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学校体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4&A=3&rec=584&run=13

体青教学 在旧的科举制度下,私塾、义学、书院均不设体育课,也不组织任何
体育活动。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县境建立高等小学堂,始设体操课及早操。民国前期各
级小学校和师范仍设体操课,1923年小学体操课改称体育课。根据不同年级安排做游
戏、练队列、跳绳、打球、赛跑等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于1951年推行第一套广播体操,成为早期体育教学
的主要内容。1954年无棣中学开始提出跳高、跳远、铅球、100米短跑四项考核内容,
并分别制订出男、女两套考核标准。1955年惠民专区制订颁发体育考核标准,省颁发
《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56年春,教育部颁发《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及考核标
准。是年县教育科选派体育教师参加地区先后在济南、青岛二市组织的学习会,回县
后,组织各校专、兼职体育教师学习,统一体育课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1958年还派
一中、二中体育教师赴青岛参加体操和排球训练班,以提高体育课教学水平和业余训
练水平。
1960年因生活困难, 体育课陷于停顿,1961年调整教学内容,一中体育教师 从
北镇学来三套初级拳和简化太极拳,引入课堂教学,并向各校推广。1963年经济形势
好转,县体委、教育局举办中小学体育教师讲习班,研究体育教学大纲,观摩一中和
城关中学的体育课教学,扭转轻视体育教学的错误思想。
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体育教学再度停顿。70年代初,学校复课
后,体育教学逐步恢复,当时最大的困难是缺乏师资。1972年县革委教育组抽调10余
名教师去北镇师范专科学校参加体育教师培训班,学习田径、球类、体操、武术、规
划场地和组织比赛。 1975年举办达标培训学习会,培训体育教师30余人,历时2周,
学习体操、田径、篮球、乒乓球。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无棣县体育教学进入常规建设阶段。各校相继
从实际出发,建立体育锻炼常规。1984年秋,一中体育教师参加地区体育教学研究会,
又按全区新的考核标准,统一了教学常规。
课外体育活动 清末民国时期,课外体育活动无统一规定,也无明确要求。建国
后,开始正式列入课程表。1956年以前学生根据个人爱好,自由参加文体活动,有男
女篮球队、排球队、乒乓球队等组织,教练员由体育教师或有某项专长的教师担任,
进行系统训练。
1957年改为“劳卫制锻炼”,以班为单位,按身体条件编成不同的“劳卫制”锻
炼小组, 每周活动两次。1958年春,全县中学生有20%达到标准,1959年及格率达到
50%,均由县体委派员到各校颁发证章和证书。
1964年,改“劳卫制”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仍沿用每周锻炼两次,测验
及格者领取证章、证书的办法。1965年春,全县学生达标率为70%。
1978年以来,全县各中小学都根据本校的场地、器械情况,建立课外体育锻炼常
规,编排课外活动表,安排篮球、乒乓球、田径、体操等活动,或以班为单位,组织
对抗赛、 邀请赛。校际邀请赛多在地区运动会召开前举行。直到1990年课外体育活
动形式基本未变。
业余训练 为加强运动员的业余训练、提高竞技水平,1985年地区体育运动委员
会确定无棣一中、 无棣县实验小学、 无棣县信阳乡中学为地区田径训练网点,称为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988年夏,县体委与县教育局研究决定,无棣县第三中学、
无棣镇中学、小泊头镇中学、柳堡乡中学、车镇乡中学、西小王乡中学、信阳乡中学
为由县管理的业余训练网点。1989年体育训练网点重新调整,地区传统项目学校只保
留县实验小学1处,承担综合训练任务,县业余训练网点及训练分工调整为:
机关中学:田径
无棣镇中学:田径
信阳乡中学:举重
柳堡乡中学:田径、举重
车镇乡中学:田径、摔跤
西小王乡中学:举重
小泊头镇中学:举重
1990年车镇乡中学训练项目调整为 柔道和摔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