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礼仪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4&A=3&rec=596&run=13

婚礼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男到十五六,甚至十二三岁,即由父母央媒求亲,
也有在儿童年龄定亲的,俗称“娃娃亲”。若女方聘媒向男方求亲,名曰“倒求媒”。
在纳彩过程中,男女互不相见,只凭媒妁巧言说合,再求算命先生合八字,无冲克处,
方可成亲。男女双方应允,各写柬帖,注明三代、籍贯、行次、年庚。男家备好彩礼,
同柬帖一并由媒人送至女家,女家回帖为定婚依据,俗称“换号”、“下礼”,谓之
“定亲”。男家择定迎亲吉日后,通知女方,女方同意,男方便另选吉日正式向女方
送婚帖,帖上写明迎亲日期、上下轿方向及禁忌事宜。至此男女双方各做婚礼准备。
女方置办嫁妆,待嫁女子闭门不出,谓之“藏秀”。男方在婚期的前两天,备彩礼,
以食盒盛之由专人送至女方,叫“催礼”,同时男方乡里本族人等凄集起来帮忙,俗
名“上差”,荐一人为总裁,操办喜事。至迎亲的前一天晚上,新婿谒家庙,拜同族
长辈,并有吹鼓手奏乐,俗称“演礼”。第二天,男方按既定时辰抬轿子到女方迎娶。
娶亲有“大娶”“小娶”之分。大娶两乘轿女婿坐轿到妇方迎亲,另一乘为新媳妇准
备, 去时一幼童乘坐,俗称“压轿”,归来时压轿的幼童与女方压艳房车的幼童同车
而回。 小娶即男方备花轿一乘,将新媳妇拍来。娶“回头儿”(再嫁女子) 用车拉,
不用轿,男方并要起早,跟从同族人若干,谓之“抢亲”,因旧式婚姻制度,结婚的
女子,必从一而终,不得半路改嫁,如要改嫁,需由再娶的男方以“抢亲”方式迎娶,
谓之“被抢”,有“守终不得”之意。待嫁女在出嫁前两天要少喝少吃,出嫁之日早
起,梳妆打扮,把畔辫子折成发髻, 穿起上轿红装,等待迎亲轿到。男方迎亲人等来
到女家,茶点饭罢便可起轿。嫁女蒙上头红,脚不点地,由舅父或叔伯抱于椅抬入轿
内,再由已婚女子两人带果盒、点心、火烧之类同嫁女前往,称之“送小饭”。轿到
男家门口, 照规定方向落轿,同时鞭炮齐鸣。 轿前置马鞍、垂布石、红毡,并以红
纸包裹贴有双喜字的新砖两块放在马鞍左右,男家女宾二人(接媳妇的)揭轿帘,另有
一女童端传盘,上置年糕一个,将年糕尖取下,令新媳妇攥在于中,谓之“年年高”,
有日子越过越好之意。新媳妇下轿,踩鞍,步石, 踏红毡,行至庭院,于天地神牌前
拜天地, 此后,新婿以秤杆除新媳妇头上红巾,入洞房,新媳妇坐在炕上,女宾为其
梳妆,把发髻改为盘头,叫“上头儿”,随之新婿新妇,吃合婚饭。与此同时,男方
以酒食款待女方送嫁人等,依次招待前来贺喜的新朋好友。是夕,妇家由男宾二人携
馔食至婿家,与新妇共餐,谓之“送大饭”。第三天,新妇谒祖坟,拜诸姑、姊妹及
族人,叫做“拜三”。逢双日,爹接新妇返娘家;再逢双日,送新妇至婆家;又置双日,
新夫妇同至新妇娘家,谓之“回门”。至此,旧式婚礼结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提倡自由恋爱,喜事新办,繁缛礼节多被革除,但
仍由媒人牵线说合,外加男女会面相看。双方合意,女方数人陪嫁女到男家,男家备
酒食、彩礼。两家三代欢宴攀谈,交换柬帖,俗称“会亲家”,或“相婆家”。此后,
等适当时机男女两人到政府领取结婚证书,再择吉日举行婚礼。迎亲已不再用花轿,
50年代骑马、坐车; 70年代骑自行车; 80年代坐拖拉机或汽车,亦有不少城镇青年人
举行集体婚礼或旅行结婚。办喜事者仍沿用摆设宴席、招待宾朋之礼仪。
回民主张本民族内通婚。定婚应男女双方同意,父母同意,证婚人到场。结婚仪
式,请阿訇写“依扎布”(宗教婚书),撒喜枣喜糖,以示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后,根据国家婚姻法规定,先到政府领取结婚证书,然后让阿訇写“依扎布”。
生育 妇女分娩,俗称“坐月子”。邻里亲戚送面粉、鸡蛋、馃子、小米或花布、
