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防汛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4&A=3&rec=185&run=13

清末民国时期,黄河运河以及县境河道年久失修,淤塞严重。每逢雨季,宣泄不
畅,溢水往往从南部或西部侵入。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曾围困县城,县境南部尽
被淹没。马颊河常在枣园桥南渍入萧米河或由王家、渍入覆釜河,沿河村镇,屡遭水
灾。历代政府对此均束手无策。
1945年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即发动群众抗御自然灾害。每年都组建抗
旱防汛指挥部, 各乡镇也都建立相应的机构,领导全县人民抗灾,防灾。1951年7月
下旬至8月中旬,县境内连降大雨,加之邻县客水涌入,全县80%的村庄被水包围,有
84万亩土地被淹, 倒塌房屋13680间,群众伤亡51人。县委、县府全力投入抗洪抢险
救灾,百余名干部到灾区组织群众挖沟排水,筑堤护庄,抢修房屋,安置灾民。
1959年, 四女寺减河凌汛。由于洪水受牛岚村西北拦河大坝阻挡,无法下泄。1
月8日, 坝前水位升高到5.95米,此时,河水已经结冰。县委、县府组织5000多名民
工上堤防守。1月10日因上游再度向下游分洪160立方米/秒。1月11日下午洪峰达到牛
岚坝,水位陡涨至7米高程,距坝顶只差0.2米,指挥部紧急采取分洪措施,通过贾家
渠道向马颊河泄洪700万立方米,确保了减河大堤安全度汛。
1963年, 境内遭受特大暴雨和洪水袭击,耕地积水53万亩。8月上旬四女寺减河
分洪流量1321立方米/秒。 8月29日,最高洪水位达6.98米,超过设计标准53%,持续
时间31天。沿海靠堤村户家渗水,有的地方出现管漏、沉塌、脱坡等险情。惠民地区
水利建设指挥部、无棣县委书记、县长亲自率领干部300名,赶赴河防前线指挥抢险。
全县人民齐动员,先后组织民工2.4万人,日夜抢险护堤,在坝顶修筑高1米,长40公
里的护堤,治理管漏,堵塞涵洞口11处,抢修沉塌、脱坡20段,抵挡了风浪冲击,保
住了减河大堤,战胜了特大洪水。
1964年7月25日至8月15日,马颊河流域连降暴雨,累计降雨697.2毫米。自7月28
日起,10天内出现四次洪峰,由保证流量120立方米/秒,猛增到225立方米/秒,水位
由7.2米陡涨到8.09米, 高水位持续时间超过保证水位60多天,流量之大是历史上罕
见的。当时该河仅有15公里的河堤,堤身单薄,两面洪水夹堤,其余河段均为地下河,
无堤坝, 道口多,水位到达7.5米时,部分地段河水即横溢出槽。由于背河积水深,
取土极为困难,加以在192华里的河段上,道路桥梁均被冲毁,运输中断,物料奇缺。
大批民工上堤后,不少地方无处扎工棚,立锅灶,吃住无法安排。在地委书记、专员
亲临指挥下,县委、县府主要负责人率领800名干部,调集3万名民工抢险护堤,组成
1万人的抢险突击队,在驻军和马颊河工程局第三工程处职工的帮助下, 加固险工92
处,抢筑河堤55公里,总计完成土方36.8万立方米。在长达19公里的险工段上打木桩
3.63万根,抛护堤秫秸、干草、马绊草23万公斤,鲜秸料475万公 斤,用草袋子14万
条, 麻袋9666条,抢护漏洞、决口、堤坝、坝塌、掉垫、脱坡、漫溢等126处。省、
地、 县驻军出动汽车38辆,全县抽调马车145部、船56只运输防汛物资。经70个昼夜
抢险防护,终于加固了堤防,保住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夺取了防汛斗争的胜利。
1990年7月6日至8月8日, 全县连降12场大到暴雨,平均降雨687毫米,河沟乡降
雨达1000多毫米, 7月23日暴雨后,惠民、阳信等县客水凶猛涌入县境,各行洪河道
水位暴涨, 是时正值海潮高峰,潮位比平时高出2米,受洪、潮水顶托,10条排带河
道多处泛滥。全县200多处村庄被洪水包围,倒塌房屋2万多间,85万亩农田积水。面
对特大洪水,县级领导班子立即分赴灾区察看灾情,随即成立了救灾安置、疫病防治、
抗灾 自救、 宣传、工交五大指挥系统,组织2000多名脱产干部到抗洪第一线,加固
河堤, 堵塞决口,突击清障排水,使洪水迅速下泄,几条骨干河道堤坝安全度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