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建立与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4&A=3&rec=350&run=13

1932年冬中国共产党党员蒋凤章由庆云中学转学到县内车镇高级小学,开展党的
活动。1933年2月介绍该校学生范崇和 (现名范希萍) 加入共产党(1934年秋脱离党组
织, 1939年重新入党)。范崇和入党后,以车镇高小为中心,联络附近村庄进步青年,
进行党的秘密活动。
1933年9月,五营村回族青年冯景恩,通过亲戚关系,由中共津南特别委员会负
责人刘格平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冯景恩入党后,先后介绍于何庵等村的于梅仙、
王洪申、高希恩、王永春等人入党。并根据刘格平的指示, 10月上旬成立中共无棣县
活动分子委员会,冯景恩任书记。接着又发展本村的冯景顺、从玉亭、从景升入党,
建立了无棣县第一个党支部—五营村党支部。冯景恩兼任书记。在中共无棣县活动分
子委员会的领导下,1935年秋,成立无棣县第一个区委会—三区委员会。冯景恩任书
记。10月,于梅仙在于何庵村先后发展于树业、于秀甫、于秀政等10多名党员,并建
立了村党支部。
1937年2月,中共山东省委派赵明新(又名赵杏村) 到无棣,发展关家村关星甫入
党, 关星甫又介绍刘丰台村石景芳入党。是年4月,经常去无棣师范传播马列主义的
共产党员于梅仙和在校党员学生于树业发展李连克、徐德民、刘天祥入党,并建立了
党小组, 由于树业任组长。7月底,中共津南特委与中共山东省委领导的党员,分别
选派代表在无棣县民众教育馆秘密举行会议。津南特委领导的党员有冯景恩、于梅仙
两人,山东党组织领导的党员有关星甫、石景芳两人。会议民主选举关星甫为书记,
于梅仙为组织委员,石景芳为宣传委员,冯景恩为委员,建起中共无棣县工作委员会。
同年9月, 经中共鲁北党组织批准,成立中共无棣县委员会,由石景芳任书记,关星
甫任宣传委员。 年底党员发展到84名,党支部发展到5个,又建立了六区委员会,由
石景芳兼任区委书记。
1938年3月, 无棣县委领导成员参加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敌后第三十
一游击支队,县委解体。10月,中共冀鲁边区特别委员会又建中共无棣县工作委员会,
由石景纯任书记,关荣延(又名关锡岱)任组织委员,徐光甫(又名徐维烈)任宣传委员。
1939年3月,冀鲁边区特委指示建立中共无棣县委员会,王家骥任书记,陈义堂 (化
名李忠) 任组织委员,葛令生任宣传委员。新县委又建立二区、五区两个区委会。二
区委员会由范希萍任书记,五区委员会由王玉琢任书记。1940年2月建立四区委员会,
张晨光任书记。3月,县委书记王家骥调离无棣,由傅杰臣代理县委书记。当年6月,
国民党独立保安第六旅旅长张子良勾结日本侵略军疯狂地“扫荡”、镇压抗日军民,
搜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不少党组织遭到破坏,抗日活动处于困难境地。为了保存
有生力量,县党、政机关奉命撤出,只留下二区的几名干部接受庆云县委领导,坚持
工作。 7月,中共鲁北地委正式任命傅杰臣为县委书记,回无棣恢复党的各级组织。
11月傅杰臣在单家屯遭日军包围,突围时壮烈牺牲。于是无棣县与新海县合并,成立
新棣行政委员会, 领导无棣县的抗日斗争。1942年2月,中共冀鲁边区三地委再次组
建无棣县委, 张晨光任书记,陈义堂任组织委员,刘振东任宣传委员兼敌工委员。9
月,冀鲁边区党委又建立沾阳棣边区县工委,冯鼎平任书记,孙清野、耿同麟、潘大
可任委员,并派主力部队协助开辟沾阳棣三边地区。这年日本侵略军共出动2万多人,
对无棣县进行疯狂大“扫荡”,共产党的活动更加困难。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坚持抗
日斗争,县党政组织及经常来这一带活动的冀鲁边区部队,采取“化整为零”和“跳
圈子”等战术,同敌人周旋,寻找机会消灭敌人,坚持反“扫荡”斗争。1943年,三
区干部李品卿,经不起恶劣环境的考验,叛变投靠了国民党独立保安第六旅。由于他
的出卖, 三十多名党员被捕,三区党组织遭到破坏。7月,无棣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
邢朝兴随同冀鲁边军区司令员邢仁甫叛变投敌,形势急剧恶化,无棣县党政领导干部
奉命撤出。9月,冀鲁边区党委和清河区党委确定沾阳棣县工委的管辖范围为:阳信县
城以东,沾化县的徒骇河以西,无棣县马颊河以东。由工委副书记李一民、组织委员
孙清野、 宣传委员张荣亭、委员刘青林分管无棣工作。1944年3月,组建沾阳棣边区
县,沾阳棣县工委改为沾阳棣边区县委,张荣亭任县委书记,张立青任县委副书记兼
组织部长, 丁平轩任宣传部长, 贾乾瑞任县委委员兼县长,耿同麟任县委委员兼副
