案,兼管两广学务处,继而又兼管练兵处。1904年
5月, 广西民变蜂起,岑入桂督师镇压,张随行,总理两广营务处,兼充广西巡抚李
经羲的幕僚,并得李的保举,任广西太平思顺道道员。次年,岑又荐张署理广西布政
使。1906 年(清光绪三十二年)12月,清廷任命张鸣岐为广西布政使,署理广西巡抚,
翌年实授。张在广西,一面指挥提督龙济光、总兵陆荣廷等镇压民变,一面大举推行
所谓“新政”,一时朝野颇著虚名。
1910年(清宣统二年),署粤督袁树勋地位动摇,张鸣岐又遇到晋升良机,但岑春
煊因与首席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不合,失势下台,张遂另寻门径,通过李经羲向奕劻
报效大量钱财, 得署理两广总督。 岑对此愤恨异常, 从此与张鸣岐结下怨隙 。
1911年4月, 署广州将军孚琦被刺身亡,清廷命张兼署广州将军,接着又实授两广总
督。此时他获得同盟会即将在广州举行起义的情报,立即与水师提督李准等会商,派
出大批侦探, 抽调防营入城,实行戒严。4月12日广州起义爆发,黄兴率队攻破督署,
张丢下老父妻妾,越屋翻墙逃至水师公所,指挥清军反扑。起义失败后,经张鸣岐下
令杀害的被俘革命党人有林觉民、喻云纪等43人。响应起义的顺德民军,也遭到镇压。
随之,张鸣岐奏调桂军入粤,一方面遏制声势显赫又自成系统的李准,加强对军队的
控制,另一方面大肆镇压, 残害百姓。8月,张鸣岐与李准的矛盾激化,张准备上章
参劾李准,将其除掉。10月武昌起义爆发,广东革命党人闻风而起,李准暗中与其联
络,试图反正。张鸣岐见军心动摇,危局难挽,被迫于 11月5日宣布广东独立。经绅
士提议,推举张鸣岐为临时都督。张避而不就,潜逃至沙面租界,转乘英舰去香港,
不久又逃往日本。
袁世凯执政后,张鸣岐回北京闲居,挂名高级顾问。1913年10月,出任广西民政
长,会办广西军务。1915年7月改任广东巡按使。同年底,他窥知袁世凯有称帝野心,
遂与广东督军龙济光上表劝进,被封一等伯。护国战争爆发后,龙军败北,陷入困境。
1916年5月,护国军成立军务院,岑春煊出任代理抚军长。龙请张为说客, 找岑通融,
结果大受冷遇。从此,他脱离政界,隐居上海法租界。南京国民党政权建立后,张移
居天津租界,笃佛长斋。
1937年12月, 张鸣岐参加汉奸王揖唐等发起的中华佛教会。1942年3月,充任伪
华北政务委员会咨议委员。1945年 3月,与王揖唐、殷汝耕等发起“乙酉法会”,祈
祷“大东亚战争之必胜”9月15日,张鸣岐病死天津,终年70岁。

