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商品销售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4&A=3&rec=281&run=13

生产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县内经营的生产资料主要有简易农机具、木
材、煤炭、煤油等,且以私营为主。建国后,经营的品种和数量逐步增多,质量和档
次也不断提高,改以国营、集体部门经营为主。
农业机具:县境经营农业机具始于1952年,当年销小农具5200件,药械601件,犁
5部。1953年销水车65部。1956年药械833件,小农具11万件,犁435部,水车1103部。
1958年开始经营动力机械、柴油机及地排车、手推车、马车零件。1964年销售排灌机
械18台(173千瓦) ,还售出小农具24.8万件,犁111部,水车151部。1972年向生产队
销售拖拉机11台,药械1635件,小农具14万件,排灌机械701台(7267.5千瓦) 。1977
年557台,5226千瓦,其中,拖拉机111台。80年代初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由于分散经营, 地片划小,农用动力机械销售一度萎缩。1980—1983年连续4年年销
售量不足200台。与此同时, 农用药械销售量却显著增加,从70年代年销1000件上下,
1982年增加到8894件。1984年后由于滩涂开发和发展农业服务体系,农用动力机械的
销售量大幅度增加,从1983年的197台,2100千瓦(其中拖拉机10台,200千瓦),1987
年增加到2023台,14199千瓦(其中拖拉机308台,2718千瓦) 01990年农用动力机械销
售量为1507台,9960千瓦,其中各种类型拖拉机610台,4784千瓦。
肥料:1951年只销售豆饼和棉籽饼104吨。由于农民施肥量大量增加,有机肥供不
应求,1952年试销化学肥料,当年只销出9吨硫酸钱。1960年销硫酸镀、氯化镀942吨。
60年代末期开始销售氨水,年销售量2000吨上下。70年代末销售尿素、碳酸氢氨,同
时推广使用磷酸一镀和磷酸二镀等复合肥, 年销售量1980年超过1万吨, 1982年为
27918吨, 1987年为46000吨,1990年为38646吨,其中供销社销 32570吨,物资局销
3276吨,外贸公司销 2800吨。
农药: 50年代销售的农药仅有信石、 六六六粉、223乳剂、西力生、赛力散等,
1952年销售量仅2吨,1956年增至142吨。60年代增加了敌百虫、1605、1059、乐果等
品种, 年销量200吨上下。70年代又增加敌敌畏、呋喃丹、久效磷、辛硫磷等,年销
量平均320吨以上。 80年代根据棉花生产的需要,销售品种又增加了敌杀死、速灭杀
丁、 澳氢菊脂等新型高效低毒农药, 经营的品种达50多个。销售量1981年最高,达
551吨,此后常年维持在200吨上下,1990年为253吨。
农用塑料薄膜: 1973年开始供应,至1981年,年供应量最低为3吨(1976年) ,最
高为21吨 (1979年) 。1982年在无棣镇石三里村进行地膜覆盖植棉试验成功后,销售
量急剧增加, 1983年为42吨, 1984年增加至373吨,1985年增加到449吨,1990年为
923吨,其中供销社售出710吨,物资局售出213吨。
钢材: 自1960年开始经营。 1969年钢材销售量为261吨, 1985年增至2462吨,
1990年达到5486吨。
木材: 1953年,县贸易公司开始经营,主要来自东北,有红松、白松、落叶松、
马尾松、 水曲柳、柞、椴、松、硬杂木等。木材销售量计划内指标不足20%。销售范
围只限于城镇建设、农田水利、农村建房、机械维修、船舶建造等项。销售量1969年
为1222立方米,1974-1982年每年销售量降至数百立方米,1986年后逐年大幅度增长,
1990年为10234立方米。
建材: 自1960年始经营建材,1984年前大宗销售的只有两三个品种。1985年后不
仅品种增多,销量亦增大。水泥1985年销3114吨,1989年高达7439吨,1990年为4974
吨; 砂石1985年为20300吨, 1988年高达35229吨,1990年为23785吨; 玻璃1985年为
2062标准箱,1990年达17980标准箱;油毡1985年为1830卷,1990年为2787卷; 沥青自
1986年开始销售,当年销69吨,1990年销430吨。
煤炭: 自1953年始经营煤炭,销量逐年增加。1956年年销量100吨,1966年1.7万
吨,1970年1.5万吨。1984年增长到5.8万吨。80年代中期为增加经济效益,打破地区
界限, 销售辐射面扩大到沾化、 阳信、滨州、惠民、庆云等县市,销售量一度高达
13.4万吨(1988年)。1990年为92386吨,其中蜂窝煤10213吨。煤炭是国家计划物资,
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管理,1984年前,计划内指标占90%左右,1984年后减至30%左右。
煤油: 1950年始由供销系统销售煤油。 至1972年,年销量平均400吨左右。1973
年石油分站建立后, 供销社仍承担农村煤油的零售业务,当年销售285吨。1981年销
售606吨。 1986年开始销售少量议价煤油,以弥补平价煤油之不足。1988年煤油总销
售量为445吨,1990年406吨。