县长。1944年12月,渤海区三地委在无棣北部和西部组建了中共无棣县工作委员会,
由王景峤任书记,张又俊任副书记,刘振东、王子清、汪瑞民为委员,后增补冯景恩
为委员。辖属6个区委、25个支部,共有党员214名。
1945年9月无棣县城解放, 沾阳棣边区县委和无棣县工作委员会奉命撤销,正式
恢复无棣县原有建制,由刘青林任书记,王景峤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下辖6个区委、
25个党支部,共有党员306名。1947 年,在土地改革、支援前线和整党中吸收了一大
批积极分子入党,全县发展到11个区委、123个支部、2283名党员。
1948年1月,全县322个农村党支部,首批公开61个,半公开40个。到1950年2月,
全县365个农村党支部全部公开。1951年冬,全县390个农村党支部4449名党员参加整
党。在整党中,被开除出党和自动退党者共293名,同时发展了一批新党员。
1956年底, 基层党委调整为6个区党委,4个直属乡党委,1个镇党委,党支部调
整为127个,党员4889人。
1957年10月,基层党委改称乡党委,为32个,1958年3月并为26个,8月又并为20
个。 9月成立13个人民公社党委,1个县直机关党委,农村党支部调整为433个,全县
共有党员6304人。
1959年1月阳信县并入后,县委设书记处第一书记、书记处书记、常务委员等职。
1960年共辖28个基层党委,1155个党支部 (其中农村党支部965个) ,党员13171人。
1961年分县后,辖15个基层党委,674个党支部(其中农村党支部549个),党员7245人。
1962年11月,县委不设第一书记、书记处书记等职务,改设书记、副书记、常务
委员、委员。1963年12月基层党委调整为12个,其中10个区党委、1个直属公社党委、
1个直属机关党委,党支部677个 (其中农村党支部576个),党员7502人。1964年10月
边界调整后,县境党组织为11个基层党委 (区党委9个,直属公社党委、机关党委各1
个),党支部657个(其中农村党支部529个),党员6754人。
“文化大革命” 初期,党的各级机构被冲垮,党的活动被迫停止。1969年9月,
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党的核心领导小组, 恢复党的活动。1971年3月恢复公社党委。10
月,无棣县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27名委员组成中共无棣县第三届委员会,正式恢
复中共无棣县委员会。 至“文化大革命”末期,县委共有工作部门5个,辖17个公社
党委,792个党支部,全县共有党员11425名。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无棣县委和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
重新确立的马列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加强建党工作,注意吸收在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出贡献的中青年知识分子入党。至1990年,全县共有基层党委
25个,党支部971个,党员16286名。

中共无棣县委工作机构沿革表

┌───┬─────────────────────────────────────┐
│ 时间 │ 机构名称 │
├───┼─────────────────────────────────────┤
│1945年│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 │
├───┼─────────────────────────────────────┤
│1947年│4月增设国军工作部、民运部,12月撤销国军工作部 │
├───┼─────────────────────────────────────┤
│1948年│设纪律检查委员会、县学 │
├───┼─────────────────────────────────────┤
│1949年│撤销纪律检查委员会、民运部,增设青年工作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 │
├───┼─────────────────────────────────────┤
│1950年│6月增设农村工作委员会 │
├───┼─────────────────────────────────────┤
│1951年│增设县级机关党总支、工业委员会,恢复纪律检查委员会 │
├───┼─────────────────────────────────────┤
│1952年│增设统战部 │
├───┼─────────────────────────────────────┤
│1954年│增设生产互助合作部、财经贸易部,撤销农村工作委员会,秘书处改称办公室 │