童衣以示祝贺。小儿诞生十二天,产妇娘家人亲视,并以面食、糕点、布料相赠,也
有赠以钱币、手镯、项链的, 称“贺十二日”。产后十二天内。主人家禁忌和泥、烧
干锅、煮粘粥等。满月,至外祖家,以三剪狗毛、四剪猫毛合小儿发成团(孩子胆大,
不害怕) ,女挂于石榴树上(愿女孩象花一样美) ,男置于生意柜台上(望男孩能招财
进宝);外婆做黄袄、黑裤,或敛百家布条缝缀成衣相赠,以示长命百岁。
寿诞俗称“生日”。年遇生日,吃面条、鸡蛋、馃子等以示纪念。50岁后,十年
一庆,叫“庆大寿”。亲戚挚友馈以酒肉、寿桃、寿面等,也有赠寿幛、寿联者,祝
寿拜贺。出嫁女儿,特在父母六十六岁时,送一刀肉(块大块小,仅一刀),祝贺健康
长寿。生日,忌食粘粥、包子、水饺。小儿周岁生日,置多种物品于前,以先拿之物
品徵卜从事何种职业。
丧葬 旧式丧事,人死后,孝子登房顶拥烟囱呼唤,谓之“招魂复”。死者,殓
以新棉衣、帽,上衣外加套服,头朝西停放在秫秸绑扎的灵床上,复盖靛青色单衾。
孝男孝女号哭,烧纸祭门神,谓之“烧倒头纸”。随之哭行到土地庙,烧纸钱,祈拜
土地神收魂,谓“报央庙寄魂”。邻里、本家族人等闻哭声聚集死者家庭,由本族长
者同死者家属协商报丧、看日子及出殡事宜。报丧者手持一杖,急驱死者亲朋家传报
死讯。亲朋闻噩耗,立即赶到死者家哭拜,谓之“吊丧”。至亲朋好友吊唁完毕,将
死尸入棺,暂不封口。将灵枢放置临时搭设的灵棚内,孝男孝妇着丧服卧草守灵。自
此到出殡日三至五天,富有人家有的长达月余,谓之“休丧”。在这期间,死者家属
备葬:修坟墓、置铭雄、糊纸马等。
葬期前夕,设馈食,行祭奠礼,孝子执魂帛 (俗名“长笺”) 告于土地庙,谓之
“拖魂”,家人、亲友按亲疏依次哭拜,焚香烧纸以祭,将象征寄放死者灵魂的“长
笺”拜置于纸糊车马上焚烧,谓之“送盘缠”。
葬日,富者设棚场,有吹鼓乐,延僧诵经,焚烧纸糊金山银山、童女、轿车马牛
等。亲友具供品致奠,以钱币助丧;丧舆(俗谓“棺罩”)发,孝子执魂幡、哀杖,眷
属从后。中途设棚备馔致祭,叫“路奠"。到墓地,亲友叩拜完毕,即置棺于土穴(富
者为砖砌穴) ,以铭施铺陈在棺盖上,覆土成坟丘。次日五更,孝子挨门跪谢乡邻,
至基地打扫墓地添土。每隔七日一祭,至第四个七日,家人亲戚会祭,焚烧装满纸钱
的纸糊箱柜,俗称“祭四七”。
旧时丧葬礼俗,因贫富程度而有差异,最贫者箔卷席裹而埋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提倡丧葬从筒,禁止迷信,各村的土地庙拆除净尽,
人死后只以木棺成验土葬。
1978年,在车镇公社三角洼建火化场,始行火葬。相应夷平旧坟,建立公共墓地、
骨灰寄存室。丧葬仪式改为将死者骨灰按土葬仪式埋葬,由烧纸俑、香烛、举魂幡,
改为献花圈,事后依然“祭四七”,过“忌日”。干部职工对死者的悼念,多是缠黑
纱、献花圈,举行追悼会,然后将骨灰盒放于寄存室。80年代,农村丧葬旧习又有回
潮。
回民丧葬有三大特点,即土葬、速葬、薄葬。
土葬,回民丧葬不用棺木。墓穴南北向,一般在两米以下,穴内向西掏一偏洞,
墓主头朝北、面向西葬于洞中。也有用砖砌基穴、穴上盖木板者,但必须是土葬。葬
后还需用泥土筑起南北向,北高南低的长形坟墓。
速葬,葬礼不过三天,年轻人死亡,一般在两天内下葬。死于何地葬于何地,不
提倡长途运尸。
薄葬,死人不论生前贫富或职位高低,一律水净身后用“开凡”(白布)包尸,占
同样大小的土地,不允许用任何贵重物品随葬。不论谁家出殡,全村回民成年男女全
去吊唁。送葬时,男人轮流抬“埋伊台”(亡人),送至墓地方回。丧主不办宴席,不
招待来宾。前来参加送葬的亲戚朋友及丧主,一般由本族或邻居邀去就餐,直到殡葬
结束。回族人去世后,传统的祭奠日有:人死后的七日、四十日、百日、三年、十年
等。祭奠日主户宰羊、宰鸡、做油香,请阿訇去墓前为死者颂经祈祷,并领回家做客,
邀家族长、亲戚作陪,然后在村内分食油香。每逢已故老人一年一度的忌日,只请阿
旬去墓前颂经祈祷,颂经后有的还请阿甸回家吃便饭,但不烧纸叩头,不上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