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古文化遗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4&A=3&rec=560&run=13

韩家窑遗址 位于河沟村东4公里,205国道之北。1988年秋韩家村砖窑取土时发
现古井一眼,出土石夯、石磨、红陶残片、绳纹灰陶残片、黑陶残罐、自陶鱼形彩绘
盘。 由古井向东北约1公里又发现古窑址,呈卧式椭圆形,五个窑口,附近有红烧土
与灰烬层。遗址波及面东西约2.5公里,南北2公里,四周沟崖处遍布红黑陶残片。考
为大商文化的一部分,距今约3000—4000年。
信阳城遗址 位于县城北8.5公里处, 周3公里有余,面积0.8平方公里,《山东
通志》称“信城”,俗称“小鞍城”、“歇鞍城”。相传韩信由燕伐齐至此,鏖战丢
靴,士卒哗然,为雪丢靴之辱,韩信下令仿靴筑城,形如磬折而缺其西南。西汉为阳
信县城,旧为无棣县八大景之一,称“汉垒盘旋”。今遗址西南隅,城垣残迹尚余50
余米, 高处10余米,低处2-3米,夯痕斑斑,依稀可见。曾出土战国“齐法化”刀币
及秦汉时期铜剑、箭簇、陶器等文物。1987年地区文物普查组对遗址全面考查,从城
体格局、构筑方法、城土中夹沙陶片等方面测定,该城约筑于战国后期至西汉初期。
秦台遗址 位于西小王乡秦口河畔, 面积约2000平方米,高0.5米。传秦始皇晚
年遣徐福带500童男、500童女入海求长生不老之药,先于千童城(今盐山县旧镇)集中
训练,由此出海,日久不见归来,筑此台望之。旧为无棣县八大景之一,称“秦台眺
望”。
广武城遗址 位于县境东北部,西南距埕口村15公里,高坨子河东岸,传为西汉
广武君李左车所筑。后唐、后周曾驻兵于此。因受海潮冲刷侵蚀,现仅存一月牙形土
岭, 面积约200平方来,俗名“车辆城”。1977年实地勘查,古城残基的劳痕仍历历
可见,在蓬蒿海沙间散弃着汉陶残片,曾出土铜剑、箭簇等文物。
秤砣台遗址 位于广武城东南2000米处,台基高出地面2米,面积1万余平方米。
1990年地区文物考查组实地勘查时,发现汉代青铜箭头3支、残陶豆把1个、汉陶片若
干及许多冶炼过的铁块, 台北侧还有一古车道,地表下1米处有古灶膛遗迹,每排20
个,并有木灰状遗物。据出土文物测定为汉代遗址。
光武城遗址 位于秦台西北,俗名“光广城”、“光棍城”,或讹混为“广武城”,
东汉光武帝刘秀锯燕制齐时所建。经后代海潮冲击侵蚀,已分割成若干高台,主台面
积约700平方米,高3米许,他处稍低,互不连属,排列亦无规律。曾出土汉代砖瓦陶
器残片及马蹄钱、铁神像等文物。
青旗将军庙遗址 位于庞家集村北1.5公里处,俗称“堂子庙”。据传50余年前
庙尚存,供奉周仓、关平等神像。台基为砂质土,高10余米,面积约1500余平方米,
曾出土汉代陶罐及彩绘陶楼、陶猪、陶灶等文物。现台基虽平毁,仍可辨认。唐塔遗
址 位于县城东南关。始建于639年(唐贞观十三年) ,为普照寺塔,高13级,八角形
密檐式砖石结构。 塔基高约2米。第一级南北各设一拱顶券门,南门上方镌刻“文笔
冲霄”四个大字,落款为“罗柱书”; 其他各级均南面设一拱顶券门,形如法门寺宝
塔。塔心内筑券形踏步回廊,逐级相通。明初县名改称“海丰”,普照寺亦改称“大
觉寺”,故唐塔又有“海丰塔”、“大觉寺塔”等名。明正德、万历,清乾隆年间三
次修茸。1668年(清康熙七年)郯(城)临(沂)莒(县)地震,唐塔裂;1888年(清光绪十四
年) 夏渤海地震,塔圮其半。七级半残塔又历经半个多世纪,时有倒塌之虞。后经省
批准,于1957年拆除,塔基底部封存地下。1990年11月为重建唐塔,曾破土探查,事
后即立碑封存。旧为无棣县八大景之一,称“丛林塔影”。
北宋黄河金堤 位于县城北0.5公里, 东起无棣镇堤头姚村,迤逦西南行,经堤
南赵、桃花岭、堤南宋、堤口崔入庆云县境,经乐陵抵德州等地。明嘉靖《山东通志》
称“古防黄河堤”。今案: 1060年(宋嘉 桔五年) 黄河夺马颊河、覆釜河,从县境南
部东流入海,形成“黄河东流”,当地居民筑遥堤防其漫流,史称“金堤”。1128年
(南宋建炎二年)黄河南流入淮后,仍不断东溃,或入马颊,或入徒骇,金堤继续是阻
挡马颊河南决之水或徒骇河北溃之水的重要堤坝,直至明万历初潘季驯治黄,尽断旁
出诸道为止。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夺大清河北归后,金堤重新发挥作用,清末民
国间历次黄、运河洪灾,均被遏制在金堤以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河得到有
效治理,金堤始彻底废弃,除个别地区外,均已平毁。
钟楼遗址 建于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座落在城墙东南角上面,为单脊城楼式
建筑,碧瓦复盖,飞檐凌空。楼内悬铜钟一口,是历代县治值更报时的处所。钟楼毁
于民国初年,仅存楼基,高约1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