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音乐 舞蹈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4&A=3&rec=547&run=13

音乐 清代、民国时期,广为流传的民歌有《织蒲席》、《小寡妇上坟》、《十
二个月》 等, 另有儿歌《坐花轿》、《挖菜歌》较出名的演奏曲有《百鸟朝凤》、
《打枣儿》《一支花》、《小两口顶嘴》、《放驴》、《小开门》和《上天台》等。
器乐演奏者多数散居在今佘家巷乡牛王庄,无棣镇康家,柳堡乡宋家庄、黎敬,常家
乡常家村、 岳里庄和小泊头镇的杜家庄,约计200余人。他们多在农村红白喜庆日和
春节等民间传统节目活动,所用乐器有锣、鼓、钹、笙、萧、笛、琐呐、胡琴、琵琶
等,组织者称“会长”或“班头”。
解放战争时期,农村广为传唱的有民歌《打鬼子》、《送郎参军》,文人创作歌
曲《八路军独立营》、《左权将军》、《大刀歌》和《八路军军歌》。中华人民共和
国建国初期有《劝丈夫》、《解放区的天》、《志愿军战歌》。
1956年无棣县文化馆始配专业音乐干部,组织培训音乐人才,创作、传授歌曲。
1958年装甲部队无棣籍战士创作的《枪枪打在靶心上》、《练好本领保国防》和《新
战士的心愿》参加全国装甲兵文艺会演,《枪枪打在靶心上》获个人创作三等奖,由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1964年无棣县作者创作的《三个好姑娘》由上海唱片社制成
唱片, 发行全国。这一年,还编印了《无棣民歌选》一部,收录民歌500余首。“文
化大革命” 期间,全县人人学唱毛主席语录歌。1970—1972年相继举办2次文艺骨干
学习班,培训学员百余名。1981-1983年又分别在常家乡和文化馆举办了歌舞培训班,
参训学员近200名。 自此到1990年,无棣创作的《枣乡情歌》、《金藤牵进庄稼院》
和《枣乡美》等歌曲相继参加省会演。另有22首歌曲分别在中央电视台黄河春晓文艺
晚会上演唱或在《词刊》 、《天津歌声》上发表。这个时期有3人成为中国音乐家协
会山东分会会员。 民间器乐演奏内容也发生了变化, 在传统曲牌的基础上,又新增
《东方红》、《红旗颂》、《欢迎的晚会上》、《社员都是向阳花》和《十五的月亮》
等曲调。
舞蹈 清代民国年间主要的舞蹈种类有高跷、纸马、旱船、狮舞、龙灯、腰鼓、
车子灯和秧歌。演出时间多在春节或元宵节,较出名者有无棣城东南关的“大秧歌”,
大山一带的花灯秧歌,常家村和王什虎村的竹马,柳堡一带的“旱船”。舞蹈者多装
扮为传统戏剧人物,参加人数不限,多者百人,有锣鼓配合,间有民乐伴奏,边歌边
舞,活泼粗犷。
无棣解放后,高跷等艺术形式仍为村民所喜爱,装扮人物除传统戏剧形象之外,
又新增工农兵形象,伴唱沿用旧调,改填新词。广为流传的新曲调为“八路军姐立营”。
1956年无棣县文化馆组织排练的歌舞《采茶》参加了全省歌舞会演。随着农业生产形
式的变革, 现代文化生活的普及, 现代舞相继出现。1964年文化馆编导的大型歌舞
《包台田》参加惠民地区和山东省会演,获优秀奖。1980年县文化馆设专职人员主管
全县集体舞蹈艺术活动。1983年挖掘整理大山一带的《花灯秧歌》,创制了集体舞蹈
《十五的月亮》 。 1988—1990年, 整理传统节目《风秧歌》,编导《春姐姐》、
《欢庆的日子》、《又是一个丰收年》、《海丰渔歌》等10余个节目,并于每年正月
十五前组织民间舞蹈会演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