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地貌类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4&A=3&rec=37&run=13

县境当津卫新河、马颊河、秦口河下游,又曾为黄河入海之区,濒临渤海,受河
流淤积、海潮漫溢影响严重,形成南北高低相间的条带状微地貌。
河滩高地 16.85万亩, 占全县总面积的5.6%。分布于无棣、河沟、邓王三乡镇
南部钩盘河故道以及车镇、大杨、大山三乡镇老马颊河(今德惠新河)沿岸一带,地势
相对高起,呈条带状。地下潜水埕深1.5—2.5米,矿化度1-3克/升。
缓平坡地 32.51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0.8%。分布于河滩高地两侧。地下潜水
埕深1.5—2米,矿化度2—5克/升。
浅平洼地 34.7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1.6%。主要分布于信阳、庞家集、水湾
等乡镇以及车镇乡西部大屯洼和无棣镇的西北部,地势较洼,潜水埋深1.3—1.5米,
矿化度1—3克/升。有轻微盐化危害。
滨海缓平低地 65.5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1.9%。分布于柳堡、埕口、大山、
梁郑王等乡镇大部分地区,系古鬲津河、马颊河下游受冲刷、风蚀、盐渍化而成,地
势平缓,潜水埋深1.5—2米,矿化度为2—5克/升。
滨海浅平洼地 70.5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3.5%。分布于佘家巷、西小王、常
家等乡。潜水埕深1.5—2米,矿化度5—10克/升。
滨海滩地 30.7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0.3%,包括防潮坝外侧及整个制盐区。
在特大高潮线附近普遍发育有侵蚀陡坎,其高度一般不足1米,陡坎壁上有海蚀洞穴,
陡坎顶面上常有薄层贝壳堆积。潜水埕深1—1.5米,矿化度10—30克/升。
海岸滩地 48.6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6.2%。分布于平均高潮线内侧至特大高
潮线之间, 其中44.04万亩为脱离海侵母质阶段未久的海蚀平地,平地之上分布着36
处相对高起的台地,面积4.64万亩,或为古黄河三角洲海蚀残留块体,或为贝壳堤,
有“台”、“岭“、“滩“、“堡“、“沙子“、“坨子“等名。由于受风暴潮冲刷,
县境海岸滩地上形成了高砣子河、石头沟、旺子河、死河四条潮水沟。随着滩涂的开
发,前3条已于1990年被堵截。
海岸、海域 无棣海岸,按平均高潮线计算曲长102公里。低潮线平直,走向297
°。 潮间带西窄东宽, 大口河海口附近约1000米,套尔河海口附近约1500米。近海-
15米等深线以内海域150万亩,坡度平缓,7—8米等深线至海岸,海底为泥沙质;7—8
米等深线以外,海底为泥质。
山丘 无棣县旧有三山,1964年边界调整后尚余其二。
大山: 旧称碣石、盐山、马谷山,位于无棣城北30公里处,东距渤海40公里,南
临德惠新河,北倚马颊河,方圆O.39平方公里,黄海高程62.5米。山体由玄武岩、火
山蛋、火山灰构成,系由12万年前火山喷出物堆积而成。由于群众挖砂采石,山体遭
严重破坏,已面目全非。1979年为保护山顶测绘标志,将山封闭,严禁开挖。
无影山: 位于埕口村东南2.5公里处。 高出地面O.5米, 面积400平方米, 俗称
“山岭” , 实系古代潮汐形成的贝壳堤。《金史、地理志》称为“老乌山”。附近
“张山子”、“邢山子”、“李山子”等村皆以山取名。由于这里有淡水资源,又名
“潭圪垯” 。据海洋地质研究所C14实验室及国家地震局地质所测定,贝壳堤的形成
距今已500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