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抗旱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4&A=3&rec=184&run=13

县境历来有“十年九旱”之说。解放前,遇到旱灾,只是求神祈雨,靠天吃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至1990年的41年中,受旱面积20万亩的年份13次,超过
10万亩的年份16次; 干旱连续出现的有1965—1968年,1970—1972年。其中1968年旱
情最为严重,成灾面积达7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0%。
建国初期,抗旱的主要措施是打井,但效益甚微。
1958年,为抗旱修地上水库4座,仍未能发挥效益。1966年开始调引黄河水,扩
大了灌溉面积;但因县境离黄河较远,供水量不足,仍需发动群众抗旱。
1968年, 全年降雨仅280毫米,黄河水引不来,地无法播种。县革命委员会发动
广大干部群众,以小型为主,群众自办为主,打井840眼,挖小坑塘100个,挖一级引
水沟63条,二级沟125条,总土方量400万立方米。车镇公社信家村群众自力更生建起
电灌站,大旱之年获得大丰收。
1975年夏秋,无棣及邻县大旱,6-9月份总降雨量仅355毫米,比常年少100毫米,
县内8万人和1万头牲畜饮水困难, 庄稼受早更为严重。惠民地委、行署于8月28日在
沾化县古城镇进行人工降雨,发射炮弹148枚,无棣中部和东南部,阵雨100毫米以上,
最大降雨量达189毫米,周围地区也降雨50毫米。
1978年后,相继建成四座故河道水库,幸福河引黄灌区,开始在冬季调蓄黄河水,
供春旱时灌溉之用,解决了上下游争水的矛盾。
1980年秋黄河断流,境内主要内河相继干涸,全县受旱面积达62万亩。县委、县
府领导干部,深入抗旱第一线,发动男女老少,淘旧井,挖新井,沟中挖沟,广开水
源。全县投入抗旱人数达2万多人,打土井911眼,沟中挖沟131条,投入排灌机械777
台,利用扬水站53处,手压真空井1615眼,水斗子1690个,总提引水量为3480万立方
米,全县抗旱种麦30万亩。由于全党动员,全民发动,充分发挥了水利设施的作用,
次年小麦获得大丰收。