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劳力调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4&A=3&rec=420&run=13

清末,封建统治者视广大劳动者为牛马,随意役使、虐待。国民党统治时期,除
继续奴役劳动人民外,还加强了对劳动力的调查、登记、征用,但不进行系统的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县人民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要,有计划地分配社会
劳动力。
支援边疆建设 1956年,无棣县组织回民20户计79人到青海省湟中县支援边疆建
设。1959年,从全县3624名报名青年中选拔1000名,支援鞍山工业建设。
知识青年下乡 自1964年开始陆续接收北京、天津、福建、四川、云南等20多个
省市下乡、 回乡知识青年275人。无棣县城镇知识青年下乡,始于1974年,至1978年
共有293名知识青年下乡。外地下乡、回乡知识青年,采取成组插队 (一般为5人) 方
式,先后安置在17个公社的50多个生产大队,无棣县下乡知识青年247人分组集体安置
在泊头公社孙家大队、 北高大队,郑王公社梁郑王大队、刘郑王大队4个知青点,46
人回老家安置。为了加强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领导,1974年县革委会专门成立
了“无棣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 。从1970年起一面动员知识青年下乡, 一面
通过多种渠道安置,至1980年568名下乡、回乡知识青年全部安置完毕。其中招工517
人,选送和考取大、中专学校16人,入伍11人,因病因家庭困难退回城市24人。
精简 为纠正1958年从农村招工失控的错误,1961—1964年共精简固定工380名,
并对外地转来的871名工人进行了安置。
调动 无棣县对在职工人进行调剂和调动,1958年前,主要是调剂少量技术骨干
适应工作需要,发挥其技术专长。此后,大炼钢铁,工人大量跨系统、跨行业调动。
1981年,部分企业关、停、并、转,有216名职工调至其他行业安排工作。
为照顾职工的实际困难,历年都有零星调动。调动方向一般是由大中城市调往县
城或由县城调至农村,或由本县调至边疆,逆向调动从严掌握。集体所有制工人和国
营农、林、牧、渔场工人原则上不能调入其他全民所有制单位。1978—1988年全民所
有制工人共调入970人,调出568人。1989年执行山东省《关于严格控制省外工人调入
的通知》,并对省内县外调入和县内工人由企业调入党政事业单位进行适当限制,至
1990年又调入无棣县169人,调出无棣县13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