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医疗队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4&A=3&rec=569&run=13

来源与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可县内医务工作者无统一的组织领导。而且
人数甚少,发展缓慢。到1945年解放时,仅有医药技术人员80人左右,与全县人口之
比为1:3125。
建国后, 县人民政府着手组建卫生队伍。 此时有中医诊所和中药铺57家,中医
159人, 西医13人,通过创办县卫生院,组建联合诊所,又经调配大中专卫生院校毕
业生充实,卫生队伍初步组织起来。1959年全县医务人员增至204人(不含并入的阳信
县),其中全民所有制县属卫生机构成员79名,集体所有制公社卫生机构成员125名。
从是年起,县卫生科(局)开始培养农村非脱产的初级医务人员,举办中医进修班和中
医眼科班, 并对卫生队伍进行调整。至1965年,全县共有医务人员197人,其中中医
77人, 西医120人; 按学历分,有大专毕业生23人,中专毕业生94人,其他文化程度
的80人; 受过培训的生产大队保健员100余人。同年,县卫生局举办卫生班4个,招收
学员200名, 学制三年,队来队去。1967年结业后,在农村实行亦农亦医,称“赤脚
医生” 。据1978年统计,全县有公职医务人员336名,其中中医68名,西医 268名。
赤脚医生队伍1979年发展到1014名,其中受过正规培训的占50%。
1980-1982年,对全县22个医疗单位(包括埕口盐场职工医院)的347名在职卫生技
术人员进行考核、考试(以下统称“双考”)、晋级,晋为主治医师的16人,晋为医师
及相当职称的137人。同时还对全县赤脚医生进行资格审查,参加“双考”的674人,
对其中518名合格者颁发了乡村医生证书。从此“赤脚医生”改称“乡村医生”。
1987-1988年卫生系统进行第二次职称评定,有12人晋升为副主任医师,112人晋
升为主治(管) 医师,另有230人被评为医师,110人被评为医士。1989年对全县684名
乡村医生进行资格审查,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双考”,有404人晋升为乡村医师(西医
师358人,中医师46人) ,212人晋升为医士(西医士200人,中医士12 人),另有17人
定为卫生员。
1990年全县卫生系统职工总数增至81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14人(西医467人,
中医70人,其他医务技术人员77人)。是年乡村医生为600人,卫生员147人。
业务进修 为了提高医疗人员的业务水平,县境卫生部门自50年代中期开始不断
派出人员到省、地各大医院和卫生院校 进修深造,学习先进的医疗技术。1956-1959
年共派出9人次, 其中到省级进修6人次,到地区进修3人次,学习中医内科、西医内
科、肤外科、针灸以及丝虫病、黑热病、麻风病、结核病防治等专业。60年代受经济
困难和“文化大革命”影响,只有5人次到省进修,3人次到地区进修,学习内容只有
小儿科、针灸推拿、中医、普通外科,时间多在半年之内。70年代增至18人次,其中
省级进修7次, 地级11次,地区进修重点是解决中西医结合问题,省级进修学习普通
外科、小儿科、胸外科、丝虫病防治、检验等内容。进入80年代,业务进修活动进一
步加强,新增心电图、护理、药剂、检验、放射、麻醉、血被病、骨外科、神经内科、
心脏内科、 消化内科、泌尿、五官、口腔、肛肠等专业。1980-1990年共有50人次到
省以上单位进修,53人次到地区级单位进修,时间多长达1年。据统计,1957-1990年
全县医务人员中参加过地级以上进修的多达112人、138人次,其中参加过省级以上进
修的61人,参加省地级进修4次者2人,3次者1人,2次者1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