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药品经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4&A=3&rec=580&run=13

经营机构 中药铺: 19世纪中叶,县内中药店约16家,其中大庄街(今属信阳乡)
济生堂1837年(清道光十七年)开业,吴家店(今属信阳乡)仁善堂1841年(清道光二十
一年) 开业,泊头街(今属小泊头镇)天生堂1860年(清咸丰十年)开业。民国时期,全
县中药店为21家,其中城里东日升、南关广益堂和泊头街达生堂三家资金雄厚,批发
零售业务涉及四周邻县。建国后,中医药业发展迅速。至1955年全县私营中药铺达70
余家,从业人员120人。1956年 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私营药店均并入联合诊所或区
供销社。
合作药社:1945年解放后创办的合作药社,较著名的有两家:一为埕口的民生药社,
1947年在一家中药铺的基础上建成,由当地农会领导,有坐堂先生诊病处方,职工3-
4人经营中药材零售业务,50年代 过渡为埕口区卫生所; 一为水湾的新华药社,1948
年由水湾、潘家、关家、大高、小高、刘丰台、都富屯七村(今均属水湾镇)集股创办,
经营中药材批发业务,亦设零售门市。1951年,新华药社归水湾区供销社经营,增加
了西药和医疗器械。 1953年8月该社转属无棣县供销合作社管理,改称无棣县供销社
医药社,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1955年8月,又更名无棣县供销合作社中药材经理部,
1956年2月迁址县城南关,时有职工13人。
中国药材公司山东省无棣县公司: 1956年7月, 以县社中药材经理部为基础,建
成无棣县药材公司,隶属工商科。1957年改属县卫生科,1963年归属商业局。1965年,
设置大山、水湾两个经营组。1979年改称中国药材公司山东省无棣县公司,归北镇药
材批发站领导。 1984年迁棣新4路中段东侧。1990年,该公司下设5个批发部和3个零
售门市部,有职工250人。
采购 清末民国初年,县境用药多从祁州(安国)、天津、济南、黄山等地药会上
采购。各药材商所进均为中药。1928年前后,县城、泊头、埕口、下洼等地少数药店
开始购进西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药材采购业务迅速发展,尤其西药采购量增
长幅度更大。1952年,新华药社开始从产地采购大宗“道地药材”。1954年,县社医
药社从10省市购进中西药品600余种。 1955年,药材建立统一经营机构,药品由济南
二级批发站供应。1963年,二级批发站供应药材实行合同制,由县药材公司编报年度
计划,济南药材站按季度分批供应。1981年以后,对省内供应不足的药品,允许从天
津、上海及河北等地另行采购。
地产药材收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和建国初期,收购品种及数量由个体药材
商或合作药店自行安排,全县无统一计划。1956年始由县药材公司有计划地开展地产
药材收购。 50-60年代野生药材收购形式为县药材公司委托基层供销社代收代购,双
方签订合同。其初收40种,以后调整计划,保持20种左右。1970年后,县药材公司除
委托代购外,也直接设点收购。1980年收购量为5.6万公斤,共8个品种,购值41万元。
以后根据市场需求,收购量逐步减少。1985年为1.34万公斤,共3个品种,价值2万元。
1990年收购量减至0.3万公斤,有6个品种,购值1.3万元。
药品销售 门市售药为传统售药方式,分为批发和零售配方。民国初年,经营中
药材批发业最有影响的是东日升药局。1930年前后,广益堂、天生堂、达生堂也相继
成为批发业兴隆的药店。建国前后,新华药社批发业发展迅速,1953年基本占领全县
医药市场。1956年,无棣县药材公司承担批发业务。当年,销售总额为19.6万元,其
中西药占61%,中药材占30%,中成药占5.5%,机械占3.5%,市场批发总额为16.6万元,
占总销售额的85%。1985年销售总额为220.4万元,其中西药占72.6%,中药材占6.4%,
中成药占14%,器械占7%; 市场批发总额为199.4万元,占90%,市场零售3万元,占总
销售量的1.5%。 1988年公司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当年销售额为394.2万元,实现利
润15万元。1990年销售总额655.2万元,实现利润5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