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存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4&A=3&rec=324&run=13

财政存款 1950年实施政务院关于国家机关现金管理的决定,县人民银行代理金
库,自此县境始有财政存款业务。当时正值经济恢复时期,财政困难,支付所有开支
外,所剩无几,银行存款仅为3万元,1951年降为1万元。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财政存款逐步增加, 到1957年存款余额为60万元。1960年增加至224万元。1962年财
政存款下降为163万元。1966年财政存款为154万元。“文化大革命”十年间,财政制
度不能正常实施, 存款余额起伏不定,1977年末余额为227万元。1978年财政存款开
始增加,到1987年底财政存款余额为1083万元。1988年由于需求过旺、物价上升等因
素,财政存款下降为178万元。1989年科学安排支出,实现了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
1990年遵照“收入要收足,支出要扎实”的方针,克服自然灾害、市场疲软、三角债
给财政带来的困难,至年末财政存款回升到563万元。
农村存款 1946—1949年县银行办事处只办农贷业务, 1950年始有存款业务。
1951年农村存款为5万元。 1952年为12万元。1953年为37万元。1956年23万元。1966
年145万元。1978年235万元。此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充分发挥了农民
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得到初步繁荣,农村银行存款有了长足的增长,到1984年年末
余额为3087万元, 1987年增加到8645万元。1989年增至12225万元。1990年因自然灾
害严重,农村存款年末余额下降为510万元。
企业存款 1950年县境开始对国营企事业单位实行现金管理,核定现金库存限额,
一切现金必须由银行库存。 1952年 存款余额为12万元。随着县工商业的发展,存款
逐年增长, 到1978年达726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因企业发展的需要,现
金投入较大, 银行存款余额略有减少,到1980年底企业存款余额为368万元。随着经
济形势的好转,企业存款以较快速度上升,到1987年底增长到2825万元,1989年达到
3748万元。1990年在市场疲软、资金紧张的情况下,逐级订立扭亏增盈计划,充分调
动企业的积极性,企业存款进一步增加,年末余额达4637万元。
储蓄存款 1950年始办农村储蓄业务。当时正值建国初期,物价不稳,为保障群
众利益,开办折实储蓄,储户存款以货币折成实物单位,由银行每五天挂牌公布一次,
储户取款时,再以当日牌价折为货币计付。1951年改办“保本保值定额储蓄”,存款
定额分为1元、2元、5元、10元、50元和100元,存满一年为止。存入时记明当日折实
牌价,满一月者听实物价格涨落保值,到期不论折实单位牌价高低,均照原存折实单
位数额计息, 是年储蓄余额为2万元。1952年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进一步发展储蓄
业务, 又开办了“定活两便储蓄”和“定额定期”有奖储蓄业务,是年储蓄余额为6
万元。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县人民银行贯彻执行全国城市储蓄工作座谈会精神和总
行关于进一步发展储蓄业务的指示,在1956年建立了第一个专业储蓄所,开办城镇储
蓄业务。 1957年城镇储蓄余额为24万元,农村储蓄余额为132万元。1958年随着职工
人数的增加, 城镇储蓄余额增加到40万元, 农村储蓄也有大幅度增长,当年余额为
251万元。
1960—1962年经济困难时期,储蓄存款下降,1962年底储蓄余额仅15万元。随着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落实,经济形势逐步好转,1964年又在县乡两级
职工中组建了经济互助储金会,城乡储蓄业务有了回升。是年,全县储蓄余额达29万
元,其中城镇储蓄比1962年增加6.7万元,农村储蓄增加4.3万元。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存款自愿,取款自由,为储户保密”的原则受
到干扰,群众储蓄积极性受到挫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更好地开展储蓄业
务,支援经济建设,分别在1979年、1980年和1982年连续三次调高储蓄利率,到1987
年底, 全县储蓄余额达4005万元,其中城镇储蓄存款余额为996万元,农村储蓄余额
为3009万元。1988年国家紧缩银根,严格控制借贷规模,银信部门开展强化储蓄竞争
机制, 狠抓服务质量, 增设储蓄网点,开展背包收储业务,到1990年底储蓄余额达
15380万元,其中城镇储蓄余额为10219万元,农村储蓄余额为516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