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乡镇驻地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4&A=3&rec=263&run=13

民国时期,区乡公所驻本辖区的中心村或较大村庄,多数借用民房,仅有少数公
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多数区、乡仍利用原有公房,或用没收的地主的部分房
屋。1958年后,公社机关不断扩大,教育、卫生等事业迅速发展,公房数量迅速增加,
到1978年,大山、水湾、泊头、车镇等公社驻地形成以公房为主的小型街道。中共十
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工农业、文教、卫生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基建投资逐年增加,
所建公房大部为砖木结构,大山、车镇等乡已建成砖温结构楼房。所有乡镇驻地都用
上了电,绝大部分乡镇驻地通了公路。1990年大杨乡、埕口乡分别在驻地安装电解分
离水的设施,每小时分离水分别为1吨和500公斤,解决乡直机关和当地居民的饮水问
题。是年,乡镇驻地均做到生产、管理、服务设施齐全,成为本乡镇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
大山镇 大山1404年(明永乐二年)建村,因处大山之麓得名。清初称大山店,后
设镇。 有东西街两条,总长1400米,宽7米; 南北街两条,总长800米,宽7米。庙会
和集市贸易以牲畜、农具和生活用品为主,其牲口市是冀南鲁北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场。
1948年,有居民545户,房屋2725间,建筑面积32700平方米,大部分为土木结构的平
房,建成区面积0.63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大山一直作为区、乡驻地,
得到很大发展, 整修、新建街道8条,铺设沥青路面4700米,新建县第二中学、县人
民医院大山分院、粮站、百货大楼等单位。1985年,大山商场落成,四周砖石砌墙高
2米, 内有一条长150米、宽30米的售货长廊,总占地面积66000平方米。1990年,大
山镇建成区面积为3.7平方公里。
水湾镇 水湾镇地处县境中部,1945年解放时,是一个占地0.25平方公里的小村
庄,有居民135户,房屋404间,街道两条。但周围村庄密集,人口稠密,民间有编制
草席、草鞋、帽圈、苇帘等手工业,各种产品和日用品都在这里交易,形成较大的集
市。1947年建水湾区后,一直作为区(公社、乡)驻地,乡村建设发展较快,到1990年,
建成区面积发展到1.82平方公里。 无棣至牛王庄拥青公路从镇中心通过,街道 两侧
有镇政府、县第三中学、县人民医院水湾分院等20多个单位。有农贸商场一座,占地
26600平方米。
埕口街 埕口濒临漳卫新河, 地近渤海, 500吨级帆船可由海口驶入, 清末有
“山东第二大港”之称(次于烟台)。鲁北各县的小麦、小米、小枣、土布从这里运往
外地,而宁波、上海、烟台、大连、天津等地运来的大米、木材、毛竹、糖果、百货
又从这里转销周村、济南、德州一带。清代光绪年间最为繁荣,当时有商号100余家,
其中以居间中转性的船家代理店最为发达,渔行店次之。
本世纪初,津浦、胶济铁路相继开通、埕口的贸易地位开始下降。后因河道淤浅,
大船无法内驶,市场更趋萧条。日军侵占后,店铺纷纷关闭。1945年解放时,仅剩店
铺6家,建成区面积0.45平方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先后整修新建街道16条,其中拥青路两条,长
1800米。新建乡政府、中学、乡卫生院、供销社、县水产公司、邮电支局等单位,并
在漳卫新河东岸建成500多米长的商业街, 容经商客户和服务网点50多家。1990年建
成区面积1.65平方公里。
马山子村 马山子村位于县境东部,可耕地少,自然条件差。1939年有居民80多
户,500多人,土房300余间。是年8月一次大海潮,全村只剩一条胡同,30多间房子。
1948年时, 有居民120户,515人,土房700余间。1953年,在此建县盐场办事处和县
合作盐场。1958年开始在附近的高田二村筹建国营埕口盐场,1959年修建至县城的简
易公路,同年打深机井解决当地居民吃水问题,1976年张(张连普)东(东风港)沥青公
路建成通车。80年代,中共无棣县委、县人民政府加快沿海资源开发力度,马山子一
带工商业发展更为迅速,至1990年己成为县境第二大工商业中心,附近有鲁北化工总
厂、埕口盐场等大中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