张子良

张子良(1902—1945),名心田,马山子乡大梁王村人。10岁进本村私塾,20岁济
南师范毕业。在大吴码头第二高等小学教书,兼无棣县劝业所职员,后到利津、文登
教书,不久回无棣县任埕口、下洼商会会长。他利用担任商会会长职务之便,广交无
棣县上层人物,被国民党县党部吸收为国民党员。
1929年1月, 国民党无棣县党部改组,张子良任常务委员。1932年,由于国民党
内部派系之争,张子良被免职,次年复任。
1937年“七七” 事变后,无棣县民众纷纷组织抗日团体。6月,国民党无棣县政
府成立“无棣县抗敌后援会”,共产党员冯景恩等亦发起组织“无棣县抗日救亡会”。
张子良不满共产党人的行动,在全县小学教师大会上宣布抗日救亡会非法,并向国民
党山东省政府状告抗日救亡会的发起人,宣布通缉冯景恩等。10月,国民党无棣县政
府瘫痪。11月,张子良以国民党县党部的名义,通过新任县长薄益三,取得山东省第
五特派员公署特派员刘景良的支持,以辛集杨虎臣的西北民团为基础,开始在六个区
组建民团。随后他又依靠在各区的国民党员把各区民团统编为“无棣县抗敌自卫团”。
1938年2月初, 张子良以无棣县党部的名义函召乐陵、盐山、新海、庆云等县民
团领导人,聚会无棣县小泊头镇,宣告成立“五县民团联合指挥部”,张子良任联合
指挥部总务股股长。同月24日,共产党领导的第31游击支队收复无棣县城,无棣县民
团总部迁址无棣城东南关。 4月,张子良接受中共联合抗日的主张,表示拥护《抗日
救国 十大纲领》,无棣县抗敌自卫团张子良部被改编为31游击支队第六路军。6月,
无棣民团指挥杨虎臣病死,无棣民团归张子良指挥。于是,以张子良为首的无棣民团
从 31游击支队分裂出去。9月,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派省政府保安处处长宁
春霖到无棣点编武装,张子良、冯立纲等将原抗敌自卫团全部清册交给宁春霖,宣告
成立“山东省独立保安第六旅”,辖两个团,共计2030人,张子良任旅长,旅部设在
无棣城东关。六旅官兵成分复杂,军事素质差,张子良从点编团中请马振儒任军事教
练,11月开始在东南关马家店分期分批整训连、排以上军官。同时,通令各区征兵、
买马,扩充武装。他还在部队内部大量发展国民党员,在司令部、团部、营部、连队
均设国民党专职党务干部,以严密控制部队。
1939年1月初, 冀鲁边军区派政治部主任符竹庭到国民党保安六旅作统战工作。
张子良再次接受共同抗日主张,签订“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协定,同意中共派人到
保安六旅工作。是月下旬,日军由阳信方向进犯无棣城,张子良派一团在大马家村南
(今无棣镇大马家村)阻击日军,交战不利,撤出战斗,无棣城被日军占领。日军从下
半年开始在车镇乡、埕口镇等地安设据点,“扫荡”、追击张子良部队。张子良为保
存实力,命令各营白天潜伏,晚上游动,避免同日军直接交战。此时保安六旅由原来
的 2个团、6个营、18个连队扩大到8个营、28个连队。保安六旅兵力的扩充,受到国
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的赞赏,为此赠张子良鲁北行政区第五专员公署主任一职。
张子良任职3个月后, 因省主席换人,第五专员公署统辖区域缩小而辞职。张子良部
队先后在信阳、白杨、张虎店、什坊店和大山等地同日军交战20余次,高白杨一战损
失一个营,大山街战斗冯立纲部战败而走。1940年初,张子良命令部队化整为零,允
许士兵脱下军装,藏起武器,潜伏农村。张子良则带领部分武装隐驻在崔、刘、谭、
杨一带偏僻村庄,此后又只身到天津,藏在早年结识的一个商人家中,武装暂由冯立
纲等人指挥。不久张子良到无棣,招募新兵,旅部迁驻大王庄,既而以大王庄为中心,
圈定11个村子,修筑“北大城”。
1941年初,日本向华北增兵,加强对中共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同时对国民党
采取诱降政策。张子良根据蒋介石“溶共、限共、反共”的方针,把派驻保安六旅的
中共代表符竹庭赶出去,秘密杀害在保安六旅二团工作的中共党员赵玉林。1月12日,
保安六旅傅凤林部包围驻守大赵村的中共三区武装,中共三区区长、区中队长冯景恩、
区委书记王宝彦等7人被俘。 3月,六旅作战参谋马振儒带兵200余人,攻击住宿帝赐
街的八路军115师教导 6旅。 张子良在围追堵截中共武装的同时,接受日军驻无棣指
导官村尚的劝降信,在北大城同日军签定“互不侵犯、共同剿共”的协定,完全放弃
对日作战,伺机同中共武装制造摩擦。是年夏,张子良重建西北团,并派孙晋臣部在
中共四区抗日根据地南部魏家庄安设据点,监视中共武装的活动,试图把八路军挤走。
1943年初,张子良武装进攻庆云县茂杨、梁家和坡庄的中共驻军,杀害八路军战
士10余人。 3月,张子良将保安六旅二团二营改编成“经济游击大队”,国民党无棣
县党部书记长张守廉任大队长,少校参谋马振儒为副大队长,在各区、乡建情报站,
各村建情报点, 监视中共活动,搜捕共产党人。是年7月,张子良利用叛徒邢仁甫、
邢朝兴等提供的情报,先后破坏20余个中共地下交通站,杀害六区区委书记孟德全等
30余人。是年秋,六旅司令部由北大城迁驻信阳城。冬季,日军“扫荡”新海、盐山
交界区域的中共武装,张子良派兵封锁马颊河,以防中共武装向南突围。
1944年6月, 国民党保安六旅李明轩部在齐周坞包围中共抗日武装回民支队第 5
大队, 大队政委王玉琢被俘,既而被杀。是年冬季保安六旅姜学孔部到赵集等12 村
催讨粮款,掠夺现金17万元,杀中共家属7人。
1945年春,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无棣邻近各县伪军纷纷溃逃, 寻
找靠山。张子良趁机收编无棣艾传圣部、庆云撒跃林部、吴赞训部、盐山高振腾部、
阳信程汇川部、 沾化牟松山部,共计 1800余人,并多次派兵攻击中共武装,限制其
在无棣发展。2月,派兵进攻庆云四区八路军驻军。5月,派出2300余人迎击八路军刘
贤权部,阻止其进入无棣腹地。6月,张子良部改用“冀察战区挺进第十纵队”旗号,
张子良任少将司令。不久日军向铁道沿线集中,张子良乘机进驻无棣城。
张子良进无棣城后, 下令催征民夫,加固城防,以防中共武装进攻。是年9月16
日在八路军杨国夫部解放无棣的战斗中溃围外逃,被击毙,时年43岁。

