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小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4&A=3&rec=499&run=13

沿革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在无棣希贤书院旧址开办初等小学堂。1904年
(清光绪三十年) 知县杨增辉创办高等小学堂, 堂址亦选在原希贤书院,后迁县城东
南关大觉寺东侧 (今塔影路街南端) 。设一个班,学生30余名。同年,埕口公立高等
小学堂也正式创办,设一个班,有学生20余名。翌年并入县立高等小学堂。至1911年
(清宣统二年) ,县内已有初等小学堂28处,公立高等小学堂1处,私立高等小学堂两
处 (其一是杜锦标募集资金在杜家庄创办的“毓英高等小学堂”,其二是郭墨林募集
资金在郭桥创办的“通济高等小学堂”,各有学生40余名。均分甲、乙两班,毕业后
停办)。
1912年,县立高等小学堂改称“高等小学校”,同时在儒学故址 (文庙) 创立初
级模范学校,设一个班,实行四级复式教学,学生39名。1917年设女子初等小学校,
校址在文庙明伦堂后,招收女童32名。是年,县立高等小学校发展到4个班 (高级3个
班,初级1个班),学生增至161名。
至1919年全县共有高等小学两处,国民小学121处(其中女子国民小学7处)。时有
学龄儿童12809名,入国民小学者1770名,入代国民小学者2128名,另外尚有私塾125
处。 至1928年, 全县高等小学发展到4处11个班,在校学生400名,初级小学发展到
163处,496个班,在校学生4034名。1932年全县分为十个学区 (与行政区划同) 。高
等小学增至6处15个班,在校学生530名,初级小学214处,学龄儿童25259名,就学者
9127名,入学率为36%强。到“七七事变”前夕,县内初级小学增为243处,入学儿童
9638名。高等小学6处,24个班,在校学生900名。

1937年县立小学一览表
┌────────┬────┬──┬──┬───────┬───────┬──────────┐
│ │ │创办│停办│ 班 数 │ 学生数 │ │
│ │ │ │ ├───┬───┼───┬───┤ │
│校 名 │ 校址 │时间│时间│创办时│停办时│创办时│停办时│ 备 考 │
├────────┼────┼──┼──┼───┼───┼───┼───┼──────────┤
│无棣第一高等小学│ 县城 │1904│1937│ 1 │ 6 │ 30 │ 240 │清代称“高等小学堂”│
├────────┼────┼──┼──┼───┼───┼───┼───┼──────────┤
│无棣初等模范学校│ 县城 │1912│1937│ 1 │ 1 │ 39 │ 47 │ │
├────────┼────┼──┼──┼───┼───┼───┼───┼──────────┤
│无棣女子初级小学│ 县城 │1917│1937│ 1 │ 2 │ 32 │ 58 │ │
├────────┼────┼──┼──┼───┼───┼───┼───┼──────────┤
│无棣第二高等小学│大吴码头│1919│1937│ 2 │ 5 │ 46 │ 214 │ 1926年至1927年学校│
│ │ │ │ │ │ │ │ │ 一度停办 │
├────────┼────┼──┼──┼───┼───┼───┼───┼──────────┤
│无棣第三高等小学│ 佘家巷 │1928│1937│ 2 │ 5 │ 60 │ 136 │ │
├────────┼────┼──┼──┼───┼───┼───┼───┼──────────┤
│无棣第四高等小学│ 泊头 │1928│1937│ 3 │ 3 │ 140│ 140 │ │
├────────┼────┼──┼──┼───┼───┼───┼───┼──────────┤
│无棣第五高等小学│ 车镇 │1932│1937│ 2 │ 3 │ 60 │ 100 │ │
├────────┼────┼──┼──┼───┼───┼───┼───┼──────────┤
│无棣第六高等小学│ 大庄 │1932│1937│ 2 │ 2 │ 70 │ 70 │ │
└────────┴────┴──┴──┴───┴───┴───┴───┴──────────┘
抗日战争时期,无棣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小山一带创办抗日初级小学26处,入学儿
童780余名。沾阳棣边区县,在下洼(今属沾化) 至郑王一带创办抗日初级小学52处,
入学儿童1500余名,另在游击区设立两面学校30余处。国民党县政府在其辖区设立高
级小学1处,共两个班,招学生60—80名,另办初级小学20余处,招学生700名左右。
日伪政权为推行奴化教育,在县城办“模范小学”1处,女子小学1处,在下洼 (今属
沾化县) 、埕口、水湾、车镇、牛王庄设立5处完全小学,在校生约800名,另设初级
小学40余处。
1945年解放后,人民大众的新型教育迅速发展,至年底已有百分之七十的村镇开
办了初级小学。次年春,城关完全小学创办,校址在原高等小学堂旧址。解放战争开
始以后,大多数学校停办,城关完全小学依靠生产自给继续坚持办学。1948年省恢复
整顿教育会议以后,车镇 (校址蒋桥),常店、佘家(校址门家道口)、辛集(已划归河