柴油: 销售柴油始于1961年, 销售量随农用动力机械的大量增加而急剧增长。
1966年为13吨,1973年增长到2231吨,1977年达到5641吨。1985年后销售少量议价柴
油。1988年柴油总销售量为7845吨,1990年为6668吨。
汽油:销售汽油始于1973年,仅147吨。此后逐年增加。至1983年,超过1000吨。
1985年增加议价汽油供应。1988年汽油总销售量为3049吨,1990年为2451吨。
生活资料 批发:解放前,批发商业大都在埕口、下洼两码头,当时有两种批发
商: 一种是外来的船主, 经营外来的工业品和洋货, 靠埕口、下洼的民间商业组织
“船家代理店”代销,代理商获取“三分辛利”;另一种是埕口、下渣的“油行店”,
经营海产品的收购、加工与批发。内陆城镇坐商很少 兼营批发业务。
1952年,县国营百货经营组成立,主要经营百货、文化、纺织、针织、烟酒糖茶
等类商品,批发零售兼营。当时批发起点很低,批发对象有合作商业和私营商业,也
有部队和机关团体。1956年实行供求合同制,零售单位按年、季、月提报要货计划,
与批发单位签订供求合同,按合同组织进货。
1958年,商品供应逐步紧张,批发对象只限于基层供销社、渔业社、盐场,供求
合同停止实行。
1962年,商品货源逐步增多,批发范围扩大,批发的方式转趋多样化:计划供应
的商品合理调配,全面照顾,一般商品建立样品室,让销售单位自由选购,降低批发
起点(拆整批零,拆箱批发) ;设立下乡联络员,携带样品到销售单位巡回展销等等。
1967-1978年,货源短缺,批发业务限制重重,批发部门经营困难。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种经济成分的商业组织大批涌现,批发对象取
消了一切限制,不论县内县外,不分国营、集体、个体,只要有营业证,均予批发供
应。 1982年8月,大山首先建立日用工业品批发零售联营商店,不久,水湾、佘家巷
也相继建立批发商店。还召开物资交流会、展销会、供货会,扩大销售。
零售: 解放前,城镇坐商及集市摊贩多营零售业。各商号最重视对顾客的接待,
有的专设接待人员,有的是掌柜亲自坐堂迎客,顾客进门,首先敬烟倒茶,然后察颜
观色,揣摩心理,介绍商品,顾客出门以礼相送,力求给顾客良好印象,建立长期的
主顾关系。为了招徕顾客,商号还经办彩票或在门前贴、画广告。商店买卖均为议价。
建国初期,零售业务主要由基层供销社及集体、个体商业网点承担,国营商业只
是兼营,尚无专业零售门市部。1954年对棉花、布匹实行统购统销后,商业部门开始
发放布票,对针棉织品实行计划供应。1955年开始对医院病员、产妇实行特需供应。
1956年国营各专业公司始设立零售门市部,经销本专业公司经营之商品。门市部明码
标价,实价买卖。
1958年各零售门市部实行预约售货,及时送货上门,送货下乡,服务到田。还根
据党的中心工作,不断变换陈列方式,使店容清洁、美观、新颖。
1959年货源不足,为了平衡社会需求,开始对猪肉、肥皂、碱面、香烟、自行车、
手表等商品发放票、证(本)、券,凭票证供应特需供应照顾对象扩大到长期接触放射
性物质和从事急性传染病、麻疯病、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医务工作者、高级脑力劳动者
和休养人员。凡供应的特需物资,均发给专用购买票(证)。
1960年收取布票商品新增棉线袜、毛巾、手帕等小针织品及棉线,煤油按户供应,
火柴、胶鞋、搪瓷、钢精制品、暖水瓶、手电池、酒类、呢绒、绸缎、茶叶等相继凭
票证控制供应,连同计划供应的商品在内,控购商品占零售消费品的60%左右。
1961年对县级领导干部所需副食品和卷烟、肥皂等物资实行特需供应,开始在市
场出售高价糖果、糕点、针织品、自行车、钟表、酒、砂糖、茶叶、进口卷烟、高级
饭菜等。
1964年市场供应好转,大部分商品敞开供应。12月,停止县级领导干部特需供应。
1965年底,高价供应的商品相继恢复平价。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 期间, 商品供应叉趋紧张, 控购商品陆续恢复到
1964年前的范围,侨汇供应亦被废止。
1978年恢复侨汇供应,供应范围包括名牌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毛毯、优
质名酒、高级香烟等。
1979年后经济形势全面好转, 控购范围逐步缩小,1983年底,棉、布、棉絮免票免
票供应,至此,除10余种名牌商品外,基本取消了商品枞控购措施。面对城乡市场日
趋活跃的新形势,国营售公司实行经营责任制,变坐商为行商,同时增加新的花色品
种,从1983年的5100种,1984年增加到7200种,并主动打入农村市场年城关、大山等
基层社新增家用电器经营业务,水湾、大山等基层社新增木制家俱经营业务,国营各
专业公司还加强横向联系, 开展代销业务, 扩大营业范围。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
6052万元。1988年在涨价风、抢购风影响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一度高达9031万元。
经采取回笼货币、控制社会集团购买空卖空力等措施后,1990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
回落到834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