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医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4&A=3&rec=570&run=13

中医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中医在全县医疗活动中占主导地位,且有不少医
术精湛的人才。在嘉庆、道光年间,有刘曰诚、刘云峰兄弟,咸丰以后又有孙兆蓉、
姜笠村、孟凡第、刘湘、杨式铭、刘从圣、姜国恒、王传、王延照等人,他们不但医
道精、医德好,且多有著述,如《会晤集》(姜笠村著)、《经验良方》和《佛点头》
(孟凡第著)、《脉方味根合编》(孙兆蓉著)、《医学管见录》(刘云峰著),旧县志均
有记载。
民国以后,李步岭的医术在县内负有盛名,著有《樵余记读》此外,孙永顺、孔
信卿、刘湘重、牛会龙等亦在中医药方面造诣较深,有一定影响。
1953年,人民政府制定了保护中医的政策。县内各级医疗机构中,中医药均占有
一定位置。1965年成立“中医学术研究会”。随着中医药的发展,涌现出一批有成就
的中医药人才。县人民医院中医科自1971年以来,开展了针灸、按摩、电针、耳针、
穴位埋线、经络疗法、针灸治疗阑尾炎、胆结石、胃攒瘸等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县中医院重建后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中风、偏瘫、功能性子宫出血、血栓性脉管炎
等难治之症,也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西医 西医传入县境约在本世纪20年代,但普及是在建国以后。1950年无棣卫生
院建立时,内科只能进行常见病治疗。1956年,由孙奉魁大夫成功地主持了第一例肠
梗阻手术。 60年代以后, 内科能诊治一些疑难疾病,外科能做胃大部分切除手术。
1967年,曾为一患者切除重达30公斤的卵巢囊肿。嗣后,相继开展胆总管十二指肠吻
合术和俄蒂氏括约肌切开成形术。
1971年后,大山、水湾、佘家巷等分院先后开始做阑尾炎、痛气、肠梗阻、胃切
除、子宫切除等于术。1972年8月,县人民医院完成一例乳腺癌根治手术,患者出院
后1980年和1985年两次随访观察, 情况良好。嗣后相继开展的手术有: 骨折钢板固
定及髓针内固定术、甲状腺次全部切除手术、直肠癌手术及胚门移植、前列腺切除
等。同时,心电图、超声波用于门诊检测。1985年 县医院做的十二指肠切除术,受
到县科委嘉奖。是年,对大面积烧伤、重度休克的治 疗也获显著成效。
1986年县人民医院成功地做了股骨颈骨折加压螺纹钉内固定股亢肌骨瓣转移术和
椎扳切除减压脊髓探查术。1990年县人民医院外科手术获得重大突破,其一是椎管减
压椎间盘摘除术,其二是颅内血肿清除大骨瓣减压术,其三是开胸手术(食道下段肿
瘤切除术),其四是肝叶切除术。与此同时,县人民医院内科开展了心电监护及动态
心电图描记。
中西医结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团结中医,发掘继
承中医药遗产,引导西医学习中医药知识。
1954年,县内各医疗机构批判歧视、排斥中医的资产阶级思想。1959年,县人民
医院设中医科,全县有79名西医自学中医,另有30名西医离职学习中医。70年代中期,
中医的针刺麻醉在临床上应用日广。 1977-1981年全县有22名西药人员去滨州、天津
等地学习“针麻”在西医外科的应用。县内兴办的各类卫生培训班也“中西”兼顾。
由于中西医不断融合,取长补短,在临床上中西结合庄稼汉的领域越来越广。从
1978年开始,县人民医院在外科手术中开始酌情采用针刺麻醉,特别是颈部、胸部及
上肢手术时,“针麻”效果更好。内科治疗乙型脑炎、破伤风等严重患者,县医院多
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效果更加理想。另外,治疗偏瘫、坐骨神经痛、聋哑症、头痛、
牙痛、肠胃痉挛等症,多以针灸与西药配合治疗。对胆道蛔虫,则采取针穴位治疗结
合口服止痉驱虫西药。推拿按摩加红外线照射治疗腰腿痛、颈椎病、坐骨神经痛效果
均较理想,穴位埋藏、穴位割治医疗支气管炎、哮喘病近期疗效也十分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