北省) 4处完全小学相继创办,有高小生300余名,村镇初小恢复到70余处,初小学生
2000余名。
1950年,公办完全小学增至7处(新增水湾、埕口) ,初级小学增至285处(其中民
办小学13处),学生16780名。翌年,政府提倡民间办学,县内遂有公办民助初级小学
277处,民办公助初级小学5处,民办初级小学88处。1952年增设完全小学12处 (石三
里、曹庙、大庄、高马、大山、仝家、小山、梁王、黎敬、董家、邓王、刘家仓) 。
1953年贯彻“整顿巩固、保证质量、重点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14个联办高级班
和10个高级复式班并入完全小学。1956年,完全小学及高级班发展到30处,初级小学
增至390处,在校学生共计22566名。
1958年,提倡“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至1959年,县内小学增至546处(阳信
部分未计入),其中中心小学13处(城关、大庄、车镇、大山、泊头、辛集、小山、埕
口、梁王、柳堡、水湾、庞家集、门家道口),儿童入学率达98%。1960年以后,国
民经济出现暂时困难,有85个高级班和321个初级班停办。1963年以后,小学教育采
取多种形式办学,至1965年,全日制小学发展到511处(其中民办小学77处),工读小
学510处,在校学生共计41737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8.8%。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读小学解散,全日制小学亦“停课闹革命”。
1968年,小学下放生产大队,外籍教师均回原籍,本县教师亦转回本村队,部分学校
因无教师而解体。 直至次年春,才陆续复课。据1970年统计,全县有小学577处,在
校学生32168名,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70%。又因各村队小学教师大都是新录用的民办
教师,再加政治运动的冲击,教学质量亦严重下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小学教
育又走上正确轨道。到1984年,小学发展到600处,其中建成实验小学1处,乡镇中心
小学17处,学区重点小学70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6.3%,巩固率为95.9%。1990年,
全县适龄儿童46611名,有小学557处,在校学生46281名,入学率99.29%。
学制 清末,初等小学堂修业期为5年,高等小学堂修业期为4年。民国时期,学
制有三次变动, 初为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称“壬子学制”。 1922年推行的
“壬戌学制”和1928年推行的“戊辰学制”均规定初级小学4年,高级小学2年。中华
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小学仍沿用“四二”分段学制,1952年曾一度试行五年一贯制,
次年即根据教育部指示暂缓推行。1962年县教育局重新开始五年一贯制试点。1968年
全面推行,沿用至1990年未变。
课程 清末初等小学堂每周授课时数多固定为30课时,分完全科与简易科。完全
科必修学科有修身、 讲经读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育8科,此
外视地方情形将图画、手工列为随意科。简易科必修学科有修身读经、中国文学、史
地格致、 算术、体操5科。高等小学堂固定为36课时,必修科为修身、读经讲经、中
国文学、 算术、中国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9科,此外,还可视地方情形加
授予工、商业、农业等科。
民国初年,初等小学设修身、国文、算术、游戏、体操、图画、手工、唱歌,女
校加裁缝; 高等小学设修身、国文、算术、中华历史、地理、博物、理化、图画、唱
歌、 体操、手工、游戏、外国语、农业、商业,女生加裁缝。1915年7月以后,高等
小学恢复读经,女生的裁缝科扩大为家事科。1923年,废止读经,国文改为国语 (课
本改白话文),修身改为公民、卫生,体操改为体育,手工、图画分别改为工用艺术、
形象艺术。1929年南京国民党政府推行新的课程标准,所有小学一律开设三民主义、
党义、童子军三科,高等小学增设职业科目。1936年,初级小学“社会”、“自然”
并为常识科,一二年级“劳作”、“美术”并为工作科,“体育”、“音乐”并为唱
游科,取消卫生科,自四年级起算术中加授珠算。
抗日战争期间,抗日民主政府创办的初级小学,设有语文、算术、音乐、体育,
课本多由教师自己编写。解放战争时期,教材尚不统一,除渤海行署编印一部分外,
不少属自编、自用。高级小学课程设国语、算术、地理、劳作、历史、自然、音乐、
体育、美术、政治,初级小学设有国语、算术、唱游、图画、体育。
1949年下半年,使用省编教材。初小设语文、算术、体育、音乐、美工,高小增
添自然、 历史、地理。1955年以后,三年级以上又增设手工劳动。1957年7月,5—6
