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防疫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4&A=3&rec=575&run=13

疫情检测 建国前, 无棣县无防疫机构。天花、霍乱、伤寒等恶性传染病流行

重。据旧县志记载,1851-1924年73年间,仅“大疫”就发生过7次。
1950年,县卫生院设立防疫股,指导全县防疫工作。1956年建立防疫站。1958年,
公社建卫生院,大队建保健站,正式形成三级管理的疫情监测体系。由于疫情监测网
的建立和完善,各类疫病的防治不断取得新进展,并积累了详尽的疫情资料。自1962
年开始,防疫站开展卫生检疫工作。1964年建检验室。
1975年以后,对水源和粪便实行定期抽样化验。检验水标本最多的年份为1976年,
共抽检1591份。检验粪便最多的年份是1984年,共抽检7935份。
随着检疫工作的开展,检疫机构日趋健全,检疫水平不断提高。1982年,防使站
检验室分为生化检验室和细菌检验室。到1987年,生化室能做水质分析,能测定有机
磷、有机氯、映喃丹等农药; 细菌室能做伤寒病的肥达氏反应,粪、血细菌培养,血
清定量测定, 副霍乱的血清抗体测定,粪水呕吐物Ee-eoa培养,SPA快速诊断,肝炎
病的肝功及肝表面抗原测定等项目。两室均能做食品卫生检验。
1990年7月20日, 县境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县卫生局迅速抽调县直属机关卫生人
员组成6个医疗队奔赴灾区。各乡镇亦组织200多名医务工作者技入防疫工作。据统计,
受灾初期全县治疗腹泻病13000人次。预防了肠道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
疫病防治 旧社会县境流行的疫病主要有天花、麻疹、霍乱、疟疾、伤寒、肝炎、
脑炎等。解放前人民群众饱受其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大力开展爱
国卫生运动的同时,采取检疫、接种等措施,减少疫病的发生,制止疫病的蔓延。
天花: 接种技术自清咸丰年间传入县内,但直到解放前“症浆”依然奇缺,天花
仍是县境多发病之一。建国后,对天花接种采取了普及措施,从1959年起,县境天花
绝迹。
麻疹: 是小儿极易感染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建国前任其自然流行,规律为
四年一次大流行, 二年一次小流行。 建国初期流行严重的年份有1950年、1952年、
1954年、 1957年。 其中1952年最严重, 患者3805人,死亡212人,死亡率为5.6%。
1966年再次暴发流行,发病7793人,死亡134人,死亡率为1.8%01968年开始接种麻疹
疫苗,自此麻疹病逐年下降。1978年发病125人,1985年降至86人,1990年仅2人。
霍乱: 俗称“暴病”,解放前经常肆虐人民。1924年,泊头、埕口、大山暴发流
行。孙家马村人口不足400人,两天死亡12人。解放后实行综合预防,霍乱绝迹。
伤寒病: 为县内多发恶性传染病,解放前时有发生。建国后曾暴发流行三次,分
别在1963年、1973年、1979年。其中第三次疫情波及四个公社,发病7285人,死亡16
人,以黎敬和大苟家(今属柳堡乡)、门家道口(今属佘家巷乡)、小官庄、小屯河南村
(今属西小王乡)、大梁王(今属马山子乡)六村最重,发病率在22-51.5% 。1982年5月,
全县开展伤寒、 副伤寒甲乙三联苗普遍接种。 第一次接种152739人, 第二次接种
146004人, 第三次接种140882人,全县共量注射率为92.2%,伤寒病发病率逐年直线
下降。1983年发病218例,1984年67例,此后该病基本绝迹。
疟疾: 为县内夏秋间流行病之一, 1949-1987年,曾有两次暴发性流行。第一次
在1963年,发病1412人,发病率为0.45% ; 第二次在1973年,发病4280人,发病率为
1.25%。为做好疟疾的防治工作,在县防疫站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每年3-6月对全县患
过疟疾的人进行两次抗复发治疗,即“乙伯”八天疗法。对发病率在2%以上的村镇,
进行全民“乙伯”三天防服药。对现有疟疾病人一律用“乙伯”八天疗法。同时,为
根绝病源, 每年3-5月对越冬蚊虫进行杀灭。1983年,县内有疤疾患者13人,发病率
为万分之五。1986年以后,发病率降至万分之一以下,达到了基本消灭疤疾的标准,
受到省、地区表彰。
地方病查 治甲状腺肿大: 60年代县内一些水质不好的地区先后打了一些深水机
井。至1976年,饮用深机井水的群众甲状腺肿大者逐年增加,其中小王、柳堡、马山
子、岔尖、常家、埕口等公社部分大队较为严重。1978年,县防疫站对饮用深机井,
水的大队进行调查,共发现甲状腺肿大者7481人。1981年又做进一步调查,全县计有
深机井62眼(深度为300-500米) ,饮用者有9个公社59个大队,共48881人,其中接受
检查者38269人,受检率为78%,发现生理性肿大者8450人(肿大率为42%) ,病理性肿
大者7843人(患病率为20%) ,经化验水质,井水含腆高于国家规定标准数倍,故定为
水源性高腆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现正研究改水预防。
地氟病:主要分布于马山子、埕口、柳堡、常家、西小王等饮用深机井水的乡镇。
1984年对县东北部7个乡镇的20个自然村进行了地氟病调查,受查人数17301人,患此
病者6763人, 其中轻度患者2110人, 中度患者4581人,重度患者72人。患氟斑牙者
2640人,占受查人数的15.3%。1987年,又在9个乡33个自然村对地氟病进行调查,受
查者3665人,发现地氟病患者2132人,患有氟斑牙者1634人。县防疫站先后采机井水
样54份, 进行含氟、腆测定,结果均高于国家标准,甚者高出5倍。据此,县乡决定
修建防渗坑塘解决群众吃水问题。
其他疾病的防治 头癣病: 1977年县防疫站对头癣病进行全县调查,受查对象为
15岁以下儿童,计115729人,发现头癣病患者162人,发病率为0.14%。为做好该病的
防治工作,县建立专业技术指导小组,由7人组成,对乡镇的部分医生及546名“赤脚
医生”进行培训,对患者按疗程进行综合治疗。1980年,头癣患者全部治愈。
麻风病: 1957年, 县防疫站对麻风病人进行普查,查出患者9人。自1961年,县
防疫站由一名医生专管麻风病防治工作。至1984年累计查出麻风病患者33人,分布于
10个乡镇24个自然村, 已治愈24 人,另有4人死亡,2人外迁。据1990年统计,尚有
患者3名,其中两名已接近治愈,已达到卫生部规定的麻风病基本消灭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