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植被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4&A=3&rec=54&run=13

植被类型 县境地处落叶阔叶林地带鲁北平原植被区。境内大部为栽培作物区域,
中西部各农业乡镇70%以上的土地种植粮食、 棉花、油料、蔬菜、牧草、药材、绿肥
等作物和栽培林木,只有东部滨海地带和内地盐碱地上还保留着某些自然植被。自然
木本植物只有柽柳(红荆)、杜梨、棘(酸枣)、野猫牙等数种。草本植被又分盐生草甸
和典型草甸两类。
盐生草甸植被: 分布于滨海滩地及内地重盐地,有黄蓿菜(翅碱蓬)群系、马绊草
(獐茅)群系和芦苇群系之分,自东向西呈条带状分布,在内地重盐碱地区则呈斑状分
布。黄蓿菜是重盐碱地上最先出现的植物,伴生柽柳、碱蔓菁、马绊草,土壤含盐量
1%-1.5%。分布于东风港、埕口、马山子、常家、西小王等乡,群系覆盖率70%左右。
马绊草群系伴生碱蔓菁、芦苇、白蒿等,土壤含盐量1%以下。分布于埕口、马山子、
常家、 西小王等乡,群系覆盖率90%。芦苇群系多生长于沼泽地带,形成“山洼“,
县境多达3.7万亩, 分布于马山子、常家、柳堡、西小王、小泊头、车镇等乡镇,亦
可与各类杂草共生。土壤含盐量大都在0.4%以下。
典型草甸植被: 分布于内地轻碱地、弃耕地、休闲地及沟畔路旁。有白茅、芦苇
群系与禾草群系之分。白茅、芦苇多伴生罗布麻、狗尾草、马塘、苍耳、草木樨等,
土壤含盐量在0.2%左右, 群系覆盖率90%左右。一年生禾草往往伴生白茅、稗草、狗
尾草以及其他科杂草马齿苋、地锦、野大豆等,群系覆盖率90%以上。
植被演变 无棣为退海之地,植被的演变与交替受土壤盐分含量制约,而土壤盐
分含量又为大气降水、地表径流和海潮所支配。据《无棣县水利志》记载,河西营洼
受惠民县境黄河决口和雨涝的影响,自1889年连续积水12年,形成一片茂密的山洼。
芦苇高达2米以上。 积水干涸后,农民垦荒种地,又成了肥沃的栽培作物区域。嗣后
连年涝灾,土地洇碱,又变成十年九不收的盐碱涝洼。沿海村庄从1839年至1949年平
均每隔14年即遭遇一次风暴潮(海啸)的侵袭。1939年的特大风暴潮,海水内侵35公里,
被淹没农田尽成斥卤。海潮淹一次即须荒废四五年,重新经历光板地—黄蓿菜群系—
马绊草群系—芦苇群系的植被演变交替过程,然后部分地垦殖耕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无棣县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60年代一度由
于耕作粗放、大水漫灌、排灌不配套,引起地下水上升,土地返碱,撂荒地增多,植
被从中生转向盐生,自然景观趋向逆转。70年代后期通过引黄灌溉、排灌配套、洼地
治理、蓄淡压碱,台田淋碱,降低地下潜水水位,特别是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精耕细作,合理施肥,加速了土壤的脱盐、熟化进程。1988、1989年的开荒植棉,更
使大片只生长黄蓿菜、马绊草群系的荒碱地变成了棉田和其他作物栽培区域,仅佘家
巷、 西小王、河沟三乡即达6.6万亩以上。沿海自1958年、1971年先后修筑了防潮堤
坝,使埕口、马山子二乡的农田、草场减少了潮侵之害,维护了植被的顺向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