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粮油调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4&A=3&rec=301&run=13

调出 1945年解放前,县境粮食产量长期低而不稳,粮食出入不定。正常年景调
出的粮食多为小米和绿豆,均在埕口、下洼装船运往塘沽或宁波。调出的油脂有香油、
豆油、花生油,调出的油料有芝麻、大豆、花生、蓖麻籽等。
解放战争时期,渤海地区第一、第四军分区通过设置在埕口的新兴、华丰、太平、
恒兴等粮栈以及福顺昌、广发两个合作社,公益、益华等私人代量店向当时尚在国民
党统治下的天津、塘沽运销粮食,换购军需品和日用品支援解放战争。
50年代经过土地确权、农业合作化,农业连年丰收,无棣县成为全区最大的粮食
调出单位。1955年以前,北运天津、塘沽,1958年东调烟台,1959年支援济南、邹平、
高青、博兴、滨县、惠民诸县市。1958—1960年共调出粮食8.56万吨,年均2.8万吨。
大跃进、浮夸风、高征购使群众留粮不足,生活困难,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导致粮食减产,粮食调出量急剧减少,1962 年降至275吨。此后粮食调出量虽有增长,
但波动较大,并连续22年未有超过调入量。这一时期调出的粮食有两大类: 一类是供
省、地、县间调剂粮色的,主要是以细换粗,解决吃粗吃饱的问题,此类数量较多;
一类是对外出口,换取外汇的,此类数量甚少,70年代年均几十吨,1979年后始增长
到百吨以上。
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贯彻落实,1983年粮食调拨流向发生重大变化,恢复出超
局面。 是年外贸出口粮食逾500吨。由于油料播种面积扩大,农村开始出现油脂加工
专业户、 专业村,至1985年,仅常年经营小磨香油的加工专业户即达9家,所产香油
远销北京, 天津、济南、黄县、平度等市县,粮食调出量为13003吨,出口5853吨,
油料调出318吨。1986年粮食调出量高达28347吨,为无棣历史上第二个调出高峰年。
是年粮食出口量达18537吨,为粮食出口量的最高记录。1990年粮食调出总量为17061
吨,出口4372吨。
调人 1945年解放前,县境遭遇荒歉年景,私商即从东北贩运玉米、高粱、糁子、
米糠入境,牟取暴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国营粮食部门开始有计划地调运一部分粮食入境,以调
剂粮色。 1952—1957年,年均调入3377 吨。1956年开始调入油脂作为补充,调入量
为226吨。
1960年后农业歉收,粮食不能自给,调入量长期居高不下。1964年遭特大涝灾,
全年粮食总产减至33490吨, 调入粮食91695吨。1968年旱灾,粮食总产28220吨,调
入粮食42182吨。 1961—1982年22年间,共调入粮食466310吨,扣除同期调出量,共
入超粮食370312吨,年均入超16832吨。调入的粮食主要是瓜干、其次是玉米、小麦、
杂粮。在调粮高潮期间,在济南洛口、惠民县清河镇、县境傅家堡子分别设立转运站,
运用225辆马车、390辆人力车、93艘船突击运输,较好地满足了全县人民的生活急需。
1970年调入油脂590吨, 为县境油脂调入量的最高记录。 自1964年县榨油厂停工至
1985年20年间油脂供应完全依靠外地调入,共计调入油脂4359吨。年均218吨。
1983年粮食由入超转为出超,调入量逐年减少,1985年后由于油脂自给能力加强,
油脂调入量亦减少。1988年后粮食不再调入。1990年调入油脂降至2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