冯立纲

冯立纲(1903-1947),名宝常,水湾镇谷家庵村人。3岁母亡,跟祖母长大。1921
年,考取山东省立模范职业学校。毕业后在县劝业所任劝业员。1927年,经阎实甫、
张明青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后先后任建设科第四科技术员、平民工厂厂长。1933年
被选为县党部监察员。1937年10月,国民党县政府溃散,冯立纲回乡被推为二区自卫
队队长。 1938年4月,县自卫团接受中共领导的第31游击支队收编,二区自卫队被编
为第五路军。 不久又分裂出去,投靠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9月,点编为山
东省独立保安第六旅,冯立纲先后被六旅旅长张子良委任为二团上校团长、鲁北行政
区第五专区保安司令部上校副司令。1940年,冯立纲派秘书张梦占在埕口镇与日本侵
略军订立“互不侵犯、共同防共”的协定,多次向日军传递文件、提供情报,并与日
军配合作战,夹击八路军。为镇压抗日军民,冯立纲专门豢养了一批凶残暴戾的杀手,
并在信阳城外预先挖好深坑,专供活埋过往行人中的可疑分子,名曰“张口等“。经

批准、示意杀害的抗日军民及无辜群众多达200余名,其中共产党员11 名。冯立纲率
部到小屯村搜刮钱粮时,因刘梦梅、刘步泰抗款不纳,竟残忍地将二人杀害。1944年
10月,冯立纲抓获共产党员高宝镜,立即指示部下将他活埋。1945年6 月,保安六旅
改编为冀察战区挺进第十纵队, 冯立纲任上校副司令兼第二支队支队长。同年9月,
无棣城解放时被俘。经渤海军事法庭审判,依法判处死刑,1947年在惠民县伏法。

刘天祥

刘天祥(1919-1949) ,西小王乡陈庄子人。1936年考入无棣县立师范学校。193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动员20 名同学组成“抗日宣传队”,利用集日在城关、
大庄、车镇、店子、水湾等地进行抗日宣传。“七七”事变后,无棣县立师范学校停
办,刘天祥回到家中继续进行抗日救国宣传。
1938年,他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31游击支队,任三路军少先队指导员。1943
年调商(河) 惠(民)独立营任教导员,在商(河)、惠(民)、庆(云)、盐(山)边区一带
开展抗日游击战。 1945年秋,商河县城解放后,该营调到乐陵县改编为10纵10 师11
团第2独立营, 刘天祥任教导员。此时,日军虽已宣布投降,但平原、禹城等县城仍
被日军占据, 在解放平原县城时,刘天祥指挥2连担任主攻,先用炸药包炸开县城南
门, 然后借烟雾弥漫之机,打进县城,俘获600多名守城日、伪军。这次战斗,缴获
敌人迫击炮3门,机枪6挺,长短枪不计其数。打开平原、禹城后,他们将铁路切断,
使日军一列满载军需物资的火车被迫停在平原县的二郎庙车站。刘天祥率部将其包围,
俘虏守护火车的全部日军,缴获车上的弹药、被服、食品等物资。1946年初,刘天祥
提升为11团副团长, 先后率部参加周村、张店战役。年底,又提升为 86团团长,他
亲自参加和支持研制的枪弹筒、用82迫击炮抛射炸药包、挖猫儿洞均获成功,对攻坚
作战、保存部队有生力量起了重大作用。第二野战军曾请他去举办培训班,向全军推
广, 受到刘伯承、邓小平等首长的表扬。1948年9月,刘天祥部参加济南战役,11月
又参加淮海战役。1949 年2月,86团改编为第三野战军28军 84师251团,刘天祥仍任
团长。他带领全团参加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在打吴淞口时,刘天祥指挥该团用人扛
着榴弹炮打坏国民党海军两艘军舰,俘虏舰上的国民党官兵。
1949年10月, 刘天祥代理第三野战军84师副师长,指挥第一梯队12000多人,进
行金门岛登陆作战。 2日拂晓,他率领部队冒着敌人的炮火,趁潮期分三路一齐攻上
金门岛,与国民党李良荣兵团展开激烈战斗。李良荣兵团节节败退,溃不成军,刘天
祥部也伤亡很大。 在关键时刻,国民党胡琏兵团1万多人,在向台湾撤退时,经过此
地,伙同李良荣余部,进行反击。刘天祥部在缺乏船只,落潮后大陆部队又无法增援
的情况下, 孤军作战3天3 夜,几次突围均告失败。后隐蔽在金门岛上的小山沟里,
忍饥坚持了3、4天,被国民党搜山部队包围,激战中,刘天祥腿部中弹,被国民党押
送台湾杀害,年仅30岁。

