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勤工俭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4&A=3&rec=515&run=13

1945年解放后, 县民主政府倡导学校发扬抗日根据地自力更生精神,改善办学
条件。县内高、初级小学均开展了勤工俭学活动,其主要项目有:开荒种田、打草打
柴、条编、复收,开办合作社等。1947年,解放战争进入最紧张阶段,公办学校相继
停办。唯独无棣城关完小依靠勤工俭学,生产自给,继续坚持办学。次年春,山东省
教育厅长戴白滔来校视察时,称赞该校在华东区 独树一帜。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小学重视劳动教育,注意开展勤工俭学活动。1955年
教育部公布的小学教学计划,劳动课第一次列为正式课程。1957年,县教育局规定,
小学五、六年级增设农业常识课,原来的手工课停开,1958年复设劳动课,中小学相
继开办小工厂、小农场,开展积肥和“三种” (种树、种蓖麻子、种向日葵) 及“小
秋收”活动。1960年以后,县内灾情严重,经济困难,中小学开展生产自救活动。小
学开展复收, 中学组织师生拾“野禾”。1961 年初冬,无棣一中全体师生到杨庄子
水库拾黄蓿菜56天,共收“掇打”(黄蓿籽、叶及茎稍) 5万余公斤,自立更生解决了
吃粮不足的问题。
1964年开始推行两种教育制度,一些工读学校勤工俭学活动又开始活跃。1965年
《五. 七》指示发表后,学生“学工学农”,大办两厂(场),开门办学,厂校挂钩,
校队挂钩,勤工俭学活动再次走向极端。1970—1975年,一中办起粉笔厂,二中建立
了电器维修部,师范创办了浆糊厂、电池厂,三中创办了墨水厂,六中创办了教学仪
器厂,岔尖渔业中学创办水相养殖场和捕捞队。另外全县尚有学农基地1076亩,其中
中学677亩,小学399亩,年均收入粮食46.5吨,农副业收入1.45万元。
中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拨乱反正,县内各学校的勤工俭学活动开始
步入正规。1980年3月,惠民地区教育局发出《关于抓紧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的通知》,
要求加强领导,端正思想路线,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有利于促进教学的前提下,因
地制宜、妥善安排。根据这一精神,县教育局制订了广开门路,宜工则工、宜农则农,
由小到大,逐步发展的规划,指出本县中小学勤工俭学活动的路子,主要是“一种二
养三加工” ,各校要拥有一定数量的学农基地,开展种植和饲养活动。 到1984年,
县内中小学的勤工俭学活动,已初步形成体系,涉及工业、农业、养殖业、植业、运
输业和技术服务业, 总收入达30万元,占全县教育经费的13%。其中六中所办“教学
仪器厂” ,产品畅销山东、河南、河北、江苏、福建、内蒙古等地,本年度创产值5
万余元, 纯利润2万元,累计总利润16.6万元。岔尖渔业中学自1981年搞对虾、水貂
养殖和海洋捕捞,到1987年,勤工俭学固定资产达15万元,年均纯收入8000元。小泊
头镇中学农场, 是年种棉花、向日葵各56亩,总收入1.4万元。至1990年,全县中小
学勤工俭学总收入达26.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