年级增设农业知识。1963—1966年,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初级小学设语文、
数学、体育、音乐、图画、手工6科,高级小学增设地理、历史、自然3科,手工科改
为生产常识科, 并规定4年级以上学生每年劳动半个月。工读小学设语文、算术、珠
算。“文化大革命”时期,课程设置混乱,主要有天天读(专门学习《毛泽东语录》)
、语文、数学、劳动、军体等科。1978年以后,课程设置和授课时间恢复1966年以前
的规定。1981年,小学政治改为思想品德科,高年级去常识科,增设地理、历史、自
然科。
教学 从清末的小学堂到民国以后小学校,均为班级教学,高级小学为单式教学,
初级小学除县城或个别文化发达的大村镇有部分单式教学班外,绝大部分采用复式教
学。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改革教学形式。1982年以后,县教育局推行小学联办制,复
式班级大量减少,单式教学班的比例逐步提高到90%以上。
教学方法初用联想式教学,生灌硬注,缺乏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质量很差。30
年代以后,推行二段和三段教学法,但收获甚微,教师绝大多数不写教案,注入式教
学月考、期考,以至升学考试全部为主观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推行苏联凯洛
夫教育理论,实行五段教学法,考试命题也有一定改进,增加部分客观题。进入80年
代后,教育改革步伐加快,小学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加强,期中期末考试客观试题进一步增加,标准化命题开始推行,教学质量大幅
度提高。同时学生负担过重问题亦日渐突出。
重点小学 城关完全小学:创办于1946年春,校址原第一高等小学。初建时为高
小两个班,有学生110名,教职工8名。同年10月,迁至东关,扩建为完全小学,高级
部三个班,有学生150名,初级部两个班(复式) 有学生80名,教职工增至12名,1949
年3月迁至文庙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高级部发展到6个班,初级部发展到4个
班,教职工25名左右,学生约600名。
1968年,该校下放大队,学校财产分给城关、白杨两公社。
县实验小学: 创办于1979年9月,原名县直机关职工子弟小学,校址在中心路中
段北侧,占地31333平方米。初建时8个教学班,有教职工213名。1981年增设初中班,
1982年被评为全国“红领巾读书活动先进集体” , 山东省教育厅命名该校少先队为
“红花集体”。是年7月,易名无棣县实验小学,成为县重点学校之一。1984年开始,
学校规模达18个班, 其中初中班7个,另定名为县直机关中学,11个小学班仍称实验
小学,但管理机制并无实质变化,因之也通称为县实验学校。至1987年,该校小学部
教学班亦达18个。此后三年连续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1990年,全校教职工为101名,
一—五年级学生991名, 建筑面积4431平方米的教学楼一座,图书1320册,重要仪器
358件,是县内设备最完善的学校,为小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基地。

无棣县50年代初县立完全小学一览表
┌──────┬────────┬────┬────┬──┬───┬────┬────────┐
│学校名称 │ 校 址 │创办时间│高级班数│人数│学制 │教职工数│ 备考 │
├──────┼────────┼────┼────┼──┼───┼────┼────────┤
│城关完全小学│ 县城东门里 │1946年春│ 2 │ 110│ 二年 │ 8 │初建时为高级小学│
├──────┼────────┼────┼────┼──┼───┼────┼────────┤
│常店完全小学│庞家集区常店村 │1948年 │ 2 │ 109│ 二年 │ 4 │ 1953年停办 │
├──────┼────────┼────┼────┼──┼───┼────┼────────┤
│水湾完全小学│ 水湾区水湾街 │1949年 │ 1 │ 40│ 二年 │ 3 │ │
├──────┼────────┼────┼────┼──┼───┼────┼────────┤
│车镇完全小学│ 车镇区蒋桥村 │1949年 │ l │ 40│ 二年 │ 3 │ 后迁址小高 │
├──────┼────────┼────┼────┼──┼───┼────┼────────┤
│ │ │ │ │ │ │ │ 初建时属海 │
│埕口完全小学│ 埕口区埕口村 │1949年 │ 2 │ 80│ 二年 │ 5 │ 滨县, 1950年 │
│ │ │ │ │ │ │ │随海滨县划归无棣│
├──────┼────────┼────┼────┼──┼───┼────┼────────┤
│佘家完全小学│石庙区门家道口村│1949年 │ 2 │ 89│ 二年 │ 4 │ │
└──────┴────────┴────┴────┴──┴───┴────┴────────┘
注:另有辛集完全小学,已划归河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