张新铭

张新铭(1886—1952) ,字仁甫,水湾镇高家村人。幼读私塾。1931年在天津北
塘任教师,接受共产党的教育。
1938年2月, 中共领导的第31游击支队解放无棣城后,张新铭应邀参加各界人士
座谈会,商讨成立抗日民主政府事宜。
1939年初,他任国民党六区联庄会会长,和共产党员王家骥、王玉琢、刘天祥、
王再德、 郑发瑞等来往密切,经常给共产党提供情报。同年2月,为支援抗日,把村
里的3 支套筒枪和一支“单打一” 捐献给八路军教导营。7月,无棣县第二届抗日民
主政府在张家仓成立,他被委任为六区抗日民主政府区长。
1941年, 国民党县党部改组,张新铭受共产党的委托,为把2名共产党员安插进
去,公开进行活动,身份暴露。保安六旅企图逮捕他,被李古河村群众掩护一年。后
转移到谢家村张其山家,由张其山把他装扮成病人送至庆云,跟随石景芳工作,任庆
云县抗日民主政府财粮科科长。
1942年7月, 日伪军把石景芳家三面包围,张新铭为引开敌人,掩护石景芳家属
转移,被日军踢伤头部,扔进沟里。事后,经人救出,右腮已经青紫,并且塌陷下去。
1945年无棣解放后,张新铭回原籍。1946年,出任县参议会副议长。1946年 3月,
国民党统治区兖州遭水灾,部分灾民衣食无着,拖儿带女乞讨来到无棣。他不辞辛苦,
精心安排灾民生活,并在办公室的门联上写道:“为灾民出十分力,不求有功;替地
方省一文钱,但愿无过。”
1948年初,县参议会撤销,张新铭调任县医药社经理。1952年病逝,享年66岁。

牛保正

牛保正 (1886—1954) , 字端甫, 原籍后牛村,后移居东关。幼年读过私塾,
1906年入警察所任警士。 1919年参加县骑兵队,充任正目。1922年6月,任县警备队
驻埕口分队长。1928年夏直鲁联军失败后,回家务农。1930年,赴北平谋生,经宪兵
侦缉队长高继武介绍,在北平军人反省院草岚子监狱担任看守,后任班长。
牛保正秉性耿直,富有正义感。担任反省院看守班长期间,被共产党人和革命志
士的斗争精神所感动,不断为他们偷送情报,传递信息,并对狱中受难者给予生活照
顾。每月接见日,地下党不断派人伪装探监,进行联系,牛保正明为监视,暗中保护,
给予方便; 有时晚间还派自己的妻、儿到东四10条、鼓楼大街、皇城根、翠花胡同等
联系点送取信件。冯基平奉地下党组织派遣赴外地活动返归北平后,曾约牛保正密晤,
并将一批秘密文件交他带入监狱,鼓舞监内难友的革命信心和斗争意志。牛保正还受
共产党组织之托,从北平书店买一些英文版马、恩、列、斯著作,秘密带入监狱,由
黄健纯、杨仲仁(献珍)翻译抄写,组织学习,把草岚子监狱变成了“革命大学”。后
来监狱主管机关接获情报,怀疑狱内有共产党的秘密组织在活动,重点怀疑对象有18
人。为此,特调一个宪兵班进驻反省院,周密布置,严加监视,妄图一网打尽。牛保
正得到消息,立即密告狱中地下党负责人张永璞(薄一波),使他们能有准备、有组织
地开展反审查斗争,黄健纯、张永璞、徐子文(安子文)、刘华甫(澜涛)、杨仲仁、周
斌等斗争骨干坚定地拒绝“反省”,给难友树立了榜样,从而取得狱中斗争的第一次
胜利。1934年冬至1935年,牛保正又先后向狱中地下党提供北平军分会政训处的第二
次法西斯大审查、宪兵第三团派两个特务伪装政治犯到反省院进行侦察以及宪兵第二
团密报南京国民党特务机关要杀害黄健纯、张永璞等12名狱中斗争骨干等情报,使狱
中地下党赢得时间,得以妥筹对策,从容对付,夺取胜利。
1937年抗战爆发后,牛保正的革命活动更加频繁,引起院方怀疑,被捕入狱。几
经严刑审讯,他始终没有泄露任何机密,后被判处死刑,经其表弟李宗翰设法营救,
获释回家。回家后,以做勤行小买卖糊口。
无棣解放后, 曾因“历史复杂”受管制。1950 年,经中共党组织调查认定,派
专车接往北京, 安排在北京市公安局草岚子公安预审处任办事员。1954年11月病逝.
终年68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