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辑 戏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4&A=3&rec=548&run=13

剧种 清代乾隆年间,无棣县广为流传的戏曲是花部,也叫乱弹,还有京梆子、
卫梆子、直隶梆子、小戏(木偶)等。清末民国年间,乡村有京剧、吕剧、河北梆子
(原直隶梆子)、东路梆子、哈哈腔等剧种。无棣解放初期,泊头、郑王一带以河北
梆子为主; 埕口、大山、马山子一带则爱好京剧;佘家巷、邓王一带则以东路梆子为
多; 水湾、常家、小王一带以哈哈腔为胜; 庞家集、白杨一带则热吕剧。
1949年后,随着文化的普及,歌剧、话剧、活报剧等现代剧种相继出现,演出的
剧目主要有《三世仇》、《人往高处走》等。1965年文化馆自编的小歌剧《买马》参
加惠民地区会演, 并获优秀作品奖。1968-1978年县文艺宣传队排演了《红灯记》等
京剧样板戏,还有《枣花蜜》、《要宅基》和《相亲》等现代戏曲。同时,文化馆排
练了《追报表》 、《半边天》 和《都愿意》等。1979年无棣京剧团自编自演了《三
家亲》、《拖簸箩》等现代京剧。1990年歌剧《常太守休女婿》参加地区汇演,获优
秀演出奖。
戏班 清末民国初期,无棣县只有农闲自娱、随聚随散的戏班,称“灯下景”。
解放前夕,始有基本固定的民间戏班“子弟班”,其中较有名者有:
乔家庄河北梆子戏班,初建于1944年,有20余名演员。演出剧目主要有《杨八姐
游春》、《生死牌》、《红鬃烈马》等。活动于庆云、盐山等县。
吴店木偶珑班,1945年由吴店村民组建,有演员20名,操梆子声腔,演唱木偶戏。
演出剧目有《杨家将》、《秦香莲》等。
此外,还有筛罗坡、杜家、张义井、门家庭口、大王柳堡、高马村、小苟村等戏
班,演出剧种有京剧、吕剧、东路梆子、哈哈腔等。随着电影、电视、文化事业的发
展,小戏班活动日益减少。
剧团 1944年,国民党独立保安第六旅曾在其驻地信阳城组建剧团。该团设备简
陋,1945年解体。
1950年,组建“庆棣剧团”,主要剧目有《捉放曹》、《追韩信》、《失空斩》、
《四进士》、《秦香莲》等。除在无棣、庆云演出外,并活动于盐山、惠民、乐陵等
县。1954年,庆棣剧团改称“庆云剧团”,归属庆云县。
1956年,成立“无棣县京剧团”,有演职员50余名。曾先后演出过《群英会》、
《秦香莲》、《四进士》等传统剧目和《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红灯记》、
《奇袭白虎团》等现代戏,活动于无棣、阳信、惠民、沾化、淄博、北镇等十几个县
市。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被解散,价值十几万元的服装、道具付之一炬。
1968年无棣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成立,文艺宣传队拉地排车下乡演出小型歌
舞和“样板戏”等,也曾为农村培训文艺骨干,辅导群众自编自演一些小戏曲。
1979年恢复无棣县京剧团,召回被遣散回乡的原“京剧团”部分演员,又选拔培
育了一批青年演员。演出剧目有《打渔杀家》、《红娘》、《穆桂英》、《古城会》、
《凤还巢》、《战潼台》等,并自编自演《三家亲》、《拖簸箩》等现代戏。活动于
无棣、商河、盐山、滨州、淄博、济南等县市,年均演出200场左右。1988年7月,无
棣县京剧团撤销,职工全部另行安排工作。
演出场所 清末,县城有戏楼一座,是演唱的专用场所。乡村演出,均搭临时戏
台。 1956年东南关县委大礼堂落成后, 辟为戏剧演出场地。1964年拆除县城戏楼。
1978年后利用县影剧院演出。1980-1990年,各乡镇驻地先后建简易影剧院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