├───┼─────────────────────────────────────┤
│1955年│6月县学改称党校 │
├───┼─────────────────────────────────────┤
│1956年│增设政法部、工业交通部、文化教育部,撤销工业委员会,改纪律检委员会为纪律 │
│ │ 监察委员会 │
├───┼─────────────────────────────────────┤
│1958年│增设县直机关党委、无棣大众报社、县广播站、撤销政法部、文化教育部 │
├───┼─────────────────────────────────────┤
│1960年│增设畜牧工作部、水产工作部、农村工作部,撤销生产互助合作部 │
├───┼─────────────────────────────────────┤
│1961年│撤销水产工作部、畜牧工作部,重建政法部,增设财贸办公室 │
├───┼─────────────────────────────────────┤
│1962年│增设档案管理科,撤销财经贸易部、工业交通部、农村工作部、政法部、财 │
│ │ 贸办公室,当年又恢复农村工作部 │
├───┼─────────────────────────────────────┤
│1963年│恢复财贸办公室 │
├───┼─────────────────────────────────────┤
│1964年│增设财贸政治部 │
├───┼─────────────────────────────────────┤
│1966年│增设工交政治部 │
├───┼─────────────────────────────────────┤
│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县委机构瘫痪 │
├───┼─────────────────────────────────────┤
│1972年│ 恢复党校 │
├───┼─────────────────────────────────────┤
│1975年│恢复组织部、宣传部、县直机关党委会 │
├───┼─────────────────────────────────────┤
│1976年│恢复县委办公室 │
├───┼─────────────────────────────────────┤
│1979年│重建纪律检查委员会 │
├───┼─────────────────────────────────────┤
│1980年│ 恢复统战部,增设档案管理局 │
├───┼─────────────────────────────────────┤
│1981年│ 增设老干部管理科、东风港工委 │
├───┼─────────────────────────────────────┤
│1982年│增设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 │
├───┼─────────────────────────────────────┤
│1984年│重建农村工作部、企业政治部,增设政法委员会、信访科、机要科,档案管理 │
│ │局改为档案管理科,撤东风港工委 │
├───┼─────────────────────────────────────┤
│1985年│老干部管理科改称老干部管理局,增设组织员办公室 │
├───┼─────────────────────────────────────┤
│1986年│档案管理科改称档案管理局,增设档案馆,信访科改为信访办公室,增 │
│ │设县直机关纪律检查委员会 │
├───┼─────────────────────────────────────┤
│1987年│增设调研室,对台工作办公室,打击经济犯罪办公室,精神文明建设办 │
│ │公室,撤销企业政治部 │
├───┼─────────────────────────────────────┤
│1988年│增设新闻科、老龄委员会办公室 │
├───┼─────────────────────────────────────┤
│1989年│撤销农村工作部 │
├───┼─────────────────────────────────────┤
│1990年│县委下设单位:办公室、宣传部、组织部、统战部、政法委员会、县直机关党委、党 │
│ │校、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办公室、老干部管理局、档案管理局、档案馆、调查 │
│ │研究室、对台工作办公室、信访局、打击严重经济犯罪办公室、组织员办公室、机 │
│ │要局、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新闻科、下派工作办公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