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妇幼保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4&A=3&rec=577&run=13

新法接生 破伤风、产褥热是威胁产妇及新生儿生命的常见病,解放前接生方法
落后,卫生条件差,发病率高。解放后,推广新法接生,降低破伤风、产褥热的发病
率。 1952年,县卫生院妇幼保健股在一、二、五、十等区训练接生员289人,对其中
38名技术较高的接生员配备了接生用具。到1956年,新法接生2526人,占全县出生婴
儿的40%01964年, 对新法接生员进行了复训,新法接生率为44%。1976年专业妇幼保
健人员达到人,调训接生员251人,新法接生率为80%。
1981年,县妇幼保健站贯彻执行《妇幼保健工作条例》,努力普及新法接生,积
极推广科学接生,大力开展围产期卫生保健的宣传工作。1983年,全县出生婴儿为
5582人,新法接生5330人,新法接生率为93.9%。1985年,举办围产期学习班,24名
专业妇幼保健医生参加学习。1986年,全县出生婴儿为5498人,其中新法接生3578人,
占65%,科学接生1032人,占19%,住院接生884人,占16%,未出现新生儿及孕妇死亡
事故。1987-1990年实行新法接生18516人,科学接生6576人,做产前检查者16117人
次,做产后检查者11544人次。1990年,农村专职接生人员为195人,乡村医生和卫生
员兼职的有52人。
幼儿保健 解放前,绝大多数幼儿受着营养不良和多种恶性传染病的威胁,据抽
样调查, 1945年县内幼儿死亡率约为18.1%,危及幼儿生命的疾病主要有天花、麻疹、
脊髓灰质炎、流脑、百日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逐步完善管理机制的基础
上,采取综合措施,不断为幼儿的健康发育成长创造条件。
幼儿接种免疫: 从1950年“种痘” 开始。 每年分春秋两次对初生儿进行普种。
1954年后又按年龄组对儿童复种。 1958年开始接种卡介苗2607人,百日咳疫苗540人。
1973-1980年, 对麻疹、婴儿瘫、乙型脑炎等小儿多发病连续接种预防。1982年全面
实施计划免疫, 对12岁以下儿童建立预防接种卡。1985年对7岁以下儿童实行一卡一
证制度。是年,全县百日咳发病儿童减至5人(1963年高达2616人) 。1986年开始装备
冷链系统,配置了冷链汽车,使计划免疫工作走向制度化、秩序化,同时建立了以县
卫生防疫站为中心、各乡镇医院防保组为纽带、农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预防接种网。
1987年龄内儿童四苗接种率达90%,四苗全程覆盖率、龄内儿童建卡率均达到85%以上,
提前四年达到国家 “七五” 规划规定的标准。 至1990年实行计划免疫卡的儿童达
88414人。
儿童蛔虫病查治: 始于1956年,在城关完全小学试点。1963年又在城关区仝家小
学进行试点查治。1976年对全县2-7周岁幼儿进行普查,有5万余名儿童免费服用蛔虫
净,并对481名儿童进行随访观察,有421名儿童便虫,感染率为87.9%。
幼儿查体: 1980年,县人民医院和妇幼保健站组成联合调查组,对白杨公社 (今
河沟乡) 的石三里等五个大队1-7岁的578名儿童进行调查,测定分析身长、体重、胸
围、 坐高、头围等发育情况。次年,又对这五个大队1-7岁幼儿开展健康查体,五年
间共查体5541人, 对查出的581名病患者及时给予治疗。1990年,对实行计划免疫卡
的15023名儿童进行查体,查出病儿448人,全部予以治疗。
妇女病查治 1958年,妇幼保健站开展对妇女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卫生与
劳动保护的宣传。 1960-1962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各公社卫生院积极治疗妇女的月
经不调、 闭经、子宫脱垂。70年代中后期,开展妇女病普查工作。1976年受查17615
人,受治疗5419人。
妇幼保健站在80年代加强了对尿瘘、子宫脱垂的防治。1982年,开展普查,查出
子宫脱垂212人,尿瘘6人,均给予治疗,对其中较重的28名子宫脱垂病人介绍到地区
医院进行手术治疗。 1986年, 又对25002名60岁以下的妇女进行体检, 查出病患者
2822人,但未发现尿瘘与子宫脱垂病人。
1987-1990年,对成年妇女共查体93884人次,其中婚前查体3573人,查出妇女病
人9636人,治疗934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