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盐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4&A=3&rec=216&run=13

无棣县濒临渤海,海水取之不尽,地下卤水资漉丰富,滩涂广阔,气候适宜,海
陆交通 方便, 为发展盐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县境产盐, 历史悠久。据
《管子》 载“暮春 之初,北海之民即煮海为盐”。“北海”即渤海。姜太公封齐后,
就根据当时齐地负海涓卤,地薄人少的情况,因地制宜,实行了“通工商之业,使鱼
盐之利”的政策。《无棣县志》载“课渔盐利中国,富厚甲天下”。大山在魏晋时名
“盐山“,因山下有月明沽产盐,山上有盐神庙 而得名(月明沽即今马颊河潮沟段月
河) 。公元650年(唐永徽元年),沧州刺史薛大鼎奏开 无棣河,引鱼盐于海,为百姓
所歌颂。宋代,县境东部建永利场。金代又于县境北部建海润、海盈等盐场。清雍正
年间,制盐工艺改革, 由煮盐改为晒盐。清代中期以后,县境盐业生产 萎缩,海润、
海盈两场停废。 抗日战争时期,永利盐场亦停产。1945年县境解放后,经共产 党和
人民政府积极扶持, 盐业生产得以恢复。1956年,盐业生产合作化,扩大与恢复部
分盐田。 1958年, 国家投资建大型国营盐场埕口盐场。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盐业
生产进 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 逐步实现机械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无棣县
盐业生产进入 了有计划的稳定发展时期, 并按照“以盐为主,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的方针,开拓新的生产 领域。1990年,全县盐田总面积达27.86万亩,有效生产面积
17万亩,从业人数3270人, 原盐年生产能力76.9万吨,年工业总产值3373. 3万元,
上缴利税901.5万吨。 盐税自 1960年以来即占全县财政收入的40%以上,成为无棣县
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