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粮油储存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4&A=3&rec=300&run=13

粮仓建设 1945年解放前,县境官仓甚少。西门迤南,建于清雍正年间的预备仓,
民国初年即已废弃。 1936年国民党无棣县政府又在县衙西侧建仓廒3间,水泥铺地,
地下有排列整齐的通风小涵洞,设计容量125吨,实存100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立即有计划地进行粮仓建设。1951年建信阳
大仓, 为中型房式仓,设计容量1000吨。至1958年共建成中型房式仓4座,设计总容
量412吨。简易仓2座,设计容量132吨。
1965—1973年,粮仓建设求多求快,忽视质量,仅1971、1972两年即建成土圆仓
46座,小型房式仓11座。1975—1979 年又建成小型房式仓13座,质量管理亦不严。
1984年后县粮食局根据中央建设“三库”(粮库、棉库、果库)的指示精神,加强
建仓质量监督检查,先后在小泊头、大杨、水湾、佘家巷、西小王、常家、柳堡、河
沟新建一批房式仓和水泥晒场,1988年开始又分期分批修筑硬化地面。到1990年底,
全县共有粮仓222口,实际仓容30115吨,晒场9950平方米,硬化地面5850平方米。
仓储管理 1945年解放前,粮食入库前均需烈日曝晒,以防虫、防霉。储粮用的
囤均用粘土加石灰、牛粪和成膏,涂匀内壁,以防潮、防鼠。储存小麦时囤口覆盖麦
糠或干樗树叶子,以防蛾类害虫侵入。储存油脂多用瓷瓮、油篓或铁桶,户家则用瓶
罐,置放阴凉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储油用铁皮油桶,每桶容量180公斤,一般放置在空
仓或简易凉棚内。由于设备简陋,极易霉变。储粮多借用民房,鼠害严重,霉变事故
亦不断发生。1952年粮食系统开展“无鼠粮仓”活动。1953年贯彻“防重于治“的保
粮方针,学习余杭县岘岗粮库经验,开展”无虫粮仓“活动。县粮食局定期向基层下
达灭鼠任务,职工用夹子、砸子、阎王剑、水盆等工具灭鼠,每月交验老鼠尾巴,并
试用土坯垫基防潮。1955年开展无虫害、无霉变、无鼠雀、无事故的“四无粮仓“活
动。1956年用沥青伴石子铺仓底防潮试验成功,防潮问题基本解决。是年开始采用氯
化苦等化学药剂熏蒸杀虫, 用毒饵灭鼠。1972 年低放度氯化苦密闭熏蒸杀虫法试验
成功。1973年车镇、柳堡两公社粮所率先成为第一批“四无”单位。1977年继续进行
低温密闭试验, 1980年a—氯醛糖捕灭鼠试验,1981年塑膜密闭埋设低剂量磷化铝预
防仓虫的试验均取得成功。1984年开始在全县推行低温、低氧、低剂量的“三低”保
粮法,实现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要求。1985年在小泊头、大杨、河沟三乡镇粮所
建沥青粘砖地坪防潮,彻底解决了仓底裂缝透潮问题。在油脂储存方面形成了一套入
库油脂分类储存、严禁与有毒有异味物品同仓存放、不准帐外库外存油、对长期储存
的油脂定期检查、有仓必到、有油必查、查必彻底、边查边处理的油脂储存制度,历
年未发生重大保管事故。1985年全县19个储粮单位有17个成为“四无”单位,首次成
为“四无” 粮仓县。1986—1990年19个储粮单位全部成为“四无”单位,全县连续6
年蝉联“四无”粮仓县。
粮食库存 50年代前期,粮食仓储设施不足,库存量较少,1951年,仅存2155吨,
1953年为4370吨。粮食库存量只足当年销售量的1/4—1/3,其他年份库存量亦均低于
当年销售量。50年代后期国家对粮食实行大购大销政策,库存量随之增多,从1957年
为17405吨,1958年增长到23495 吨,1959年又达到27120吨。
60年代,县内连续发生自然灾害,农业减产,粮食不能自给,常期低购高销,粮
食储量仅足当年销售或销售量的1/2。 一遇较大自然灾害,就得从外地调入粮食以供
食需。
70年代商品粮库存量稍有增加, 除个别年份外,商品粮常年库存量均在1万吨以
上,1978年达14205吨,提高了抗灾应变能力。
80年代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结束了农业徘徊不前的局面,粮食连年
增产, 商品粮库存量再度增加。除个别年份外,一般年景均达到1.5万吨以上,为常
年销售量的1.5—2倍。1990年粮食库存量27864吨。为粮食储存量的最高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